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谈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学生元认知的培养

【作者】 陈 菊

【机构】 四川省达州市宣汉县黄金镇中心校


【正文】

      计算能力的培养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数学计算贯穿于小学数学的全过程,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目前,小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却不容乐观。计算的正确率滑坡走低明显,然而当提到产生计算错误的原因时,相当的学生、家长乃至教师都归结为“粗心”二字。问题远不是这么简单!笔者认为:注重学生“元认知”能力的培养,是提高学生计算的综合学力、提高学生计算质量的有效途径。

  一、让学生自觉进行错题分析

  学生每天都要碰到计算题,并常常出错,针对这些错题,学生不能一订正就了之,可建议学生每人准备一本日记本,记录错题,并进行自我分析,找出错误原因。错误原因往往是多种多样的,可进行分类,Ⅰ抄错或遗漏数字、符号;Ⅱ算理不清,方法错误;Ⅲ运算顺序错误;Ⅳ得数算错;Ⅴ格式错误;……经常训练,可促使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理清思路,澄清混乱,思考小结,使学生学会学习,自己教自己,从学习的结果转移到自己的认知过程,在学习的过程中产生重要的顿悟,有助于学生主动的控制自己的学习。例如:8200÷4=?有的学生的得数是2500,通过自己分析或请人帮助,发现是算理错了,违反了“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不够商1就商0”这一计算法则,所以,被除数百位上的2除以4不够商1,不应该在商的百位上商5,而应该商0,这是属于算理不清,方法错误。又如:31×30=?有的学生算成了630,分析后发现是口诀错了,三三得九,不是六,把乘法当成加法来算了,并回忆自己平时还有类似现象,如:1×2=32×4=6等等,经常这样归类分析,学生的计算能力一定会迅速提高。

  二、让学生自觉调整认知策略

  “言教不如身教”,一开始,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结合具体问题,通过语言表述,将自己对某问题的思考过程、思考方法展现给学生,如叙述自己解决某个新问题时,想到有哪些策略,什么是首选策略,哪些是补救策略,自己怎样调整、转换这些策略。教师也可促使学生注意某些同学的认知过程,如要求某学生描述自己的思维过程,并引导其他同学对其思维过程进行评价。例如:乘法的一些简便计算25×16,教师示范,先观察两个乘数,想想两个乘数有何特点:先注意到25是一个特殊的数,和4相乘是100,和8相乘是200,再注意到16,和5相乘是80。再考虑计算策略,思考有哪些策略可用,归纳如下:⑴列竖式计算;⑵利用乘法分配律计算25×(10+6);⑶把它转化成连续乘以两个一位数的形式再计算。最后择优录取,选取第三种,把它改写成25×4×425×8×2的形式进行计算,很快算出得数是400,当然,第二种方法也可以。又如乘数中间有零的乘法204×345,先让学生试做,再挑选一名计算方法最简便的学生上来板演,并说说自己的思考过程,回答为什么要先交换两个乘数的位置再相乘?其他学生可针对这位同学的做法,展开讨论,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并和自己的做法比一比,他的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今后遇到类似题目,要先怎样思考,再怎样思考,从而提高自己的计算能力。

  三、让学生自觉进行反思

  有些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遇到一道题,往往不假思索地拿起笔就写,而这些作业通常是错误百出,究其原因,他们往往缺乏学习的责任感,没有对自己的思维过程进行反思的习惯。针对这种现象,教师可要求学生对自己做过的题目进行自我反思,使学生逐步形成自我控制,自我检查的能力。可要求学生经常自我提问:“我知道自己正在做什么吗?”;“我对作业的要求清楚吗?”;“我抄错数字、符号了吗?”;“这样做是否正确?我有把握吗?”;“能否稳操胜券?”……例如:口算68÷4=?有的学生等于12,还有的学生列竖式计算。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一做完题目就沾沾自喜,不考虑做得对与否。针对这种现状,可提醒学生,做完了一道题,并不一定等于做对了一道题,还要认真检查,如果发现做得不对或不合要求,要重新选择方法,重算一遍,直到做对为止。做好后还需及时反思:刚才我为什么做错了呢?错误原因在哪里?下次还能再犯类似错误吗?值得一提的是:教师每次要留有时间给学生检查反思,并分阶段组织学生交流反思内容,决不能走过场,搞形式主义。

  四、让学生自觉进行评估

  要求学生在开始做作业之前,认清作业要求,并要求学生在审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经常评价自己,如:这一点我理解得对吗?这里的叙述与前面的叙述有矛盾吗?这个定律除了字面上的意思外,还有什么深层次的含义吗?为什么要强调这几个字?少了行吗?等等,教师可用列表的形式对某一问题的理解程度进行判定,也可组织学生先分小组讨论,再大组交流的形式,评价这个同学提出的问题有没有有没有深度,有没有意义等,从而使学生更好的认识自己所提问题的价值,检查自己的理解能力。例如:口算0×0=0×4=4×0=0÷4=?学生做完后,要求学生想一想,这4道题都是有关0的乘除法口算题,你有疑惑的地方吗?学生通过仔细观察,积极动脑,提出了以下几个问题:⑴0×0=00÷0是不是也等于0呢?⑵乘法算式中0×44×0可交换位置相乘,0÷4可交换位置相除吗?⑶乘法算式中0随便在什么位置,除法算式中行吗?⑷除数为什么不可为0呢?⑸书中有一段话“0 除以任何不是零的数都得0”,为什么要强调“不是零”三个字呢?通过师生评价,认为第45两个问题的提出,很有份量。这些问题的提出,反映了学生对有关0的乘除法的算理有了一定的理解,不同的问题,表现了学生不同的理解能力。又如:列竖式计算840÷4=?学生试做后,评讲小结:当除到被除数的十位正好除尽,且没有余数,这时被除数个位上的0可以不要移下来继续除,直接在个位的上面商0。这时,突然有一个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如果除到被除数的十位有余数,个位上的0要不要移下来继续除呢?提出这个问题的同学,对除法竖式算理的理解有了一定的深度,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评。

  五、让学生自觉进行反馈

  教师必须向学生提供运用知识的机会。“学以致用”,这样不仅体现了新大纲的教学要求“数学要学有用的数学”这一教学理念,同时也是对学生的认知过程进行反馈、调节的一个重要环节。

  例如: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他们已学过的知识;代替教师向其他同学提供信息;让学生相互复述有关知识内容;向他人表述自己的见解等。如:在教学口算除法69÷3时,师生共同操作后,要求学生借助操作表象,叙述口算过程:69根小棒有6捆(每捆10根)和9根,也就是69可以分成6个十和9个一,先分整捆的,就是把6个十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个十(6个十除以3等于2个十);再分单根的,就是把9个一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3个一(9个一除以3等于3个一);最后把每份中整捆的和单根的合起来(2个十加3个一等于23),就是所求的结果。叙述形成可多样化,可指名优等生,走上讲台,边指边说;也可分小组说,一人讲,多人听;也可说给爸爸、妈妈听。听的人要帮他指出说得不对或不完善的地方,也可指出他说得精彩的地方,并向他学习。通过说的训练,可检查学生对口算除法算理的理解程度,产生“我理解得正确与否?”“哪里还需改进?”“我理解透彻了没有?”“我这样讲,合理不合理?”“我的叙述,大家同意不同意?”等自我意识和自我体验,并通过这种自我意识和自我体验,监控、反馈、调节今后的学习行为,提高学习的策略水平,从而从根本上提高计算质量。

  总之,在平常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教师要注重学生“元认知”能力的培养,不断提高学生计算的准确率,进而提高学生计算的质量,促进学生数学成绩的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