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谈英语听力教学“三相”原则

【作者】 贺 冲

【机构】 四川省达州市宣汉县胡家初级中学


【正文】

      英语听力教学要遵从“三相”原则,这“三相”原则指的是一、破困相宜;二、解惑相间;三、破解相生。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现把这“三相”原则分述如下:

  一、“不知所云”——破困相宜

  不知所云困惑的原因大概有四。其一:知识因素,即英语的基础知识,为单词、词组、语法等功底薄弱;其二;“哑巴英语”现象还广为存在;其三:语音、语调不准;其四:综合素质不高,不能全面了解各种学科与人文知识。

  应对措施:1、过硬的基本功是英语学习的重要保障,它对听力也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对英语语法、语音、词汇的熟悉程度会直接影响听力的质量,因此要狠抓基本功学习与训练。

  2、“哑巴英语”现象是应试教育留下的后遗症。“患者”只能通过眼睛接受信息。而语言是言语交流的一种方式。听和说是沟通桥梁。他们若想把心中的“苦”说出,只有打破陈旧观念,从放声朗读抓起,“口而涌,心而得”正是这个道理。

  3、讲英语时,语音、语调都是有讲究的,根据需要句子中往往出现连续、弱读、失去爆破,同化等语音变化。若学生只是把每个单词简单地连在一起读是不够的。所以要注意语音练习为听力闯关清障碍。

  4、听力材料一般都渗透了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科学、历史、地理、社会风俗等人文情况。这就要求新时代的中学生对这些至少是略知一、二的,不能“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若让一个从未接触过电脑或对电脑知之甚少的中学生去听一段关于“e-mail”的听力材料,他自然会束手无策。

  二、“心理紧张”——解惑相间

  学生做不好听力题多少都和心理因素有关,导致紧张的原因大致有二:其一,感觉听力是难关已成定式,对其往往是未听而先不寒而栗;其二,测试中途若有一题没听懂就影响情绪,导致满盘皆输。

  应对措施:心理素质在整个的听力过程中至关重要。若能全神贯注、从容不迫、心情舒畅地答题,效果往往可佳;反之若焦躁不安、诚徨诚恐地上战场则必吃败仗。对待听力,我们在心理上应有所准备,非母语学习者要一次性完全听懂、听清每个英语单词是不可能的,更何况这时的声音是通过录音播放传播的,所以要正视听力测试,不要要求太高,听懂大意即可。其次,作听力题时要心胸豁达、洒脱。不要“为打泼的牛奶哭泣”,为一个洒脱而停滞不前。要大胆放弃,重振士气,为作好下一题而抢回时间,否则将因小失大,全盘皆输。因为机器播音是无情的,不会因某一个学生或考生中途困惑而暂停。

  三、“语速太快”——破解相生

  有关中学生训练听力,英语新课标要求:能听懂语速为每分钟100个词左右与学生生活贴近的,基本没有生词的语言材料,获取所需信息。可以说,没超过每分钟100个词的速度我们不能称之为快。但要在题与题间隙几秒内理解材料并答题,似乎还是需要一些答题技巧。

  如何寻找捷径呢?首先让我们谈谈快速浏览的重要性。快速浏览即在答题前预览一下题目和答案捕捉一切可以从题面、卷面上得到的信息。让听者对题的内容有大致的了解,或带着问题去听。这样锁定了目标后,就会减少理解障碍,达到有的放矢。例如有一题提供A.1903B.1981C.1991三个选项,读了题之后,我们就会心中有“数”,继而悉心求数。

  其次要善于作简要笔记,要眼、耳、心并用。“听”字的繁体形式为“听”,这表明中国古人已经注意到耳、目、心同“听”的关系了。再拿上面的题为例,我们有必要在听的过程中对所听的数字作作记录,而不至于让其快速消失。动笔记录时还应注意运用简单的数字、代号、缩号等符号,以简易为主,看懂就行,不要因记录书写而影响收听录音。

  例如:Tom is taller than lucy, but Lily is the shortest of three.

  Question: Who is the tallest of the three?

  若不作记录,我们可能被这些几个人物关系弄得糊里糊涂,但若作出以下符号TLuLi,即使不立刻作出答案,过后寻求答案也是一目了然的。

  其三,善于捕捉关键词,前文已提过:我们要在第一时间内把全部内容听懂、听明白是相当困难的。但我们要善于捕捉文中的关键词,大胆猜测句意。名中关键词一般会重读,有进甚至拖长元音。在A truck goes faster than a bike句中,我们记下truck, faster, bike后,句意就有了大概的轮廓了。

  其四,要留心句中的“路标”。英语句子中的butand等关联词可以看成是听力道路上的路标。路标指引我们是向前行驶还是拐弯。例如:

  ——Does your father go to work by bike

  ——Yes, he often goes by bike, but today, he goes there by bus.

  Question: How does the mans father go to work today?

  听者不能为句中的yes迷惑而匆匆作出by biker的答案,而要耐心听“but”引导的内容。最后,要善于用英语思维思考问题,注意东西文化的差异。由于受传统“语法翻译法”教学模式的影响,学生们遇到句子第一反映往往是翻译,对语言的反映一般要经过英语——汉语——汉语答——英语答四个流程,这在听力训练中是不可取的。因为训练、测试中能留给翻译的时间确实太少了。例如有一选择答句的题:

  Happy new year!

  A. Thank you     B. the some to you      C. thats ok

  这是一个看似很简单的问候语,而很多听者会几经翻译几经思考才能作出一个不太确定的答案。这样做只会事倍功半。

  诚然,练习英语听力不单单只是为了考试答题,听力水平的提高也不是一蹴而就,而是一个日积月累的漫长过程。一些语言学家视听力为“复杂、能动而且脆弱(complex, dynamic and fragile)的过程;心理学家则认为学外语像“孵化阶段”。在这样一个漫长、复杂而脆弱的听力学习阶段,教师只有不断认识和重视学生在听力训练和测试中出现或存在的种种困惑,并不断的去探求破解这此困惑的方法,才能在英语听力教学中,使学生不断提高英语听力水平。

  著名英语教学法专家M· west说过:“外语是学会的,不是教会的。”英语听力也是如此,在我们英语教师的正确指导下,学生会找到适合自己英语听力学习的途径和方法,他们在听力学习中遇到的困惑最终也会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