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谈多媒体与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整合
【作者】 张廷华
【机构】 四川省达州市宣汉县三墩初级中学
21世纪是以创新为灵魂的知识经济的时代,新经济时代迫切需要创新型人才,而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育。长期以来,思想政治课教学普遍存在着“满堂灌”、“一言堂”、死记硬背的现象。学生成了被灌输的“容器”,他们的主体性、能动性和独立性不断被侵蚀,因此对思想政治课越来越没有兴趣。传统教学方法已不适应学生实际因而收效甚微。面对信息时代的到来,作为教育载体的教师,如果不更新教育理念,不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仍然抱守“一支粉笔、一本书、走上讲台说半天”的教学方式,其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必将岌岌可危,也不可能培养出创新型的学生。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大力提高教育技术手段的现代化水平和教育信息化程度”。多媒体技术教育则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作为素质教育主要阵地的课堂教学,正呼唤、亟待多媒体的渗入、融合,以期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一次深刻的变革。下面,笔者就多媒体与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整合,谈谈自己的做法和体会。
一、多媒体与思想品德课教学整合的背景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以“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方式,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新课程强调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力图通过建立课程标准、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化信息技术教育、改革教材及评价方式等一系列举措,提倡、引导并促进学生建立新的学习方式。
我市才开始使用的思想品德课新教材,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和要求,特别是新教材的呈现方式彻底扬弃了传统的思想政治课教材那种说理型、灌输型的呈现方式,代之以活动型、探究型的新的呈现方式,倡导以“主动·探究·合作”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方式,从而促进学生思想品德课学习方式的转变。
新教材的教学任务由重知识传授转变为重育人育德,重道德思维发展;由重道德认知学习转变为重道德情感学习和道德行为学习。它为教师改革课堂教学提供了契机和再创造的空间,有利于促进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多媒体具有生动、形象、直观的外部特征,它以声、文、色、形作用于人的眼、耳、脑等多个器官,使知识的容量增大,内容更充实,形象更生动,它所创设的教学情景,具有激发兴趣、启迪思维,展现认知过程的潜在功能,为思想品德课的愉快教育提供了一个重要手段,也为思想品德课教学的现代化提供了优越的条件。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好这一教学手段,提高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效果。
二、多媒体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1.漫画在政治课堂中的运用
漫画具有一般直观性教学手段无法具备的幽默和夸张的特点,有较强的艺术表现力和美感。把知识融入漫画之中,用漫画的形式来再现知识比单纯讲解知识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从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例如:在讲“可持续发展战略”时,我引入“狼来了”和“人来了”两幅漫画,在鲜明的对比中,学生马上就认识到了当前人类在发展过程中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性。
2.动画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运用
动画是当前深受广大中学生喜爱的一种媒体表现形式,在思想品德课中适当运用动画可以迅速把学生引入动画情境,拉近理论与生活的距离,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例如:在讲“思想道德建设”时,我选择了“道德建设,从我做起”的FLASH动画,把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的具体要求与中学生的日常生活结合起来,通过动画的形式表现出来,使思想道德教育回到学生的生活之中,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自己去感悟道德,提高道德认知和道德素质。
3.视频资料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运用
国外研究表明,人们通过语言形式从听觉获得的知识能记忆15%;从视觉获得的知识能记忆25%;利用声光同步设备,把听觉与视觉结合起来,能够记忆的内容可达65%。因此,课堂教学中适当运用一些视频资料,可增强教学效果。例如:在讲“环境问题的危害”时,我直接在课件中播放沙尘暴天气影响人民的生活和生产的录象资料,以及我国当前土地沙漠化状况的录象资料,无须多言,学生就已经认识到了当前我国环境问题的严重危害以及环保工作的必要性和急迫性。
三、多媒体与思想品德课教学整合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1.注重生活化
道德来源于人们的生活实践,因此,道德的培养也不能脱离生活。思想品德课教学应把学生置于生活情境之中,让教材真正回归生活。为此,就要充分发挥多媒体在创设生活情境中的优势,使学生在生活中去感悟道德,去培养学生的品德和行为习惯,去理解知识,提高能力和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2.注重情趣化
传统的教学习惯于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系统中操作,习惯于在给定的大纲、教材、甚至在给定标准的“问题”导引下教学,这当然有碍学生的发展,而且还使学生养成了不善于提问、寻求唯一标准答案等不良习惯。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每一个学生来到学校的时候,除了具有获得知识的愿望外,还带来了他自己的情感世界。因此,教育必须深入学生的情感世界,了解学生的情感需要并给予满足,才能达到最为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有效地进行“合作”、“交流”、与“活动”。这就要求我们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创设教学情趣,以满足学生的求知兴趣,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3.注重交互性
传统的课堂教学只注重知识的灌输,而不关心学生的情感需要和能力的培养,把学生的学习变成了“颈部以上的活动”和没有情感的参与,导致学生个性的束缚和潜能的压抑,使他们的眼中只有黑板上的板书,不关心周围的世界,不关心他人的感受,这种僵化的教育,最终导致学生的情感冷漠,人格扭曲。因此,多媒体与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整合中应注重交互性,多媒体不仅是展现教学内容的手段,更应成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吸引学生主动探究问题获得知识的手段,整合中应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四、多媒体与思想品德课教学整合过程中的几点启示
1.明确主辅,切忌本末倒置。多媒体技术作为辅助教学的手段,应是为完成教学目的和任务而服务的。整合中要根据教学目的,学生的实际和自身教学风格,恰当地选择多媒体运用的数量、时机等。过分注重图片的设计,声音的选配,动画的设置等,就难免把多媒体辅助教学变成多媒体展示教学,虽然也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无益于教学目的和任务的实现。
2.要注重多媒体信息之间的有效搭配。在整合过程中应克服认为只要是多媒体教学环境就一定比单媒体教学环境效果好的片面想法。同时,也要尽可能避免无关的或互相矛盾的多媒体信息的同时呈现。
3.要关注学生的情感需要。在整合过程中要充分了解、把握和满足学生合理的情感需要,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主动参与课堂教学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