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几点尝试

【作者】 黄建军

【机构】 贵州省织金县阿弓镇吹聋小学


【正文】

      人们都知道中国的学生学习是很刻苦的,学习成绩好,但动手能力差,创新思维明显不足,不敢创新,不敢越雷池一步。一些学者到国外考察时发现,他们的学生上课时间比我们短,一天上5个小时,学习的知识比我们浅,但孩子的创造力比我们强。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博士曾作过这样的对比:中国留学生学习成绩往往比一起学习的美国学生好得多,然而科研成果却比人家少得多,原因就在于美国学生的创新思维活跃。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不同的类型、教材和对象,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呢?下面,就此谈谈自己在教学中的几点尝试。

  一、营造宽松的氛围,提供创新思维的土壤

  心理学证明,压抑的教育环境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谈不上创新。一个人只有在他感到心灵自由时,他参与的主动性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正因为如此,在课堂上应该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为学生提供创新的土壤。在和谐的气氛中心情是愉快的,思维就会更活跃,创新思维的土壤才会有肥力。学生回答问题时要给以鼓励的眼神,即使学生一时回答不出来,对学生说:“别着急,你再想一想。”如果板起脸大吼一声:“快点,真笨!”或怒目而视。结果往往是学生刚想起的一点知识也被吓忘了,这时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肯定是不利的。学生多问多思,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二、注重延时评价,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

  1957年西方心理学家奥斯本提出一种新的教学技术——思潮冲击法。根本内容就是通过延时评价让人们头脑中新颖的“想法和观念”在没有“看守”的情况下蜂拥而出,从而达到培养创造性思维的目的。

  语文教学中有许多问题可以有多种不同的答案,要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不同看法。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中,老奶奶“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这一句,我提出问题:既然是“焦急”、怎么又说是“耐心地等待”呢?我让学生小组讨论,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然后,采用电教手段,打出老奶奶焦急、耐心等待的画面,此时学生带着心中的疑问,睁大渴求知识的双眼,认真地观察着、思考着。通过讨论,最终都理解了这句话。再如《赤壁之战》一文的教学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论功行赏,你认为该给谁记头功?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室里就像开了锅一样,有的认为是黄盖,因为这样的妙计是黄盖想出来的;有的认为是周瑜,因为周瑜当时赞同这个计谋,才能使赤壁之战取得胜利。对于学生的回答,我不给予评价,谁对谁错,谁好谁坏,允许学生有自己的理解。教师在课堂上倘若过早地对学生的回答给予终结性评价,势必就会阻断学生的探究与思索。

  三、引导质疑问难,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

  陶行知先生说过:“小孩子有问题要准许他们问。从问题的解答里,可以增进他们的知识。”因此,教学中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引导质疑问难,这样才有利于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如《鸟的天堂》一课,我首先让学生初读全文,找出描写作者感受最深的句子“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再诱导学生对此句质疑:前后两个“鸟的天堂”有没有不同?有什么不同?然后再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自读思考,逐步理解,排疑解难。

  四、采用多种教法,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有利于培养创新思维

  启发式教学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想象空间和探索余地;讨论式教学可使学生找出最佳途径和方法来。采用多种教法既锻炼了学生语言沟通,交往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我是这样设计的:揭示课题导入新课后,让学生充分交流,讨论各自搜集到的有关圆明园的资料。我根据交流结果进行小结;然后,让学生听课文录音,理解课文内容。在向学生介绍园内景时,我问道:就是这样一座最宏大、最精美、拥有最多珍宝的园林,却在几天之内被大火化为灰烬,是谁毁灭了圆明园?同时让学生阅读课文,了解侵略者的贪婪、野蛮,激发学生对侵略者的仇恨。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五、解放思想,鼓励学生在培养创新方面是举足轻重的

  有些教师脑子里残存着封建家长制的思想,教师的话就是法律,就是真理,不允许学生稍有不满。教师遇到学生挑战时要冷静,如果为维护“权威”给学生当头一棒,就会摧残学生的创新思维。开通、理智的教师面对学生提出不同的观点时,正常的反应应该是:聆听、接受或引导。在讲授《三克镭》一文时,学生提出居里夫人可以不提炼出来的一克镭,申请专利有了巨款,可以不必那么拮据、辛苦地去做实验,可以更好地造福人类;讲《愚公移山》时,学生提出愚公不应“搬山”而应“搬家”;讲《焦裕禄》为革命被疾病夺去生命时,学生提出焦裕禄应及时治病,多活一些年可以作出更大的贡献……学生脑子里框框少,对成人司空见惯的事物能提出一些新观点,教师要正确对待,允许学生“胡思乱想”、“胡说八道”,只要适时点拨就行。学生在教师的鼓励下,思维会由简单变得深刻,会不断地释放着能量。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一方面要给学生的奇特设想、大胆创新以肯定的评价,让他们体验成功,增强自信;另一方面也要依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向学生提出改进的措施,让课堂成为“动态、新鲜”的“活水”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流动和碰撞。新课程和新教材带给教师的不仅仅是挑战,更是机遇。一个有创造性的教师不单是上好一节课,而是怎样充分应用教学方法把比知识更重要的东西(获得知识的方法)交给学生,发展学生的聪明才智,开拓学生的思维来获取新知识。适时点拨学生的创新意识,使他们的认知结构更加深刻、多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