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论初中思想品德中考复习的策略
【作者】 罗祥贵
【机构】 贵州省龙里县湾滩河镇羊场中学
思想品德课程的学习不仅要注重书本知识的学习,掌握并理解教材的基本观点,更要关注社会发生的大事,关注平凡的生活现象,积极参与学校和社会的各种有益活动,拓展自己的生活经验、体验范围。初中思想品德复习的量较大、知识点多,而且灵活性强课时少,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快速提高复习效率与质量,就必须选择正确有效的复习方法。现在就我的一些做法与各位同行交流。
一、依纲据本,回归教材,系统复习,夯实基础
1.扎实复习教材,巩固基础知识
开卷考试的试题答案不可能在书上原封不动地找到,需要动一番脑筋,没有对基础知识的牢固掌握,就很难有完整的解答。况且,开卷考试有时间限制,要形成正确的答案,需要有思考时间,绝不能把宝贵的时间花费在查找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上。这就要求老师在第一轮复习阶段指导学生学会自主地看目录,了解知识体系,对基础知识和重点、难点作详细的梳理,基本掌握教材的知识结构及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只有这样学生在考场上才能做到心中有数。对一个背景材料才可以从多角度去思考,去联系,去组织答案。
2.明确考试的范围和要求,力求事半功倍,少走弯路
对知识点的把握要“全”。就是要全面地掌握《考试说明》所列考点的基本概念、基本观点等考点。只有如此,方能“以不变应万变”。试题无论怎样的新、奇、巧,终究“万变不离其宗”,因此,复习过程中只能是“以纲为纲,以本为本”,即以《考试说明》为纲要,以课本为根本,打牢基础,切忌根据自己的主观意愿随意取舍。
《考试说明》发下来后,教师要严格按照《考试说明》进行复习。教师本身要对七年级、八年级、九年级思品考点读熟、读透,又要对考点的a、b、c等级要求有明确的理解,对每一个知识点应把握到何种程度为宜有客观的衡量尺度。然后我们对照课程标准、省编的考试说明,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有何意义”等角度将各考点重新整理发给学生。并且对重要考点都作重点标记,对重点考点中的重点语句又单独归类让学生重点识记,以填空题的形式对学生进行考查。(所谓重要考点确定的依据是三个:①考试说明中的本身规定的a、b、c考级要求;②有一定时政背景的基础知识;③近三年中考常考点。)
3.认真研读题型示例,从题型示例中分析出2010年中考命题的方向
考试说明下发后,老师应亲自做一遍,才能真正了解试题的难易程度,从而也能记住题型,最后对照题型后的答案,才能了解中考阅卷对学生组织答案的要求程度。接下来老师要认真分析示例中提到的热点及命题的角度,中考题肯定不会出示例中的原题,老师就要从不同的角度来命题,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这样复习才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重视基础知识的归类整理,分专题板块复习,将相关的知识点都放到一个有机体系,加强相关知识点的整合
一份成功的学业考试试卷不仅是知识集成的产物,更是能力集成的产物。今年的学业考试试卷侧重于从整体上把握知识之间的联系,要求学生注重多层次多角度的进行知识归纳整理,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深层次的掌握。因此,如何将分散在各年级的知识点归类整理?对于有重复的知识点如何处理整合就显得尤为重要。
三、重视强化训练,提高审题和答题的技巧
培养能力是课改的要求,也是中考的要求。“考试知识范围”规定了考试的广度,“能力要求”则规定考试的深度。因此,在坚持基础知识为第一要务的前提下,强化能力训练更是“谋分之基、创新之源”。有资料显示,学生中考失分的原因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①审题不仔细;②书写不规范;③思维不灵活;④表达不清楚;⑤基础不扎实;⑥答题抓不住要点,不能规范使用专业术语。这六大带有共性的失分因素,从能力角度看,集中表现为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差;落脚在具体题型上,主要是主观性试题。很多同学对主观题有一种恐惧感,常常得意不得分。为此,在复习中,要努力强化这两方面能力的训练,突出思维能力,突破表达能力,同时必须要明确这两个能力都是建立在对知识掌握的基础上的。
(1)认真分析研究近几年的中考试题和全国各省市中考试题中具有创新性和实践性的经典试题,根据专题板块复习,将相同类型的试题整理,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例如有关科教兴国的专题练习;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专题练习等等;教师在课堂内讲一个,学生当堂练一个,然后课后练一个,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解题能力。
(2)加强试题的评讲,每练必评,从中对学生进行解题方法指导的渗透。
四、确定热点,把握备考重点
确定热点的依据是:
一、是能体现国家意志又被老百姓普遍关注的大事和热点,以人类所面临和关心的现实中重大的社会问题为素材。西藏问题,两岸关系,食品安全问题,新农村建设、民生问题(特别是教育公平)、可持续发展问题等等。
二、是带有战略性的事关人类社会未来的的新价值观,全球金融危机问题,迪拜危机问题,哥本哈根会议,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民族精神、人类文明多样性(包括文化的继承、发展与交流)等等。
确定重点的依据是:
课标要求的三维目标和考试说明要求结合的部分。
老师就好像是导演,学生表演是否到位,就是对导演的考验,要提高复习的时效性,老师的角色非常重要,老师只有不断总结出适合学生的复习方法,才会让学生少走弯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