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让想象为学生习作插上美丽的翅膀

【作者】 柯亨长

【机构】 重庆市奉节县康坪乡九年一贯制学校

【摘要】目前,不少学生的作文内容干瘪,思路狭窄,语言呆板,很主要的原因就是他们不善于想象。所以,在作文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要允许并提倡他们展开想象和幻想,反映想象中的事物。
【关键词】想象;情境;作文;阅读;评价
【正文】

      儿童时代是幻想的时代。他们想象天有多高,地有多宽,他们幻想自己能上天入地,能探究未来的世界。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小学生处在创作性想象能力发展的最佳期,他们常常借助幻想的方式来观察、理解和解释他们生活世界中的事物。把幻想的事物写出来,这是儿童抒发内心情感的需要,更是训练作文能力,培养创造意识的重要渠道。因此,《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和幻想,发挥自己的创造性。”这一规定为学生开辟了一条新的写作空间,让我们充分认识这一规定的重要意义,积极引导学生大胆写出自己的想象和幻想。

  一、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想象

  情境,是为个体所感知并能引发情感活动的特定环境。只有在一定的情境及氛围中学生才会产生好奇心,萌发想象力。若以情境为突破口,一定会让学生在想说的基础上敢说,在会说的基础上说好,乐说。

  1、观察图画,激起想象的欲望。

  观察是习作的第一需要。低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图画也可以说是低年级学生的“需要”。看到生动、形象的画面,就会使孩子们产生强烈的想象欲望,学生才能逐渐地学会想象。作文课或阅读课上,紧紧抓住学生每一个兴奋点,图画的思维发散点,适当引导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指导学生进行有序的观察,培养学生这种想象的欲望。

  2、欣赏音乐,创设想象的氛围。

  “音乐”是美的享受,在音乐中可以入情入境,在音乐中可以欣赏陶醉。在教学过程中根据课的类型及特点,为学生播放音乐,创设优美的想象氛围。例如:在教学《找春天》一文时,让学生边听《春天在哪里》的音乐,边想象春天的美景,感受生机盎然的春景。欣赏音乐之后,紧接着问:“你还想到了什么新的景象?”这样,就会让所有的学生共同享受春天的美丽,感染春的气息。此外,还可以利用音乐来设计课的开头或结尾,往往都会收到最佳的效果。

  3、利用生活情境,开设想象空间。

  在生活中,教师适时启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灵感,让学生入情入境,借境联想。例如:升旗仪式上,提前要求学生认真观察国旗升起的过程,并根据看到的情景展开联想,当五星红旗冉冉升起之时,一股中国人的自豪感油然而升之时,你想到了什么?学生心情激动,仿佛看到了渣滓洞中的江姐;看到了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的耻辱;看到奥运赛场上五星红旗一次又一次的升起;看到中国申奥成功的欢呼与雀跃……学生的情感自然流露,大胆表露了自己的真实思想,想象为他们开设了创造的空间。

  4、假设虚假情境,培养想象能力。

  可以假设一种情境,让学生根据所假设的情境,凭借生活的逻辑,展开想象,去构思,写作。如假如我是校长,假如地球的生命只剩最后一天,二十年后的我……这种有趣的话题,学生大多能大胆设想他的想法、看法,写出的文章立意新颖,想象丰富,思路开阔,创造力极强。还可以要求学生谈自己的远大理想,描绘美好的未来。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抱负,都喜欢想象如何实现自己的目标,对未来都有不同的憧憬。这样学生作文往往都能写出新意,并有鲜明的个性特征。

  二、活化语文课堂,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语文教学对于培养学生想象力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教师就应该充分利用教材,启发学生想象,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让他们在语文艺术的天空中翱翔,从中得到美的体验。语文教学中,教师只要做一个有心人,时时处处都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1、结合识字教学,培养学生据字想物的联想能力。

  中国的文字犹如一幅幅图画,而且具有见字知意的特点,而低年级的学生又以识字为主。低年级学生的思维是形象的,他们识字和成人不同,往往把一个字看作一幅画或一个故事输入头脑。教学时可以根据教材与学生的特点,让学生想一想你是怎样记住生字的,从而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如教学“灭”字时,有的学生想到这样的画面:用扳子把火一盖,火就灭了。教学“披、坡、被”字时,有的学生想到:一个人披着披风推着小车上很陡的坡,鞋子被石子磨破了。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进行想象,不仅生字记住了,而且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

