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作者】 黄晓均
【机构】 贵州省赤水市第七中学
【摘要】创新是中华民族进步的灵魂。时代呼唤创新,教学需要创造。实施创造性教学已经成为新世纪人才培养的迫切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已经成为教育事业的重要任务。语文这门学科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具有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关键词】语文教学;创新能力;培养
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已经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当前的国际竞争,是经济的竞争,也是科技实力的竞争,实质上是人才的竞争。人才是知识经济的基础,“知识经济是以创新为特征、以知识创新为动力的经济,创新是其灵魂,谁在知识创新中领先,谁就能在经济竞争中占据优势”。第八次课程改革已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放在了突出地位,这便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必须深入探究的课题。语文学科的特点和功能,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构建创新性语文课堂教学方面我作了一些探索,这里谈谈自己的愚见。
一、以人为本,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
构建学习型社会是我国“十一五”规划的目标,“终身学习”是未来公民必备的基本素养。学校教育从传授知识转移到发展能力,即把重心由“教”转移到“学”是本次课程改革的关键词。不论采用暗示法、发现法、自学辅导法,或者是学导式教学法,都注重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之不仅能学会知识而且学会独立获取知识的方法。教师要为学生营造特定的学习环境,创设理想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如作文课时,我拿着两个皮球走进教室,一个是瘪的,一个是打足气的,分别拍拍后让学生对此发表自已的看法,写一篇作文。学生们展开了想象的翅膀,观点五彩缤纷:1.皮球充足气才有活力,人争气人生才有意义。2.气可鼓不泄,皮球泄了气就失去了它存在的价值,人泄了气就失去了人生的意义。3.只有不断的充实自己才能在人生的竞技场上有所作为。4.皮球泄气是一种自我保护,打足了气容易让人踢来踢去,容易伤害自己。……这种暗示教学法实际上是把学生引进了一定的情境之中,课堂气氛显得宽松和谐,学生的创作激情被大大的激活。
授之予“鱼”和授之予“渔”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理念,引领学生进入自主学习状态应该是我们语文教学追求的最高准则。教师通过让学生自己提问来组织教学,引导他们积极参与、主动探索,为学生创设动脑、动口、动手、释疑解难的机会;通过交流互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合作探究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语文教学是一个活动空间很大的学科,可以通过课内外相结合的教学形式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如组织学生进行演讲、辩论、讨论、朗诵等;组织学生编写课本剧、实地采访和调查、对学习内容进行小结等;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以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为依据开展多种兴趣活动等;开展表演、竞赛、绘画、歌唱、外出参观、采访等活动。通过多种渠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去快乐的体验生活、探究知识、获取知识,真正凸显出语文教学应有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让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得到形成和发展。
二、把社会生活作为语文教学的大课堂
语文作为一种工具学科,是学生学习最早、学习过程最长的一门学科。但由于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在课堂上总是口若悬河、滔滔不绝、眉飞色舞地展示着自己的口才,学生只有静听的份儿。无论怎样用屈子的放逐离骚幽情、陶潜的悠悠南山、杜子美的笔底波澜、李太白的青天揽月……或爱斯梅拉达和卡西摩多的美与善、铁的人物血的斗争的牛虻、呼唤人性复活的列夫?托尔斯泰等来熏陶,但这些古今中外的文学精华和我们的现实社会太遥远了,难免一部分学生感到索然无味。更主要的原因是我们用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方式来对待现代的人,别说是人类的文学遗产,即使是反映现代社会生活的文章,也要呆板的把它从字到词再到句到段到篇肢解得支离破碎。长此以往,学生对这门学科的厌倦是完全可以理解了。美国的哲学家、教育家杜威早在20世纪初就这样形容和批判传统教育:教室里“按几何图形排列着一行一行的简陋的课桌,紧紧地挤在一起,很少有移动的余地;这些课桌的大小几乎是一样的,仅能放置书、笔和纸;另外,有一个讲台,一些椅子,光秃秃的墙壁,还可能有几幅画。我们看了这些情况,就能推断在这样的场所可能进行的唯一的教育活动。这一切都是有利于‘静听’的,因为单纯的学习书本上的课文,只是‘静听’的另一种形式,它标志着一个人的头脑对别人的依赖性。”
学生的综合能力、创新能力主要是靠社会实践活动和生活积累获得。美国当代教育家卡尔?罗杰斯对学与做的关系提出这样的学习原则:“大量有重要意义的学习是从干中获得的;学生负责的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对学习才会促进,使学习者全身心的投入到自我启动的学习是最持久的、最深入的”。知识和兴趣是在实践中获得并发展的。创新性语文教学,就是要为学生创设参与实践活动的各种机会,使其不断的积累知识、发展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如举行新闻发布会,对社会热点问题进行专题讨论,探讨发生在自己周围的事情,用所学的知识去观察和理解社会现象,从而获得新的知识。
三、利用现代化教育手段,创设创新性语文课堂教学环境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为语文教学提供了更加丰富多彩的广阔空间,信息技术在教学领域的广泛应用,使语文教学活动得到了极大的延伸和扩展,远远超出了课堂教学的时空。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在学校教育中正在得到广泛的运用,这是学校教育的一次革命,其形象直观的特点可以把学生引领到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极大的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加深了学生学习的广度和深度,为开展创新性语文课堂教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本人从事语文教学18年,曾经做过很多改革的尝试,其效果总不尽人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总是培养不起来。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使我找到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诀窍,我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制作了一些网络课件,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大增。如学习初中语文第二册《斑羚飞渡》一课时,将斑羚飞渡的整个场境制成课件,图、文、声并茂,学生的学习情绪极为高涨。学生学得开心,教师教得舒心。
适当的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综合处理图像、声音、动画和视频,使学生的学习信息呈多维化、集成性和交互性,增大教学信息的容量,满足学生的需求,丰富教学的表现力,更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为培养学生的多向思维、创新思维创造了极佳的教学场境。
四、由“学会学习”到“终生学习”
在语文教学中“文章学阅读教学法”,长期以来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教材按体裁类别分单元进行编排,教师授课以“教参”为依据,从作者介绍到时代背景,从结构分析到段落大意,从中心思想到写作特点,再到修辞方法,滴水不漏的层层讲解,把文章解剖得支离破碎,背离了阅读教学的根本目的。将范文解析之后,便是模仿范文进行作文教学。这便导致了学生作文千人一面、千腔一调的局面,学生永远无法点燃起创新思维的火花。
研究性学习是创新性语文课堂教学的主要组成部分。语文研究性学习要在老师的指导下,根据学生各自的兴趣、爱好和条件,选择不同的研究内容,独立自主的开展研究,在学习过程中要让学生自由选题、自主探究、自由创造,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研究性学习在师生之间建立了一种新型的关系,教师不再作为知识的权威将预先组织的知识体系传递给学生,而是和学生共同探究的合作者和学生探究的促进者;学生不再作为知识的接受者,而是具有高度的自主性,是学习的主人。把语文研究性学习落实到读写教学中,那就是:以目的性为读写前提,以信息论为读写指导,以围绕读写目的准确、快速、有效把握文章的相关信息为基本原则,不断提高学生筛选、认知、处理语言信息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我们已经进入知识经济和信息化时代,“终生学习”对于人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更重要的意义,让学生“学会学习”,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精神,是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是“终生学习”的未来社会对人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陈宏伟.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思考[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02
[2]张本根.略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3
[3]孔令文,吴恺,耿骞.精细控制提高课堂教学效率10%[J].中国教育网络,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