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在小学数学中创设活动,激发学生思考

【作者】 张国林

【机构】 四川省达州市宣汉县漆碑乡中心校


【正文】

      数学课堂教学的核心是数学思考,离开了数学思考谈教学,那么课堂教学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以,数学思考是数学课堂教学的根本。因此,我们要创设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引起学生的数学思考。那么,数学课堂教学可以创设哪些活动呢?笔者在自己的教学实践勤于探索,创设体验性活动,促进数学思考;创设探索性活动,激发数学思考;创设想象性活动,发展数学思考;创设创造性活动,提升数学思考。将数学思考落实到课堂教学的每一个教学细节中。让每次活动,都能引起学生的思考,都是有价值的数学思考活动。

  一、创设体验性活动,促进数学思考

  数学教学是数学的教学,学生对数学的掌握,不是依靠教师“教”,而是依靠学生自己。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不是依靠教师的“教”,而是依靠学生自己的“体验”。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强调数学思考活动不是“教”的过程,更不是“教”的结果,而是让学生体验知识产生发展的过程,体验数学概念之间的关系,体验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从而促进学生的数学思考。

  1. 体验思考知识产生发展的过程

  数学教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应该逐步展示知识产生、发展的过程,教师应该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去体验。比如《 面积单位》,在教学1 平方厘米和1 平方分米时,多让学生经历找一找、摸一摸、估一估、测一测等活动,学生在这些活动中不断思考,1 平方厘米有多大?面积是哪个部分?生活中哪些物体是1 平方厘米?橡皮擦的这个面大约有几个1 平方厘米?用“平方分米”这个单位去测量太麻烦了,是不是有必要产生一个更大面积单位等等,学生大脑始终处于思考状态。如此丰富的活动设计,学生真正享受了体验学习的过程。

  2. 体验思考数学概念之间的关系

  数学是一个非常严密而又系统的学科,数学中很多知识与知识、概念与概念之间是互相联系的。比如一个单元学完之后,总要进行整理与复习,这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整理各个知识点,学习必须去思考它们之间到底是一个怎样彼此紧密联系的知识网络。另外,数学知识又是互相关联的,如加法与减法,加法与乘法;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等等。只有学生对这些关系有了体验,才会更加深刻地去思考这些知识和概念,才会更灵活地运用这些知识和概念。

  3. 体验思考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数学思想方法是与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联系在一起的内部之物,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在数学活动过程中潜移默化地体验蕴含其中的数学思想方法。比如学生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推导过程里体验到“转化”的数学思想,就会思考怎样运用于三角形、梯形和圆形等平面图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从而更深一层的领悟到数学思想方法的精妙。

  二、创设探索性活动,激发数学思考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因此我们应该创设让学生参与操作活动的机会,多给学生活动的时间,多让学生动手操作,学生就会在“动”中激发数学思考。

  1.探索思考操作活动

  探索性学习是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倡导的基本理念之一,深入开展探索性学习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的数学思考。比如《 长方体的认识》 ,同桌合作搭一个长方体,先让学生观察并独立思考,对长方体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再同桌交流自己的猜测,最后动手实践,搭一搭长方体来验证自己的猜想。在这个活动中,学生需要思考需要几个接头,几根小棒,对这些小棒有什么要求,为什么这样搭不可以,怎样纠正自己的猜测,制作的过程又能发现什么等等数学问题,学生在探索活动中步步深入的思考,经历了探索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思考的过程。

  2.探索思考数学游戏

  数学游戏是学生最喜欢的一种活动方式,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寓教于乐,数学游戏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浓厚的兴趣能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同样也激起了学生的数学思考。比如《1000以内数的认识》,猜猜我杯子里有多少颗豆子,“100颗”,“比100颗多多了,”“500颗”,“比500颗少一些”……学生在玩游戏的过程中不断思考,不断获得探索的成功体验。游戏是活动方式而不是目的,让学生从中感受到一种不断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在不断进行数学思考的过程中,既培养了学生的数感,又渗透着朴素的用“区间套”逐步逼近的思想。

  3. 探索思考课外知识

  课堂教学总是“主渠道”,而课外教学则起辅助作用,通过探索课外知识,让学生数学知识、能力和爱好得到提高。比如探索小棒根数和拼成的正方形的个数之间的关系,探索平年和闰年的由来。由于时间的关系,课堂上不可能详尽的进行探索,而放之于课外,就会激发学生数学思考,让每一个孩子获得个性发展的同时,又让其在兴趣和情感方面得到发展。

  三、创设想象性活动,发展数学思考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数学思考有了想象的参与,智力才能得到发展。要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离开想象不可能取得成效。老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一切可供想象的空间,创设想象性学习活动,发展想象力,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

  1.想象思考静态实物

  学生通过对现实空间中实物的形状、大小及其所处方位的感知,对实物有了初步认识,了解了常见平面图形,积累丰富的几何事实。比如在教学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的认识中,从学生熟悉的实物,如粉笔盒、牙膏盒和柱子等常见物品中选取素材,鼓励学生进行想象,思考这些静态的实物,抽象成几何图形是怎样的,具有怎样的特点等等,让学生观察、触摸、分类等活动中,帮助学生积累了几何形体丰富的感性经验,有助于空间观念的形成,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

  2.想象思考动态变化

  现代教学多媒体的使用让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变化,想象活动也由静止转向动态,比如《 面积单位》,把这个1 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印到自己的脑子里,估计一下橡皮擦的一个面的面积,学生在脑子里就开始想象着摆小正方形了。同样的,测量校园之星卡的时候,由于小正方形不够了,只能摆出一条长和一条宽,余下的部分同样是通过想象得到的。

  3.想象思考推理过程

  有关想象性的活动除了在几何与图形领域大量参与外,其实也渗透在其他知识领域里面。比如《相遇问题》,甲乙两辆车子从相距270千米的AB两地相向而行,速度分别是每小时40千米和50千米,几小时后相遇?这时学生需要在脑子里想象两车的行驶路线和过程,思考路程与速度和之间的关系,或者在脑子里画出线段图辅助思考,或者让学生复述整个推理过程,都是一种想象性活动,学生在这种活动中不断思考,发展了数学意识。

  四、创设创造性活动,提升数学思考

  1. 思考简单模仿

  模仿虽然不是创新,但在模仿中含有创新的因素。比如《找规律》,学生会模仿书上挂灯笼的例子,进行自己的创造,一个红色的,两个黄色的,再一个红色的两个黄色的……,学生的这些模仿,不都经过了自己的独立思考吗,不都富有新意吗?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来说,这小小的新意,不就是创新的表现吗?不都是需要数学思考的吗?

  2. 思考求新求异

  学习过程是一个个体的认识活动。小学的学生虽然年龄比较小,但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的不同,他们解决问题的方法是不同的,在教学中,老师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鼓励学生从模仿走向创新。

  3. 思考自主创造

  教师不必将知识直接灌输给学生,而是要让学生经历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比如拼摆七巧板、设计校园等活动,学生在这些创造性活动中所经历的数学思考是非常宝贵且丰富的。

  为了提升学生在创新性活动中的数学思考能力,教师应创设宽松愉快的学习气氛,遵循儿童认知规律,挖掘他们的潜在能力,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让儿童成为学习数学的主人。

  各种各样的学习活动有助于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同时,从儿童思维发展的阶段性而言,与这些学习活动相联系的直观动作思维占有重要地位。这些学习活动本身不是数学思考,不是数学教学的目的,这些学习活动的目的是引起数学思考,学生在数学思考的过程中获得数学活动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