  2、结合古诗,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每一首古诗都是一幅美丽的画面,每一幅画面都是一篇充满诗意的短文。教学《游子吟》这首诗时,让学生看插图,想一想他们在干什么,会说些什么?由此你想到了谁,想到了什么事?这样,教师即培养了观察力、想象力,又使学生不知不觉中学会了再创作。

  3、结合阅读教学,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教材中的课文,多为经久锤炼之作,许多文章给人言尽意未尽之感,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有的课文中所写的事情虽然完结了,但事态还可以继续或有新的发展。据此可以把原文的终点作为新的起点,并联系课文和生活实际,来想象新的局面,构思新的情节,使它合理延续下去。如学完《凡卡》之后,可布置学生:“学了课文,你一定会为凡卡悲惨的命运深感同情,对那个黑暗的社会愤愤不平,那么凡卡的信寄出去之后,爷爷能收到吗?凡卡的命运究竟会怎么样呢?”此时,学生情有所发,笔有所写,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也锻炼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4、指导朗读时,引导学生想象。

  朗读,在语文教学中占重要的地位。它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感。指导学生表情朗读,启发学生想象,是深刻理解课文的重要的途径。学生在理解课文后进行有感情地朗读练习,让课文内容变成一幅画而浮现在学生的头脑中,就是培养学生想象能力的一种有效方法。可以说“想象”与“朗读”是相辅相成的。要想朗读得入情入境,只有想象得丰富多彩,想象得生动传神。在朗读《浪花》一文时,同学们只有把小姑娘同海水嬉戏、玩耍的情景想象得如同自己真的在海边一般,才会从朗读中体会到“瘙痒”的乐趣,看到“浪花”的可爱。

  三、抓住生活契机,使学生形成想象习惯

  生活就是学生想象的舞台。叶老先生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出什么文章。”宋代理学家朱熹在《观书有感》中写道:“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就告诉我们,要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就得引导学生走向社会、深入生活、观察生活。的确如此,离开了生活,学生的想象就会枯竭,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那就谈不上写作。因此,在日常生活中,要经常指导学生观察生活,留心生活,抓住一切时机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如在课外进行的“吹泡泡”的活动中,教师可以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如果自己变成了泡泡和泡泡一起飞,会飞到什么地方?去那里干什么?使学生逐渐地养成看后想象,听后想象,做后想象的好习惯。

  四、通过想象作文,培养学生的创新作文能力

  (一)想象作文的类型

  1、续写式想象

  (1)教师提供开头,让学生借助想象续写下去。例如教师写上暗示性短语:“美丽的春天来了,……”要求学生闭上眼睛尽情想象,组织讨论、交流,然后以“美丽的秋天来了”这个句子作为文章的开头写下去。学生有的可能写秋天的美景;有的可能写秋天丰收的景象;还有的可能写秋天忙碌的收割图。

  (2)结合阅读材料,续写课文的结尾。例如学习《凡卡》一文时,可以让学生续写凡卡寄出信以后的生活怎样,他又怎样做的,凡卡的爷爷收到信没有?

  (3)结合童话故事的教学,因势利导,让学生续写故事。例如教学《小壁虎借尾巴》一课时,在学生熟读课文后,让学生说说小壁虎为什么没有借到尾巴。然后让学生想一想,还有什么动物有尾巴,他们的尾巴有什么作用。一名学生思考后回答:“小松鼠有尾巴,它冬天的时候用尾巴当被子,夏天的时候用尾巴当伞打。”教师鼓励他说:“你说得真好!”并继续鼓励他说:“说一说,小壁虎向小松鼠借尾巴,小松鼠会借给它吗?为什么?”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口述到:“小壁虎又向小松鼠借尾巴,小松鼠不借。小松鼠说‘我不借给你尾巴,冬天我用它当被子,夏天我用它当伞打’。”教师鼓励说:“他说得真好!同学们放学回家查一查资料或问一问家长,还有哪系些动物有尾巴?它们的尾巴有什么作用?再给课文续写几段,看谁写得多,写得好。”

  2、写意式想象作文

  (1)学习古诗,尝试改写。例如,在教学古诗《咏柳》这首诗后,教师特意安排学生课后观察春天的柳树是什么样的,再让学生概括自己观察到的情景,结合古诗的含义展开丰富的想象,把这首诗改写成一篇短文,文题自拟。

