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初中物理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作者】 王开基

【机构】 贵州省织金县阿弓中学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初中物理教学中加强德育渗透,是物理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转变观念,结合物理学科特点深入挖掘德育因素,捕捉契机加强德育渗透,将德育与教学有机融合,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初中物理;渗透;德育教育
【正文】

      传统的初中物理教学过分注重学生的物理知识与解题技能的培养,使得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地位,不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正因为如此,新的《初中物理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部分,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对课程目标进行了立体的描述,形成了初中物理教学的三维目标,而其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实质上就是德育的教学目标。具体而言,新课标对于初中物理教学的德育要求可概括为:浓厚的爱国主义情感、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态度以及崇高的道德品质。这三个方面的德育内容既是初中物理教学的必然要求,同时在初中物理教学中也是切实可行的。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挥物理教学的主阵地作用,积极总结物理教学中的德育经验,利用物理学所特有的丰富德育资源和特有的德育功能,将德育融入物理教学中,摒弃重科学素质轻道德素养的不良倾向,在提高学生智育因素的同时也使学生德育素养得到同步的发展,真正做到三维目标的有机结合,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为人师表,以教师的人格魅力树立德育榜样

  德育过程既是说理、训练的过程,也是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自身的形象和教师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直接的。教师的板书设计、语言的表达、教师的仪表等都可以无形中给学生美的感染,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比如,为了上好一堂物理课,老师做了大量的准备,制作丰富多彩的多媒体课件,采取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这样学生不仅学得很愉快,而且在心里上还会产生一种对教师的敬佩之情,并从老师身上体会到一种责任感,这样对学生以后的学习和工作都会起到积极的影响。

      二、联系学生思想实际,加强思想品德教育渗透

  脱离学生实际的教育是没有成效的,在多元化社会中成长的学生,在思想上不可避免会有这样或那样的一些误区,比如赶时髦、自私自利等等不好的思想倾向,丢弃了艰苦朴素、助人为乐的优良品德。在物理教学中,我注意结合教材内容对学生渗透思想品德的教育。如在教学牛顿第三定律“一对相互作用力”时,我引用陶行之的一段话“你打我,我打你,借别人的手打自己;你骂我,我骂你,借别人的嘴骂自己”,以此来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教育,教育学生不打人不骂人,学会与人相处、相互帮助。同时还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思想实际自谈,教师适时引导,通过这种方式,既挖掘了课文的主旨,又利于学生思想水平的提高。在“噪声”的教学活动中教育学生“一个有修养的现代人应时刻警惕自己会成为令人厌恶的噪声来源”。又如在“音调、响度和音色”的教学中利用课文中的内容:“同一个人的音色会随年龄的增长,以及饮食、起居、健康、训练等因素而变化”,我国有许多著名的歌唱家,数十年如一日,每天坚持练嗓子,虽年过花甲却还能保持年轻时那优美动听的音色,意在勉励学生每做一件事都要持之以恒,要不畏严寒酷暑、刻苦学习。

      三、挖掘教学中的德育因素,增加德育艺术技巧

  物理课文中内涵丰富的思想教育因素,通过发掘、引导,使学生在学习知识、发展智力的同时,在思想、品德和其他心理素质上都能够得到相应的发展。在教学中我注意强调德育渗透的三个原则:有意原则、有序原则、有机原则。“有意”:即教材与德育目标的相关性、一致性和同步性,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吃透教材,实行德育的目标控制。“有序”:即对教学的德育内容进行系列组合,优化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使一个观点、一种思想在学生的心灵中逐步培养和建立起来,从而获得良好的整体效应。“有机”:即选择好教学与德育的最佳结合点,找准某一知识或训练点为突破口。这样我们就不是单纯的“教书匠”,而是育人的“工程师”。

      四、开展丰富的物理活动,有效渗透德育教育

  德育渗透不能只局限在课堂上,应与课外学习有机结合,我们可以适当开展一些物理活动课和物理主题活动,来达到对学生良好品德、行为习惯的德育教育。对物理问题的研究,要准确、严密。在教学中,可通过人造卫星发射,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物质结构的测量及超导现象研究等情况介绍,教育学生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认真、细心的良好习惯。通过大量演示实验教育学生研究物理学的过程一点也离不开实践,使学生在用实践研究物理问题的过程中,养成尊重事实、诚实的品德。通过“神舟”系列飞船的顺利升空。杨利伟、聂海胜、费俊龙、刘洋等航天员,核实验成功的介绍,告诉学生这是协同合作的结果,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集体主义观念和相互合作的习惯。物理的产生和发展,从来就是和生产实践与科技水平密切相关的。能否运用所学的知识顺利地解决实际问题,这是学生素质教育的核心,也是评价物理教学的重要标志,因此,我在教学中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把“学”与“用”紧密结合起来。比如,从绪论课起,就提到学习物理的目的在于应用,要特别注意教科书和教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努力用学过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从教材的安排看,提到:现代生活中广泛用到物理知识;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国防科研等方面需要物理知识;物理知识是学好其他自然学科的基矗新教材的指导思想是:重视知识的应用。讲完知识点后,我都举有实际应用的事例。比如,讲完动能和势能转化后,紧接着分析了人造卫星绕地球运行过程中动能和势能的转化,其目的是加强物理知识与现代科技的联系,使学生了解他们所学的物理知识,也可以用来解释一些高科技中的问题,这样,就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总之,在物理教学中德育因素的深入挖掘和契机的随时捕捉,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也是一种艺术。在教学中渗透德育内容,从局部看是细微的,一个概念,一道习题、一个探究活动,都能启发学生情感,启迪学生思维。只要我们注意德育渗透的相关原则,在教学中充分吃透教材,实行德育的有机渗透和目标控制,做到优化教材中的思想因素,使一个观点、一种思想在学生的心灵中逐步培养和建立起来,就会获得良好的整体效应,真正做到德育与智育的有机融合。

  参考文献:

  [1]孙永恒.物理课堂中的德育[J].甘肃教育.200723

  [2]孙明玉.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实施德育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