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新课程实施与小学语文的教学缺失

【作者】 徐 洁

【机构】 河北省张北县树儿湾小学


【正文】

      所谓教学缺失,一般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因片面地关注一方面或有意无意的严重忽视某方面的不健康的教学状态。也可以指教学的某一或某些因素没有得到应有重视的不正常状况。教学缺失是教学疾病中的一种类型。新课程实施中的小学语文教学缺失指的是在基础教育改革的过程中,教师们为解决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某一或某些方面的问题的同时制造的新问题,是小学语文教学中出现的新的不健康状态或不正常情况。在这里,笔者根据自己的工作实践就实施课程改革过程中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的一般意义的几种教学缺失及防治给予分析。

  一、新课程实施中小学语文出现的教学缺失

  1.教师自我的缺失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在目前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过分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忽视教师在教学中应有的角色作用。

  2.语文工具性的缺失

  课程改革前,小语教学在人文性方面比较弱化,比较重视语文的工具性,强调语言文字的训练。教师们在教学中对学生的知识训练较扎实。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小学语文各版本教材的编排也相应发生了变化,基本按人文精神为主题单元编排,教材中语文知识训练点有所弱化。因此语文教学中出现了重视人文性,忽视工具性的倾向。尤其是阅读教学中出现分析内容、开掘人文多,抓住文本语言,引导学生理解、积累、运用少。小语课堂出现类似活动课的热闹场面:太多的资料补充,太多的非语文活动,太多的多媒体演示。 “乱花渐欲迷人眼。”众人深处其间常惑,食而不知其味。

  3.传统教学方法的缺失

  课程改革中的小学语文教学讲求创新。课堂中引进和使用了很多新的教学方法。尤其是很多竞赛课和观摩课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有的教师就在摒弃了层层分析的阅读教学方法等很多语文教学中陈腐的、僵化的做法的同时,却又丢失了传统教学中精华的地方,优良的部分 ,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方法。有的教师认为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就是陈旧、落后的,就不是课改课。于是,传统的游戏识字法不见了;阅读教学中的熟读精思、评改批注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讨论、表演;写字教学缺乏步骤,一步到位 。 低段教学忘了自己姓“幼” ,日记替代了往日的组词造句;高段则忘了自己姓“小”,教师们在课上乐于引领学生欣赏品味。

  二、新课程实施中小学语文教学缺失的成因

  1.语文教师自身素养不高和专业知识匮乏

  语文新课程的实施,决定于教师思想观点的先进,文化底蕴的丰厚,专业知识的广博,但很多语文教师(尤其是大批的农村语文教师)尚不具备驾驭新课程的能力,面对新课程感到彷徨,无所适从。有很多老师发出感叹:“语文,我们越来越不会教了。”

  2.实施者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缺乏辨证思维

  在新课程实施中,一部分管理者和教师存在行而上学倾向,特别对一些“新颖”“流行”的提法不加分析的推崇、效仿,并影响到自己的教学实践。如过度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弱化教师的作用;过度强调阅读的拓展,淡化文本语言的解读等,就是语文教学中出现的一些“过度”行为、“越位”行为和“不及”现象。

  3.语文课程标准不够完善

  《语文课程标准》颁布后,引起了语文界乃至全社会的广泛关注。新课标总结了建国以来语文教学的发展历程,吸收了最新的研究成果,较好的体现了《纲要》提出的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总目标和具体要求,内涵极其丰富,洋溢着时代气息。同时,课标体现了一种全新的语文教育价值观,反映了面向21世纪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反映了国家对未来人才的要求,具有前瞻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

  4.新课程理念和语文教学实践存在诸多落差

  《语文课程标准》具有前瞻性,在很大程度上面向未来。旨在培养造就现代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但实施过程中存在诸多落差。最为突出的是课改的环境和教学实践的落差,现实的条件(师资、硬件)和理想追求的落差。

  三、新课程实施中小学语文教学缺失的防治

  1.不断完善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有效发挥《语文课程标准》的指导作用

  课程改革过程中,一线教师反映出《课程标准》的部分理论陈述远离了教师的理解方式和思维方式,在一些理论表述上还不十分清晰,需要大量的解读,教师才能知其一二。也就是说《语文课程标准》与语文教师存在距离。教师们认为,如果《课程标准》在修订时能结合基础教育实际,通俗易懂,具体翔实,表述严密,可操作性强些,更能有效地发挥指导作用。比如“阶段性目标”在层次上、要求上还不够清晰,建议给出具体的、明确的要求;在识字写字、阅读、习作等方面的目标定位更准确,要求更有梯度,更有弹性,这样才能尽可能的减少教师们在理解上的误差和操作实践上的茫然所失。

  2.促进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

  大幅度提高语文教学主体——语文教师的全面素质,最根本的意义在于提高教学系统对教学疾病的自身免疫力和抵抗力,这是预防、抵抗教学疾病的重要内因,即:既是预防教学缺失的重要途径,也是防治教学缺失的基本手段。

  “课改不是决裂意义上的革命,它依托自身的传统,实现自身的完善。课程改革确确实实是改变,是革新,它不能停滞在传统上,它必须不断进步。” ②传统教学与现代教学的相融或相斥,交织着教师的失落、奋进、困惑、彷徨等各种心态。新课程改革要得以顺利实施,教师是最重要的因素。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曾提出教师成长公式:成长=经验+反思。而经验在课改这样富有挑战性的环境中更会迅速发生,反思在观念的冲击下更有效。教师在课程改革的进程中不断转变观念,不断获取反馈信息,夯实理论基础完善知识结构时,冷静的深入反思,进行教育教学的研究。譬如:如何将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在课堂中结合起来;如何充分地发挥学生与教师的双主体作用;如何准确体现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特点等等,都需要我们认真学习,去寻找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依据,在教学实践中做一些尝试性的验证等。而这一过程能让教师从感性走向理性,从无序走向有序,从教书者走向研究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