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谈教育家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作者】 雷荣辉

【机构】 贵州省六盘水市第四中学


【正文】

      陶行知是中国近代最伟大的教育家之一。他倡导平民教育,开展“即知即传”的普及教育运动,主张教学合一。陶行知创办多所学校,推行民主教育,创立“生活教育”学说,集中了古今中外教育家的思想精华,奠定了我国人民教育家的改革和发展的思想基础。“生活教育”学说,内容宏富,论述精当,与当前的社会主义教育学息息相通。下面笔者就陶行知的教育思想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从教育入手促进中国现代化”的教育思想

  “从教育入手促进中国现代化”这一思想是陶行知在19256月提出来的,它反映出“现代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中国现代化”,明确了教育发展与现代化进程的密切关系。

  其时,“教育救国”之说刚刚浮出水面,世人颇多微词,理由不外乎教育救国“迂缓而不切实际”。1927年,张彭春在《南方周刊》的一篇文章中提出:“‘教育救国’容或‘迂缓’,但并非不切实际。恰恰相反,教育发展是中国现代化最基础、最实在的一项系统工程——方今之世,浊浪滔滔,时衰国危,有志之士莫不各抒其所见,谋所以补救之方:如所谓‘积极革命’,所谓‘振兴实业’,所谓‘整理财政……比比皆是。凡此种种,就其本身而言之,固各有其相当之意义,然究系枝枝叶叶之办法,终非根本之计划。欲求其先着眼于深微之处,续致其最迂缓之力,终乃谋国家百年之大计,如教育者殆不多见也!教育救国之说,容或近于迂阔,然其所期望于未来者则至大:其求者乃永久之建设,非暂时之破坏;其所注意者乃底层之培植,而非表面之虚饰。故无论众议如何,吾人为根本上之解决计,固舍此道莫由也。”

  “教育救国”曾在20世纪3040年代的中国一度风行,但到50年代,这一主张竟遭到“政治清算”,从此销声匿迹。而今天看来,“教育救国”与当时的“实业救国”、“科学救国”应该是并行不悖、相辅相成,绝非彼此排斥,这些主张从不同方向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作出了自己的贡献。以陶行知为代表的近代中国教育家不只是教育专家,他们也以社会改造者自命,以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设计者、推动者自命。他们认为,教育是民族救亡、社会改造的支点,是主导中国现代化的“火车头”;中国教育思想要突破狭义教育的范畴,应当从“大教育”的角度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服务。

  二、“依靠人的现代化,为了人的现代化”的教育思想

  所谓“依靠人的现代化,为了人的现代化”,实际上是从人的现代化培养入手,以“人”为主要对象的现代化思想,截然不同于那种以“物”为主要对象的现代化思想。

  在陶行知看来,生命的尊严才是至高无上的;在神圣的生命面前,没有如何世俗之物称得上高贵,如何世俗之物都应匍匐在生命之光中。可惜在中国情形恰恰相反:物的价值、世俗的价值远远凌驾于生命之上。这种扭曲的价值体系不仅是对生命的亵渎,造成人的异化,而且直接导致国家的积弱积贫。环顾世界即可发见:凡尊生命至上的国家,往往是强国;而视生命卑微的国家,往往是弱国。既然社会观念中生命的地位决定着国家的地位,那么,唯有改造中国的传统价值体系,奉“以人为本”之理念,国家的振兴才可以期待。

  陶行知之博爱,是爱人类全体。而在人类全体之中,弱势群体的生命权利最缺乏保障,所以他认为弱势群体最需要爱。陶行知对此有着切身体验,对底层劳苦大众的关怀也就尤为深切。他关注最多的弱势群体,一是“中华民族中最多数而最不幸之农人”,为此他不惜放弃每月500大洋的教授职位,住牛棚、戴斗笠、穿草鞋,过着“原始生活”,创办乡村师范,试图通过普及乡村教育来改造整个农村社会,解农人于倒悬。二是贫苦儿童和青年学生。陶行知对此有过自白:“在我的世界里,小孩和青年是最大,比什么伟大还大。”他几乎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儿童和青年,这已是众所周知。

