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作者】 王雪冬

【机构】 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林口镇林口小学


【正文】

      课堂教学是我们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主要途径,是衡量课堂教学实效的一个重要指标,向课堂要效率是我们教师一直关注并执着追求的目标。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牵着学生走,很少给学生质疑问题的时间和空间。数学课堂教学影响着学生的基本数学知识的学习、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及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的培养。新的课程标准下,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效果对小学数学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如何以最少的时间和精力,获取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下面就谈谈我在教学中是如何提高课堂效率的。

  一、准备要充分,目标要明确

  教师课前准备是否充分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一个完整、明确的课堂教学目标必定能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果。首先,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内容上合理地确定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要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合理得安排一节课的信息量。其次,必须要目标明确。这就要求我们在备课时要精、细、化。要通读、钻研教材,弄清讲这节数学课的重、难点是什么?要采用什么教学方法?该准备什么教具?主要让学生掌握些什么基础知识?训练学生哪些能力?要向他们渗透那些情感方面的教育等等。最后还要备学生,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选择教学方法,配套例题、习题,安排不同层次的学生解决不同层次的问题等。

  二、兴趣要激发,师生要和谐

  无论是授新课,还是练习课、复习课,一节好课能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产生探奇觅胜的求知欲,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很快地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在数学教学中,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生活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问题数学化。使生活问题数学化,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中学习和理解数学,感受数学趣味和作用,体验数学的魅力。小学生的思维方法具有形象性和直观化等特点,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充分利用资源来尽可能的直观的浮现知识点,如可以应用图表、线段图、文字、甚至漫画来浮现关系等。例如在学习米、分米、厘米等长度单位时,老师先让学生利用手中的尺子,量一量课本、铅笔等熟悉的事物,利用身边的事物使学生对抽象单位有形象、直观的印象,这样学生既轻松的掌握了知识,又进行了课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的接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师生关系的和谐,既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也能让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和谐的教学评价让学生的学习活动更有成就感,促进师生关系的发展。在课堂上给学生以口头语言和称赞的目光、亲切的微笑等体态语言。如“你的想法很独特,大家可以来讨论一下。”假如学生提出的问题果真有价值,老师应该马上肯定:“你的问题很有价值,老师很重视。”条件许可的话,可以组织学生一起来探讨。有效的评价既能指明优缺点,又是激励学生学习的力量。

  三、练习要精选,复习要及时

  就数学课堂教学而言,课堂练习是十分必要的。但课堂练习不是越多越好,关键是要“适当”。怎样才算是“适当”呢?从提高效率的角度来讲,就是要力求“精而少”。教师要依据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选编练习题,并有计划地让学生练习。因此,在教学中一般要有10分钟左右的课堂作业时间,5分钟左右订正作业的时间。教师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设计一些课堂练习题,让学生当堂完成,当堂进行批阅订正,便于当堂了解教学效果,及时矫正错误。这样既有利于学生牢固地掌握基础知识,又有利于发展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既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又减轻了学生的过重负担。同时,教师又可以利用学生做作业的时间,辅导学困生正确地完成作业,力争学生的新知识接受率达100%。当堂验收教学效果。小学数学知识的特点是系统性强,前后联系密切。及时的课后复习能够给学生以总结、探索、发展的空间,这样不仅能巩固和发展课堂所获得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他们发现问题的能力。

  总之,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应该是教学观念现代化、师生关系民主化、教学方法科学化、教学手段多样化等方面的一个有机的组合。我们应当积极探索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途径,教学中尊重学生,重视学生的兴趣爱好,尽可能地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从而调动其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教师只要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