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如何在信息技术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作者】 徐 志
【机构】 贵州省纳雍县拉戛中学
【摘要】创新不仅是学生的创新更是对教师教育理念、教学模式的创新。本文从不同方面论述了在信息技术课中创新意识如何培养?其中对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培养又从建构主义、探究教学、学生的主体作用、训练思维和理论实践几个方面进行论述。为素质教育与信息技术课的结合,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提供了新的思路。【关键词】创新;信息技术
教育技术学关于教学技术AECT1994这样定义:“为了促进学习对有关的资源与过程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和与实践。”其中的设计与开发就是教育的创新。笔者从学生和教师的角度,结合这几年的信息技术教学经验谈一谈如何在信息技术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巧设情境,激发创新欲望
心理学家在研究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问题时指出:“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不会自然涌出,它取决于教师所创设的教学情境。”所以教师必需经常地、有意识地通过各种途径为学生精心创设各种创新情境,启发学生进行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这必然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营造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和教学情境。
二、引导想象,挖掘创新意识
创造离不开想象,创新必须以想象为基础。只有丰富学生的想象,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较好地发展。所以我在教学中非常重视对学生进行敢于想象、敢于创新的训练,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如在绘画教学时,我设计这样一个课题──《美工设计》,提供给学生的画中只有一个圆的轮廓,让他们在上面画自己想画的东西。我引导学生大胆想象,想怎样画就怎样画,想画什么就画什么,充分挖掘学生的创新意识。结果令我万分惊奇,学生的画并不是千篇一律,而是百花齐放。有画太阳的,有画娃娃脸的,有画钟表的,有画车轮的,有的还在圆里面画了一幅画……。由此可见,我们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是很丰富的。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充分相信并培养他们的这种能力。从而使学生处于积极参与,积极探究的学习中,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欲望,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动手实践,启发创造思维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用性强、发展迅速的课程,它和其它课程不一样,不能纸上谈课,在教学时需让学生亲自实践验证问题。如在教学《输入汉字》时,我是这样设计的:先给学生一段文字,“春天来了,春风吹绿了小草,吹开了小花。多美的春光啊!”让学生动手在电脑中输入,在输入汉字的过程中若有问题,可记录下来。再让学生提出发现的问题,如“绿”字是怎样输入的?如何找到当前文字框中没有的汉字等等。这些问题都是学生在动手实践时发现的,为了解决问题,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后在机器上验证来解决问题。最后,为了巩固重难点,让学生再次动手输入一段内容,有的学生输入的是语文书上背诵的内容,有的写的是想对老师说的话,有的写小作文,还有的输入的是学习此课的感受。总之,学生在动手实践时,不仅提高了使用计算机的能力,操作能力,学会了学习方法,而且在实践时能突发灵感,启发创造思维,从而在无意识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利用信息技术中创作的美感,培养学生的创作兴趣
信息技术教学中经常要涉及到创作各种作品,可以是图形、动画、声音、视频等,作品的制作涉及到各种媒体信息,有些作品是各种媒体的组合,它们具有很强的美感和动感,在教学中宜充分利用图形的线条美、色彩美,视频的动感美,给学生最大的感知,充分体会信息技术的各种媒体给大家带来的创作和想像空间。在教学中尽量把生活实际中美的各种信息联系到教学作品中,再运用信息技术的整合,产生共鸣,使他们产生创造各种图形、动画美的欲望,驱使他们创新,维持长久的创新兴趣。
五、合作学习,自主探讨
为学生为本的课堂主体是学生,课堂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适应、利于、促进和发展学生的学。课堂教学中,要善于抓住契机,让学生合作探讨。在探求新知的过程中,运用合作探讨方式进行教学,使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动口讨论,发表自己的感受,充分体现其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作用,能够主动地获取知识;在知识的重点、难点处,通过讨论让学生主动合作探讨;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处,组织学生在寻找解决问题方法的过程中进行合作探讨,他们就能互相得到启发,就能较顺利地寻找出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教师也要注意适时引导,提高合作学习质量。要让学生自主探讨学习,一是要构建自主探讨学习的课堂结构模式。例如“创设情景——启迪自学——质疑解疑——综合提高”的互动创新教学模式;“围绕问题——指点迷津——激发创造——发展个性”的探究创新教学模式;“诱导自学——尝试释疑——精讲精练——评价提高”的合作创新教学模式;“渗透联想——比较选择——领悟迁移——内化创新”的选择创新教学模式;“激情引趣——互动交流——分层推进——评价发展”的发展创新教学模式等。这些模式能激活学生学习兴趣,发挥主体能动性,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习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还学生自主的空间。二是要让学生活起来。首先让学生思维活起来:课堂允许一问多见解,答案不求统一;鼓励学生异想天开、奇谈怪论。其次让学生的嘴活起来:课堂多开展讨论、交流、辩论,变一言堂为群言堂,使学生敢说、会说,发展口才,培养创新思维。再次让学生的身手活起来:课堂上多让学生操作,使学生感同身受,动静结合。如此做来,学生就会真正成为课堂活动的主体,自主意识、自信心得到增强,学生也会更爱课堂,更爱学习。
总之,信息技术教育是要培养学生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培养学生学习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我们应根据这门课的特点,通过各种适当的教学方法,利用尽可能利用的软硬件资源,让学生获得适应信息社会需要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张义兵.信息技术教师素养:结构与形成.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黄甫全,王嘉毅.课程与教学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