  爱是陶行知毕生事业的灵魂。他以宗教般的虔诚歌颂爱、实践爱、创造爱。陶行知所理解的现代化首先是要提升人的权利和尊严、服务于人的自由和幸福,即依靠“人”的现代化、为了“人”的现代化。这样的现代化理念与社会通常所理解的那种局限于物质意义的“现代化”不同,后者(如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科技现代化等)之目的往往局限于国家的强大,如此理解其实是太偏狭了。没有“以人为本”的现代价值体系,没有“以人为本”的现代社会关系,而徒有物质力量的强大,这样的社会绝不算现代社会;一个国家必须文明和强大兼具,才有真正的现代化。

  三、“教人做人,教人做真人,教人做真善美的新人”的教育思想

  陶行知主张“教人做人,教人做真人,教人做真善美的新人”。“教育的核心是做人”,乃近代教育家之共识。陶行知倡导的“做人”至少包含两大要素。

  第一是做真人。陶行知倡导“教人做人,教人做真人,教人做真善美的新人”,其中“真”是第一位的,这主要是针对传统教育而发。传统教育的弊端之一即“伪”,首先是知识层面上的“伪”。传统教育之“伪”尤其体现于人格层面,即双重乃至多重人格。用一句话概括,就是“满口仁义道德,一肚子男盗女娼”。这种彻头彻尾的“伪”,陶行知尤为深恶痛绝。因此,欲使人免于异化,必以一改“教育的异化”为先,要救国必先救教育;要从教育入手使中国现代化,则必先使教育现代化。

  那么如何救教育,又如何使教育现代化呢?陶行知主张,第一步是“求真”。他在“晓庄师范”时期以“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自勉勉人;晚年则把“求真”写进“育才学校”校歌:“涵养一片向真之赤心。”

  所谓的“真”首先是指“真知识”。陶行知忠告同胞:“20世纪以后的世界,属于努力探获真知识的民族。凡是崇拜伪知识的民族,都要渐就衰弱以至于灭亡。”似此,“我们个人与民族的生存都要以真知识为基础。伪知识是流沙,千万不可在他上面流连忘返。早一点觉悟,便是早一点离开死路,也就是早一点走向生路”。欲求“真知识”就自然要反对“伪知识”和“伪知识阶级”。“真”的另一个内涵则是真品格:“追求真理,爱护真理,抱着真理为小孩、为国家、为社会服务。”这就必须向双重人格、多重人格开战。必须真实真诚、真知真学、真情真性,才算得真君子,而这样的真君子,只能从真教育中产生。“生活教育”就是这样的真教育,它以生活而不是以书本为本位,以社会而不是以学校为本位,回归真实的生活,在真实的生活中回归本色的自我、真实的自我。

  陶行知主张的教育现代化之第二要义是做自由人。自由是人的本质属性,这是陶行知的一个基本理念,陶行知因此提出了“六大解放”说:

  首先是思想的解放,即把人的头脑从固有的迷信、成见、曲解、幻想等层层“裹头布”的包缠中解放出来。陶行知认为,束缚和压抑人的“自然的生长力”的有两个东西,一是有形的“裹脚布”,它束缚和压抑人的身体;另一种则是无形的“裹头布”。“自从有了裹头布,中国儿童、青年成人也是被人今天裹,明天裹,今年裹,明年裹,似乎非把个个人都裹成一个三寸金头不可。”这是最可怕的束缚和压抑,因为它从根本上窒息了一个民族的活力。

  其次是手的解放。陶行知认为手的解放本来是人类进化的关键环节,如果手没有解放,不能执行头脑的命令,人类的这些进化就无从谈起。传统教育对手的解放之重要意义却毫无认识,它只要学生“规规矩矩”、不准学生“乱说乱动”,把手束缚了起来。“中国对于小孩子一直是不许对手,动手要打手心,往往因此摧残了儿童的创造力。”陶行知为此呼吁解放学生的手,“使他能干”,使手脑平衡发展,身心平衡发展。

  第三,他主张解放学生的嘴,即把言论自由还给学生,让学生敢讲敢问。

  第四,要解放学生的眼睛,使眼睛能看事实。

  第五,要解放学生的空间,让他到大自然大社会里去取得更丰富的学问。

  第六,要解放学生的时间,不把他的功课填满,不逼迫他赶考,不和家长联合起来在功课上夹攻,使他有余暇学一点他自己渴望要学的学问,干一点他自己高兴干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