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谈新课程体系下的中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实践探究

【作者】 张国勋

【机构】 贵州省大方县第一中学

【摘要】数学源自于生活,而又服务于生活。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生活即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因此数学教学的生活化是加强学生实践能力,推进素质教育的必要途径。本文从中学数学教学工作的实践角度出发,通过营造生活化的教学气氛、教学内容要生活化、数学思维能力训练的生活化几方面实践,来探究数学教学如何培养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解决数学问题,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生活化;数学生活化;课堂教学
【正文】

      所谓数学教学“生活化”,就是在数学教学中,要让数学教学的内容向社会延伸,让社会生活进入数学教学,让数学教学充满时代的气息和活力。

  新课程标准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其实中学数学的教学绝大多数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老师要找准数学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切合点”,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即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真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参与的积极性。让学生学会从众多条件、信息中选出需要的条件、信息,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体验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功与快乐。

  一、营造生活化的教学气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生活化的教学气氛是教育教学活动中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发展的基础,也是学生愉快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实现知识创新的重要条件。

  1.创设良好的人际环境

  课堂上教师要力求改变优等生和教师一统天下的局面,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而不是充当旁观者的角色。教师可以把提问分成几个层次,较难的题目可以让能力强的学生回答,一般的题目让普通学生回答,容易的题目让能力差点的学生回答,也可以让他们把别人的回答重复一遍,这样,可以让所有的学生在各自原有的程度上得到提高。

  2.确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喜欢某一教师,必然也喜欢这个教师上的课,形成教师越喜欢我,我越喜欢这位教师上的课,我越学越起劲的良性循环。所以教师要爱每一个学生,教师要象主持人一样具有“亲和力”,让学生有“向师性”。教师应摒弃:“师道尊严,教师权威”的思想,倡导师生人格平等。教师应越来越多地成为一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与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的学习伙伴。

  3.课堂氛围要生活化

  过于整齐划一的限制,必然会分散学生的精力,不利于学生积极思维培养。在课堂上可以不对学生作不必要的限制,学生可以站着听,也可以直接站起来发表自己的不同意见,使得课堂氛围生活化,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积极思维。

  二、教学内容要生活化

  1.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

  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多创设生活情境,再现生活,引导学生深入生活、社会多方面的实践活动,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应用、创新能力。学生有了熟悉的经验,有了探个究竟的心理存在,学习兴趣必然大大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必然贯于整个学习过程。使学生成为学习数学的主人,教师真正成为他们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与共同研究者。

  2.联系生活实际,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人们总是对自己熟悉的人和事感兴趣,所以教学中如果以学生熟悉的生活为素材,创设一种模拟生活的情境,能使学生感到数学是可亲可近的,在不知不觉中展开对数学问题的探索,逐步产生求知的欲望。

  3.运用生活实物,数学探究具体化。

  在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合作者,教师的作用更多地在于点拨,“润物细无声”地引导学生探究、获取知识,学会思维。例如,我在教学简单几何体的三视图时,首先运用身边的经常接触的实物,如墨水瓶,易拉罐,粉笔盒,圆锥,圆柱等等,让学生从不同的方向(正面、侧面和上方)来观察这些几何体,并把观察到的图形画下来,从而就得到了它们的三视图。这样能有利于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爱学、会学、乐学。

  4.利用生活经验,数学探究生活化。

  数学知识本身是抽象的,但它又是寓于生活、扎根于现实。利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探究出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在经历生活历程中感悟数学,建立数学生活化的思想,实现了学生以自己的方式自主建构的目的,培养了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观察生活的意识,提高了学生以生活经验理解数学的能力。

  三、数学思维能力训练的生活化

  数学思维能力的训练尽量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在课堂教学中的教学内容要面对生活实践,为学生营造一种宽松平等而又充满智力活动的氛围,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受到创新性思维的训练。由于学生的思维的创造性是一种心智技能活动,是内在的隐性活动,因此,必须借助外在的动作技能、显性活动作基础。

  1.开展游戏竞赛,提高兴趣

  根据中学生好动,好胜,好强的心理特点,教学中可适当开展一些竞赛和游戏活动,为学生创造展示自我,表现自我的机会,促使所有学生比,学,超,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2.在应用中参与社会生活

  数学既包括纯数学,也包括数学科学以外的关于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的行为、概念和态度。这种行为、观念和态度对学生来说,只有在参与社会生活后才能潜移默化地接受。让学生养成留心身边的事物,有意识地用数学的观点去认识周围事物的习惯,并自觉把所学习的知识与现实中的事物建立联系,使学生自己发现的问题富有魅力,对于提高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和增强学习的积极性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3.数学教学中的问题生活化

  数学源于生活,数学植根于生活。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明确要求:“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历数学的过程。”通过数学问题生活化,让学生深刻体会身边有数学,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是解决生活问题的钥匙。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增强学习数学的趣味。结合新课程教学理念,让学生走进数学生活,在生活中学习数学,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4.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数学化

  数学学习是与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让学生接触社会,贴近生活,给学生生活化的练习,才能更好地使他们了解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的运用。理解“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这句话的深刻含义,形成学以致用、学为所用的思想,真正体会到学习“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并逐步提高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生活,用数学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更离不开生活,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没有生活的教育是死的教育,离开了生活的书本是死的书本,教育不能脱离生活,教育要为改造社会生活而服务,教育的目的、内容和方法都不能脱离现实与社会生活的需要。教师要做一名有心人,立足于学生的现实生活,通过对现行教材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合理利用,使数学教学内容源于学生生活实际,教学过程中的方法、手段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学生学习活动应用、验证于日常生活,不断向学生渗透应用数学的意识,最终达到提高和完善学生的数学素养的目的,从而培养出一批真正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蒯红良《论生活问题的数学化与数学问题的生活化》中小学教师培训2001年第8期、9期。

  [3]《中小学数学教师》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3

  [4]刘洪《小学数学生活化的探索》黑龙江教育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