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语文教学中的问题教学法
【作者】 张辉本
【机构】 贵州省遵义县石板镇茅坝小学
新课程改革,课堂教学改革是核心,是主阵地。新课程改革要求,要尽可能地让学生学习的过程成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也就是说,问题贯穿于学习过程的始终。这就是以问题为核心的问题教学法。
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无论是语文、数学或是其他科目,都含有问题教学的方式,特别是教学科的教学。但以往的教学都是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甚至是教师自问自答,教师成了独奏者,学生处于被动状态,他们并不清楚问题是从哪儿来的。语文课中的问题基本上是老师提出来的,即使有一个质疑问难的过程,大都是放在教师讲完自己认为要讲的问题或内容之后,随便说一下,“你们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还有什么问题?”学生多半无问题。现在,我们要把这种问题教学法加以改革、深化,把问题融于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中。让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只作必要的、科学的引导或适时的补充。从“独奏”的角色过渡到“伴奏”的角色上来,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
问题教学法在这次新课程改革中有着重要意义。从这次新课程改革,教育的目的来看,问题教学法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基础。因为问题的发现、提出、分析、解决都由学生去独立完成,教师只是创设多样的、新颖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愿望,从而促使学生提出各种各样的、高质量的问题。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有利于发散思维,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把没有问题的学生培养成为有问题的学生”是美国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准。而中国教育与之恰恰相反,只注重教给学生回答问题的方法,把有问题的学生都教成没有问题的了。牛顿提出:苹果为什么总是从树上落到地上,而不是飞到天上,从而创立了“万有引力定律”;瓦特提出了为什么水开了会把水壶盖冲起来,从而发明了蒸气机。这充分说明了提出问题的重要性。一个人的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必须从小抓起。从课程改革中教学方法的改革来看,问题教学法彻底改变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教师由主导变成了引导,教师不再奉送真理而是教给学生如何去发现真理。学生由接受学习转向发现学习,真正实现了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转变,最终达到了会学。培养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在问题教学中,学生可自订学习计划和目标;可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可同桌或小组讨论、交流。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合作意识都得到培养。
在小学语文课的教学中,又如何实施这种问题教学法呢?小学高年级,虽然新课标下的新教材还没有推广到位。但为了适应时代需要,迎接新课改,推进素质教育,同样要改革课堂教学方式。结合小学高年级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可采取以下方式进行问题教学。
一、从标题入手引导学生自定目标初读课文。教师在提示、板书课题后,创设情境、引导思考提问。如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看到这个文题,结合“预习”,学习这篇课文,你想知道哪些内容?了解哪些问题?学生一般都会提出或想到以下一些问题:鲁迅是谁?伯父是指谁?过去学过有关鲁迅的哪些文章?作者是鲁迅的什么人?有哪些生字新词要学习?课文主要写什么?学生提出问题后,再带着问题读课文。但有的问题不读课文也能回答,有的问题要通过教师启发。
二、学生初读课文,对课文有一定了解后,可以回答一些浅显的问题。此时,教师再结合内容,诱发学生提出不同难度的探索性问题进行讨论、交流。如以上文题学生可能会进一步提出:鲁迅为什么得到这么多人爱戴?他具有什么样的品质呢?鲁迅为什么会碰壁呢?学生再读课文,寻找答案。
三、引导学生分析问题、突破成规思维、寻求最佳捷径,选择最佳表达方式。在解答问题时,力求做到一题多解,多元解释。特别是评论性的问题,没有标准答案,只有最好的答案。敢于提出与课本不同见解的,要给予鼓励。
四、根据情况,教师可再作诱导或补充学生没有提到的重要问题,让学生讨论。
问题教学方法反映了人们认识规律,学生一开始就像考试那样紧张、有序、高效地学习。知识的增长始于问题,终于问题。学习的过程从某种角度来讲,它就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随着问题的解决,知识在增长;随着问题的解决,科学在进步,生产力在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