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初中文言文教学浅谈

【作者】 李大文

【机构】 四川省自贡市第二十八中学校


【正文】

      中学语文教学中,文言文教学占有很大的比重。课本中所选的文言文,大都是文质兼美的,我们学习这些作品,可以吸取古人语言中有生命的东西,丰富我们的语言,又可以从中学到写作的方法和技巧。学习文言文,还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认识古代社会,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他们的爱国主义热情。下面,笔者就自己在这方面的教学,谈谈个人的做法和体会。

  一、“读”: 诵读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功。“读”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古人说得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文言文的字、词、句的组合与现代汉语有很大差异,只有通过反复诵读文言语段,才能增强其语感,培养比较准确的文言语感。从而获得初步的感性知识 ,对于下一步的“译”有很大帮助。

  1、诵读要求读准字音。例如:在《陈涉世家》一文中,“项燕为楚将,数有功”句中的“为”读“wéi”不读“wèi”,“数”读“shuò”不读“shù”。 例如:在《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中,“朝服衣冠”句中“朝”读zhāo而不读cháo;“期年之后”句中的“期”读jī面不读qī等,只有读准字音,才能理解其中的意思。

  2、读清句读,读出语气。例如:“今齐地方千里”句中不读作“今齐地方/千里”而应读作“今齐地/方千里”(现在齐国土地方圆千里)即读清句读。又例如:邹忌在问其妻、妾、客“孰与城北徐公美”后,三人的回答,答案一致,但不同身份的人心理不同,回答的话也不同,因此读的时候要注意体其不同的心理,读出不同的语气。这样反复诵读才能获得比较牢固而丰富的感性知识,有助于理解课文内容。

  二、“点”:教师适当的“点拨”。在学生熟读之后,由教师点拨文中的重要知识点,特别是古今差异较大的词义或一些特殊的文言句式。例如:《愚公移山》中的“虽有之死,有子存焉”,“虽”古义为“即使”表示假设关系,它不同于现代汉语中的“虽然”;“智叟亡以应”中的“亡”是通假字,它通“无(W?)”,“没有”的意思;在文言文中,一个词有多种用法。例如::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名词用作动词,形容词用作动词等,这些需要根据上下文的意思来分析,才能更准确地理解其含义和用法。  

  三、“译”:就是翻译课文。这是学习文言文最关键的一环。在初中阶段,翻译文言文一般都以直译为主。第一步是用现代汉语词来替代文言词语,这就形成了一一对应的形式。例如:“以虫蚁为兽”可初步译作“把虫子蚂蚁当作野兽”。再如:“见二虫斗草间”,对译后为“看见两个小虫争斗草间”。很显然,这个句子不仅意思不明确,而且还缺少成份,不通顺,读着也拗口。这时,就要采用第二步了,该补充成分的要补充,该补足音节的要补齐,该调整语序的要调整,上面列举的“看见二个小虫争斗草间”,整理之后应为“(我)看见两个小虫(在)草间争斗”。 此外,但还应注意,把译句放到文原中去,看看它与上下文是否连贯顺畅,如不连贯顺畅,就在与其相连的句首或句末,添加一个词或者一句话,使其全篇通畅连贯。例如:“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译作“让它们冲着烟雾飞鸣(我把这个景象)比作‘青云白鹤’的景观。”在整个翻译过程中,要以学生活动为主,不能由教师一人唱独角戏。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四、“议”:即教师与学生共同讨论。议一议文章所叙之事、所绘之景、所抒之情。例如:教学《记承天寺夜游》一文时,我就从标题入手,告诉学生:“记”表明本文是“记叙文”;“承天寺”表明地点;“夜”表明时间;“游”就是“游玩”。学生就会说:“这个标题就是‘记叙夜晚到承天寺游玩’的意思”。有的同学又会问:“作者为什么夜晚去承天寺游玩呢”,“他看到了什么景物”,“他的心情怎样”?……此时,教师只要结合背景稍加点拨学生就明白了:“本文写于苏轼被贬官,谪居湖北黄州之时”,被贬官意味着政治生活上遭受了很大挫折,但作者并不悲观,看到窗外美丽的月色,便起身去寻张怀民一同赏月。他看到“(月光)照在庭院里好象积水清澈透明,水中仿佛有藻、荇交错”,给人一种清新、空灵的感觉。最后作者由衷地发出了“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也”的感慨。其中,有被贬谪的悲凉落寞,也有自我排遣的达观,还有悠闲赏月的欣喜。作者对美的追求,对生活的热爱和达观处世的态度,无不感染着我们每一个人。讲到这里,对于本文奇特的想象,新颖奇妙的比喻,稍加点拨学生便心领神会了。

  五、“悟”:即领悟,就是自己分析、鉴别和比较,甚至包括猜测。分析内容,领悟主旨。中学阶段阅读的文言文多是浅易的,附有注解的。学习文言文,就应该借助注释加以理解。个别地方一时拿不准,不妨先根据上下文或联系写作背景假设一种解释,然后查工具书或向人们请教。即“以意逆志”(用自己的设想去迎合文章的意思),或者叫作“以意会之”(用自己的设想去体会文章的意思),也就是领悟的意思。但领悟没有终结,这样反复进行,就会从疏通文意,理清文章思路,直到准确把握全文的主旨,发现并鉴赏作者匠心独运之处。比如:①朝服衣冠(《邹忌讽齐王纳谏》)“服”在这里作动词,它后面的宾语是“衣冠”(衣服和帽子),所以应理解为“穿戴”才恰当。②《五柳先生传》中的:“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一句,意思说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刻意在字句上下功夫。“不求甚解”在今天多用于贬义,一般指在学习钻研上不深刻,不探究其深层的原因与道理。常指学习或研究不认真、不深入。因此要想在此处准确理解“不求甚解”的意思,需要结合注解和语境分析理解。

  六、“积”:就是要注重文言知识积累。学习文言文应对文言文的文言现象作初步的归纳整理。比如常见文言实词的意思、常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文言特殊句式、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古代文化常识等。整理时要分门别类,附带例句和出处,坚持每学完一课就整理归纳,其实整理的过程就是知识的积累过程。文言文的学习随着年级的升高具有渐进性,知识的积累也是如此。积累要有目的、有重点。重点即是实词、虚词、句式等,比如一些重要词语的意思“尝:曾经;既:已经;亡:逃走;然:……的样子”等学的过了,见得多了,到了初三,再见到这些词语,就该很容易得知道意思。比如虚词“之”常用的几种用法:代词它、助词的、取消句子独立性、音节助词、特殊句式的标志等,见到新的句子需要自己分析确定是哪种用法,当然,见到新的用法,也要及时积累。比如《陈涉世家》一文中的“辍耕之陇上”的“之”翻译成“动词<到、往>”,需要特别记忆。积累离不开背诵。如果把文言文中的若干重要篇章熟记在心,文言的实词的意义、虚词的运用、各种句式的变化等也就已经包含在其中了。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文化素养。

  总之,文言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语文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为目的,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有效地指导学生,提高文言文的教学效果,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这样,才能改革文言文教学的沉闷局面,让其充满活力与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