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发展学生主动性
【作者】 杨正秋
【机构】 贵州省安龙县新桥中学
【摘要】数学教学使学生感到学习数学知识的重要性,以及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适用性,才能在和谐的教学情境中激发激情,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意向。因此,初中数学教学中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情境,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和巧妙设计疑问将成为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提高学生灵活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关键词】初中数学;发展;学生;主动性
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大部分学生感到难以理解和掌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采用老教法、照本宣科、生搬硬套等方法,只能导致学生厌烦,昏昏欲睡,课堂气氛沉闷而缺乏生机。因此,初中数学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情境,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和巧妙设计疑问将成为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提高数学课堂学习气氛的有利条件。笔者结合多年教学实践,就如何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浅谈一些自己的见解。
一、创设数学教学情境,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
任何学科的教学,要想创造较好的教学效果,都离不开良好的课堂环境,对于内容较为抽象而又枯燥的数学课来说,能否创设一个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尤为重要。一堂课上得好与坏,这跟教师采取的教学顺序、方法以及创设的课堂情境有非常大的联系。课堂要让学生的心情舒畅,使他们感到学习数学知识的重要性,以及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适用性,才能在和谐的教学情境中,进发激情,形成积极、自发的学习意向。创设教学情境的方式多种多样,要因人而异,因课而异。教师要用丰富的情感,创设和谐愉快的教学环境。只有用富有情感的课堂来进行教学,才能激起学生相应的情感体验,增强他们的理智,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使他们深刻地感受和理解教材。授课时,若能将准确的措词、生动而幽默的语言、生动的描绘、抑扬顿挫的声调、丰富的表情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将会使学生在课堂上不仅学到更多的知识,还会使学生觉得是一种美好的享受。在对数学概念、现象和规律等进行叙述时,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精心设计,注意语言的抑扬顿挫、每一个细微的动作与表情以及感情运用等的技巧,以吸引学生注意力为目的,为学生进行多向思维的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在人格上尊重学生,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人人都有自己的个性和尊严,学生的人格也不容轻易地侮辱与侵犯。如果对学生进行挖苦、讽刺、体罚以及变相体罚的话,就会导致学生的自尊心受到伤害,会使学生感到屈辱和产生逆反心理,因而在教学过程中部分学生可能会与你唱反调,这样对教学是极为不利的。学生只有亲其师,才会相信师,并跟着老师的引导走,否则将逆其师而背其道而行。教师面对的是有思维和感情的学生,而不是接受知识的“存储器”,应当改变“训斥”、“强制性”等做法,让亲密、和谐的师生关系进入课堂。
1、以情动人,促进师生情感交流。情感变化具有复杂性,教学中不仅要把握多数学生的情感变化,更应注意个别学生的情感差异,进行因材施教。情感又具有感染性,即以“情”动情,要使学生心情愉快地听讲,教师应像春风细雨一样,和蔼而严肃、平静而安详,即使有突发事件发生,教师也不要轻易批评学生,以防打乱学生正常的听课情绪,影响师生课堂情感交流。
2、疏通渠道,增进师生友谊。当一些学生学习中不能将教师所讲知识掌握、作业频繁出错、提问回答不对、测验得不到好成绩时,教师不要一味责备他们不努力、不认真学,而要耐心地帮助他们分析原因,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清除盲目的“唯我独尊”心理,主动积极地营造融洽的师生关系。
3、加强师生合作,共同树立信心。要学生学好数学,重要的是树立起学生的学习信心,而首要条件则是教师本人要有信心。我每带新班都向学生保证:一定使数学这门课成为各人的优势学科,并根据过去的成绩适当做自我介绍,使学生对教师既了解又敬佩,使每一个学生都在数学课上跃跃欲试。另外,平时教学中要多倾听学生的想法,帮助他们排疑解难,增强师生情感交流。同时,还应对学生在各种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热情和良好的思维,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努力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三、巧妙设疑,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1、精心“设疑”。教师要精心设计疑问,巧妙提出疑问,先让学生感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激励诱导学生,然后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寻找“柳暗花明又一村”。一堂课,出现了一些概念,一些新知识。同时学生的头脑中总会有一些疑问,而这些疑问正是他们求知的目标和方向。通过这些问题可以把新知内化为自己的知识体系,或许他们头脑中的这些问题也正是新课的教学目标,所以教师可以鼓励他们提出对新概念,新知识的疑问。如:在教学“用尺规作图时”时,在认识了圆规后,请学生对圆规这样新物品提出自己想知道的问题,学生提出了:“圆规只能画圆,怎样来作图?”“圆规怎样量长度?”“圆规怎样画一个相同的角?”等一系列有价值的问题,这些问题正是新课所要解决的知识点。然后,教师和学生围绕这一系列问题开展学习,讨论,从而完成了新课的教学。又如教学“分解因式”,出示课题后,让学生对这个题目提问,学生也提出了:“什么是分解因式?”“怎样来分解因式?”“学习分解因式有什么用?”等有价值的问题,由此开展新课的学习。但是,“设疑”一定要注意教学的目的性和学生的接受性。应该力求创设一种使学生产生疑问、渴望解答的情境,以保证学生获得正确的科学知识。
2、“正反”对比。学生尽管掌握了一定的数学基础知识,对概念也有一定的理解,但由于受种种思维障碍的影响,再加上没有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在解题过程中常会出现错误,对于他们在知识上暴露出来的缺陷,可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然后分析其错误的原因,并做出正确的解答。这样通过正反对比的思考和分析,可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3、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生现有的知识范围内,有意提出一些要求有创造性或独特见解解答的问题,就好像摘桃子需要跳一跳才能摘到那样。这跳一跳引起的思考和探究,可使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
4、鼓励学生提问题。让学生向教师质疑,让课堂充满问题,倡导“没有错误的问题,只有不完善的答案”,以此激发学生的批判性、发散性思维。我主张教师不再是课堂教学的主宰者,而是学生创新学习的设计师和引路人及学生疑难问题的解答人;教师也不再是课堂教学的唯一权威,而是课堂讨论的平等参与者,启发学生质疑问难的积极倡导者。
总之,新世纪的教育需要具有新观念的教师来实施,数学课堂教学的改革,需要我们广大数学教师的努力探索。面对新形势,肩负新使命,我们将不断提出教学方法的新思路,改进数学学科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自主的学习。
参考文献:
[1]田雪艳.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自主性培养的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7年
[2]林炳尧.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J].新课程学习.2012年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