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读”占鳌头,课堂因朗读而精彩
【作者】 马立海
【机构】 青海省循化县职业中学
【摘要】本文从朗读教学应提高教师的范读水平,交给学生朗读技巧、方法;通过创设情境,利用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尊重学生个体,让学生乐读等几方面说起,浅谈了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的一些体会。【关键词】新课程改革;朗读训练;范读;朗读技巧
语文教学的所谓“亮点”,首先应该在朗读上。可在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中,常看到这样的教学现状:若要求背诵时尚琅琅有声,不要求背诵则声若蚊蝇;课堂上齐读尚能有声,个别朗读时则缺乏感情,索然无味……
朗读为何在初中阶段遭此冷遇呢?静心归纳,存在这样几方面的原因: 首先,小学阶段,部分学生并未真正掌握朗读这一技能;其次,进入初中,很多学生由原来的天真活泼大胆转为腼腆含蓄内敛;再次,中学语文篇幅长了,有时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朗读成了课堂教学中的一个过渡。那么,如何让语文课堂因“朗读”而精彩呢?
一、授之以渔,让学生会读
首先,教师要有“渔”。
语文教师要加强自身的修炼,努力提高自身的范读水平。哲学家黑格尔说过:“教师是孩子们心目中最完美的偶像。” 教师范读的魅力是无穷的:它消除了学生听音像材料时候的那种距离感,学生对老师的模仿是潜意识中就已经进行了的;它最容易感染学生,也最容易引发学生的朗读激情。所以,语文教师的朗读,不能仅限于语文课本上的那几篇课文,要养成朗读的习惯:⑴读散文、读小说、读诗歌。⑵同时还要听,听新闻联播、听诗歌朗诵、听一些优美的音乐散文。⑶也可从网络、课外书籍、报刊、杂志上收集朗读材料,建立朗读资源库等。总之,要让学生做巨人,教师就不能做矮子。
其次,授学生以“渔”。
教师拥有了较高的的范读水平还不够,必须教给学生朗读的方法、技巧。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⑴ 教会学生确定重音:如句子中的谓语动词、修饰词等,要重读。例如:朱自清的《背影》中“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些加点的字,应该重读。⑵教会学生掌握语速:表示欢快、激动、高兴、愤怒的词句,一般读得要稍快一些;表示悲愤、忧郁、抒情的重点句段,读的速度要慢一些。⑶ 教会学生把握语调:表示欢快的、赞美的、喜爱的、美好的情感的课文要读得高昂激动、响亮明快;表达悲壮的、凄凉的情感的课文要读得深沉舒缓。一般的文章,都以宁静、轻松、恬淡的语调为主。
二、注重方法,让学生想读
首先,创设朗读情境,激发学生的朗读欲望。
在新视听时代成长起来的一代,对图像、图片、音乐有一种格外的亲近。我们可以在朗读教学时恰当的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营造氛围,就能快速唤起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朗读欲望。例如:教《醉翁亭记》这一课,在指导学生朗读“四时之景”这几句话时,我采用“美景配美文”的方法,用图片出示春、夏、秋、冬四季之景的同时,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学生有了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样学生的朗读欲望就很容易被激发出来。
其次,利用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
学生对“对比”有较浓厚的兴趣,抓住这一特点,在学生精读理解时可选用多种形式的比较朗读。⑴、调换字词,进行比较朗读。针对课文中某些重点词的理解,用换近义词的方法进行朗读。例如:教《大自然的语言》一文:“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为了让学生理解本段语言的形象生动,可让学生把“翩然归来”换成“飞回来了”“回来了”等词进行比较朗读,学生便会兴趣盎然。在朗读时既注意了词的语气重音,又体会到作者谴词的精炼。⑵、改变句型进行比较朗读。对课文中一些类型比较特别的句子,如感叹句、反问句等,可改变句型进行朗读。例如:教《阿长与〈山海经〉》一文的结尾句:“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可把它改成陈述句来读。学生通过比较朗读,便能感悟出感叹句更能表达鲁迅对阿长深切的缅怀和思念。读起来非常投入。常用的朗读形式还有很多,如分角色朗读 ,表演朗读等等。可根据文章内容的特点,选择不同的朗读形式,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使朗读成为语文课堂的“热点”。
三、尊重个体,让学生乐读
首先,关注多数学生的个体体验。
学生的朗读兴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有没有从朗读训练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有没有从朗读中获得美感。所以在训练中,给学生以成功感、美感是最重要的。在平时的训练中,要扩大朗读训练面,不能只盯住几个尖子,让多数学生在课堂上充当听众角色,要想办法让多数学生参与朗读,给他们展示的空间与舞台。例如:对朗读水平低且又胆小的学生,可在课堂外,提前指导他们练习朗读,课堂上有意识地请他们在同学们面前展示,并及时鼓励表扬。这样学生从朗读中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怎么会不喜欢朗读呢。
其次,尊重每个学生的个体选择。
教学时教师要静心备课,合理安排朗读环节,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 适当由学生自己选择朗读内容。传统的朗读教学中,一节课重点朗读部分,往往都是由教师所定,不利于激发学生朗读的积极性。如何把“要我读”转变成“我要读”呢?应由学生自己选择感兴趣的内容,找出自己最想读的部分来练习,读给大家听,由其他学生一起来评评,再比比谁能读得更好。学生们通过自选、自练、自读、自悟,寓教于乐,融会贯通,才会读得轻松愉快,才会读得酣畅淋漓,才会获得美感,才会乐读。
总之,没有琅琅读书声的课堂是沉闷的、压抑的,没有教学生读好课文的语文课是失败的,朗读必须贯穿于语文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让我们一起努力,让“读”占鳌头,让语文课堂因“朗读”而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