  (2)学习课文,尝试仿写。有些文章知识性、趣味性很浓厚,用文字表达出来朗朗上口,学生愿意读,也愿意模仿。,教师应拓展范围,让学生大胆想象、摹仿。例如教学《雪地里的小画家》一文时,让学生说说还知道哪些动物的脚印及冬眠的动物?你能象文章一样也带来一群小画家吗?让学生说一说,写一写。

  (3)学习课文,尝试扩写。由于表达的需要,课文中有的情节写得较简单概括。可以指导学生进行扩写。把那些比较简要的句子或片断加以扩充、拓展,使之具体详尽。例如《少年闰土》中,闰土给“我”讲趣事的这部分,“海边拾贝”和“看跳鱼儿”这两件事是略写。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扩写,学习塑造人物形象,突出少年闰土活泼可爱、有丰富常识的特点。

  3、编写童话故事

  小学生都喜欢童话故事,根据学生这一心理特点,教师可提供材料让学生编写。例如利用多媒体出示不同的动物、景物,让这些小动物在不同的时间、地点出现,使学生认识到不同的动物之间可能许多故事,相同动物在不同的时间、地点也可能发生一些故事,从而开拓学生的思路,激发学生大胆地去想象。

  4、幻想式想象作文

  (1)通过憧憬未来进行想象作文。例如《二十年后再相会》,教师播放歌曲《二十年后再相会》,然后可以这样描述:“二十年后,你们会是什么样的呢?是了不起的发明家?是优秀的企业家?还是为祖国争光的运动员?或是颇有名气的教授?也许大家都实现了儿时的梦想,以各种不同的身份再次相见时,会是怎样的情景呢?让我们乘上多啦A梦的时光机,到二十年后的世界去看看吧!”教师的语言描述,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点燃了他们思维的火把,打开了他们说话的匣子。

  (2)借助听音进行想象作文。先让学生听一个没有结尾或一段没有说明的声音,然后让学生通过想象或联想写一篇文章。例如放一段敲门声或脚步声,学生可能会写《邮递员叔叔来了》或《爸爸回来了》等。

  (3)借助提供的词语进行想象作文。例如用“海豹、啤酒、高原”这三个看起来似乎毫不相干的词语,让学生的思维任意驰骋。

  (二)想象作文的评价

  1、续写式想象作文的讲评采取互相欣赏的方式比较好。这样,学生有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教学时,让学生自由读自己的习作,大家听后各抒己见,从而激发学生续写的兴趣。续写童话故事的讲评,还可以让学生自编自演的方法讲评。先让学生演一演,然后大家提意见。学生在愉快地表演中互相取长补短,丰富知识,在愉快的交往中学会作文。

  2、写意式想象作文的讲评可以采用对比式。如将一篇想象丰富的习作与一篇只写出古诗含义,没有展开想象的习作进行对比,使学生通过两篇习作的对比及自己的习作与优秀习作的对比,认识到只要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仔细观察,联系生活大胆现象,才能写出好作文。

  3、编童话故事的讲评可采用欣赏式。例如,出示一篇写得比较好的习作,大家评议一下好在哪里,还有什么补充。这样讲评应以鼓励为主,不要过分强调想象合理,允许学生胡思乱想。猫怕老鼠的动画就是不合理的想象,但是它却吸引了很多的小朋友。

  4、幻想式作文讲评课,可采用指导式讲评,也可以采用对比式讲评,还可以采用欣赏式讲评。无论采用哪种方式,都要让学生自由畅谈、交流,挖掘每篇文章的优点,使学生在创作之后体验成功的愉悦;让学生之间以审美情趣为中心开展评议,以孩子的眼光辨别优劣,评改作文。教师只做适时、适当的点拨。这样,才能保护和发展学生的童贞和童趣,发展作文能力。

  雨果说过:“任何东西都没有像大胆的幻想那样能促进未来的创立,今天的空想,就是明天的实现。”这段话精辟地概括了想象力的作用。想象力是智慧的信使,语文教学必须重视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让学生插上想象这美丽的翅膀飞上驰骋思维的天空。

  参考文献:

  [1]《小学作文“自主式”教学设计》

  [2]《新课程与教师专业发展》

  [3]《小学语文课程标准》

  [4]《小学语文创新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