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历史课教学中后进生的教育问题漫谈

【作者】 贾晓燕

【机构】 河北省张家口市第二十中学

【摘要】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面向全体不是让每一个学生都获得一样的发展,而是让每个学生都在自己原有基础上获得发展。不要简单地把学生之间的差异看成是教学的问题,而是要把学生之间的差异看成是教学的资源,教学中要充分地、合理地、艺术地利用这一资源,使师生之间发生实质性的互动,这是实现教学增值,当前的历史教学虽说面向全体,但受教学评价制度的影响,一些后进生仍得不到转变,这不得不值得我们教学一线的教师们深思。结合这几年的教学实践,我想我们先弄清楚形成后进生的原因。
【关键词】历史;后进生;教学
【正文】

      现行初中历史课本是以专题史的形式呈现的,因此,历史学习的方法也需改变,而有些同学对初中历史学习还是沿用初中老套路,致使方法上存在很大误区,导致对历史学习兴趣全无,成为后进生。在历史课堂教学中,不少历史老师使劲地给学生灌输单纯的历史知识,导致历史课堂气氛生气全无,结果是:老师讲笔记,学生记笔记,学生考前背笔记,学生对历史学习很是厌倦。同时教师面对性格和基础不同的学生,只是一种腔调、一个指令,很少考虑学生的接受程度,结果只能是:一部分同学“吃个饱”,另一部分同学“吃不了必须兜着走”。这样,“吃不了”的学生必然成为后进生了。因此,后进生的转化成为新课改的主题之一。根据初中新教材特点,我认为要转化后进生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优化学习情境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该想尽一切办法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尊重、信任每一位学生,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去。当学生尤其是后进生的思维擦出创造性的火花时,教师要及时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赞美,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当后进生出现思维障碍时,千万不能用“你真笨”“你蠢得像头猪”一样的语言挖苦、取笑他们,反而要适时给予启发、点拨,用亲切的话语鼓励他们,让后进生拥有更多的信心,让课堂充满民主、平等、宽松、和谐、愉快的气氛。教师尤其要尊重后进生,不要歧视他们,善于发现和利用他们的长处,指导他们改进学习方法,促使他们鼓起逐步学好历史的勇气,不时肯定他们的进步,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接受知识。只要教师有耐心,后进生的成绩就一定会逐步提高。

  二、激发学生兴趣

  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心理学认为:兴趣是一种激烈而持久的动机。学习兴趣是学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的心理前提。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问题情景,尽量选择与教材有关而又是同学们普遍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努力缩小学生与历史的时代距离,使之由被动的“死记”变为主动的“理解”,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特别是后进生的兴趣,使学生对知识产生一种强烈的注意倾向的目的,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激活求知欲。如讲美国“门户开放”政策时,引如当前对外开放、外商投资的热门话题进行探讨,从而引起学生共鸣,认识到只有开放中国才有光明前途。

  巧妙地使用“名著中的妙语”也能起到非常好的效果。如讲到《鸦片战争》中的清朝战败的原因,其一是制度腐败问题,由于其政治制度的腐败,清王朝的灭亡只是时间的问题了。讲到这里,老师可以引用曹雪芹写的《红楼梦》里所说的“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曹雪芹在鸦片战争前就预言清王朝必然走向灭亡。用这样的言语来表达清王朝的必然走向灭亡不是形象生动得多吗?

  三、注意个性差异,因材施教

  一个好教师必须时时观察学生,不但能叫出每一位学生的姓名,而且能像班主任一样熟悉每一位学生的性格,知道他们的学习品性。有的历史教师认为,我只要上好每一节课,批好每一本作业就够了。了解学生,和学生谈心就是班主任的事。殊不知,教师不能充分了解学生,不能关心学生,不能厚爱每一位后进生,就不能做到因材施教,就不能深得学生的喜爱。每一个学生都是有个性差异的,如果教师能够熟悉了解他们,并且在教学中适时对症下药,采取科学的教学方法,那么教学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仔细观察学生的学习状况,发现后进生在学习历史中的表现是各不相同的。有的学生注意力易受外界刺激的影响,微小的外部动因就能转移他们的注意;有的学生识记费时费力,并且容易遗忘;有的学生思考没有条理,层次不清;有的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不能长久保持。针对以上情况,教师要因人而异,加以调教。对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要及时提问他们,刺激他们的课堂神经;对记忆力弱的学生教会他们一定的记忆方法,要多采取滚动默写,加强基础知识的识记;对学习时松时紧的学生,要想方设法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布置额外的适量作业;对思维能力差的学生,要加大思维训练力度,最好能开小灶,进行面批作业。

  四、重视与后进生的情感交流

  教学中经常可以看到由于后进学生对自己信心不足,怕出差错,以致影响了正常的思维活动。对此,教师要开导他们,讲清“失败是成功之母”的道理,说明学生在学习中出差错是很正常的。在具体教学中,学生答错了问题或发错了音,心里已经惶恐不安。这时,教师再用严词或尖酸的话去伤他的感情,那些自尊意识较脆弱的后进生便越来越缺乏信心。实际上在教学中教师不应当,也不可能处处求全,降低后进生的焦虑感是教学中转化他们的重要一步。

  我国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松树和牡丹所需要的肥料是不同的,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这叫‘因材施教’。”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别忙着把他们赶跑。历史教学是面对全体学生的教育,后进生普遍存在,是不可忽视的一部分,社会上转化后进生的例子比比皆是,当你把后进生当成自己的孩子去看待,当你思考问题,处理问题从他们的角度去考虑,当你意识到现在信息爆炸对大量学生产生的影响,我想你的心境会平和很多,不同孩子是不一样的个体,当我们期待每棵树都开出一样美丽的花,你也就失去了看五颜六色花朵争奇斗艳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