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关注学生心理健康 让他们健康成长

【作者】 韩 亮

【机构】 山东省莱芜市莱城区口镇陶镇小学


【正文】

      学生的健康成长不仅仅是指他们的身体成长,还包括健康的心理成长,另外在体育教学中,要变学生的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就要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采取学生乐于接受的灵活的教育方法,才能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本文结合儿童小学期间的心理特点谈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心理健康呵护方法。

  一、优化课堂心理环境,促进心理健康教育

  1.加强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这是优化体育课堂心理环境的前提。课堂心理环境主要是教师行为的产物,教师心理健康、情绪稳定,在教学中能使学生在一种心情平静、愉快而活泼的气氛中学习。相反,教师情绪的失控,往往会导致师生关系冷漠和教学气氛的紧张。心理健康的教师应该具有良好的心理修养和师德修养,有较强的自我心理调节能力,不断完善自己的个性品质,能真诚地接纳学生,理解与尊重学生,创设一个健康向上的学习环境。

  2.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老师工作是富于挑战性的工作,我们面对的是一群朝气蓬勃、思想活跃、心地单纯、情感丰富的少年儿童。因此,我认为重视情感教育,尊重学生人格是做好工作的第一步。

  进入小学,学生的自我意识已开始逐步加强,他们的内心也需要别人的尊重、认可。因此,老师首先要转变观念,从高高在上的师道尊严中走出来,要认识到学生和老师的区别只不过是社会角色不同,而在精神上是平等的。

  二、改进教学方法,培养良好的体育学习心理

  1.增强学生主体意识,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主体意识有内在需要的趋向,当满足这种内在需要时,人会产生愉快的体验。在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及学习欲望,启发诱导学生多动脑,使学生真正认识到为什么而学、学了有什么用、怎样才能学得快学得好、学习中遇到问题和困难怎么办等,使学生爱学、乐学、会学和学得会、学得懂、学得愉快。根据小学生活泼好动、爱表现自己的特点,教师应给学生一个充分展现的机会,给他们一个独立练习的时间和空间。在技能形成的练习中让学生自我表现,发展个性。教学中教师要激励学生敢于创新,勇于实践,并充分争取机会,展现自己的创造能力,展现自己在实践中的创新成果。例如,课前给学生布置下节课的教学内容,让他们自编自导地准备徒手操、专门性准备活动和结束部分的整理运动。在每节课准备部分和结束部分可让学生轮流领做,真正让学生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以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他们更自觉、更认真地上好每节课。同时通过多次的锻炼,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克服心理的紧张。消除学生闭锁的心理和紧张的情绪,提高交往能力,增强心理适应能力,使其学习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

  2.引导学生逐步正确认识自己和评价自己。任何学习活动的成功,均是在不断修正自身不足的过程中实现的。自我批评、自我评价是个人前进的一大动力,为此,应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具有乐于接受他人批评和建议的心理倾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经常分析和检查自己,了解自己的缺点,从而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要求。

  3.精选教学内容,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教材要适合学生身心特点,照顾他们体育兴趣,满足学生的体育需要。要尽可能扩大选取范围,增加一些选项课、专项课、开放式教学课。例如,可利用游戏培养学生的健康心态。游戏是小学生喜爱的活动项目,通过游戏,学生的思想、智力、意志、体力得到锻炼提高,特别是对那些有自卑感、较孤僻的学生,应多让他们参加集体竞赛的游戏活动。因为在游戏中,让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一组的学生为了在集体比赛中获得好成绩,就会互相督促,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形成好的群体力量。同组的同学会互相呐喊助威,从而促使学生间进行正常的感情交流,克服了一些不良的个性品质,使情感得到升华,促进了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个性发展。比如,在换物接力赛的时候,我们要求学生所换的物体都必须立起来,不得倒下,否则要重新回去立好,跑回队伍时,一定要从右边归队,一次错就扣该队一分。这时,各组前后同学纷纷互相提醒,增强了学生的集体凝聚力,学生之间关系也很融洽,抛弃了那种不愉快的情绪。又如,让体育素质较差、但责任心强的学生在游戏活动中担任裁判,通过他秉公执法,同学也不会轻视他,使这些学生不会因为体育素质较差而有自卑心理。

  三、注重个性培养,因材施教

  在体育教学中创造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根据学生情况,结合季节、气候等特点设置“个性项目”,由学生根据个人喜好自主选择内容去活动。同时,在教学中贯彻以下要求:寓于严密的体育组织教学中;体育与德育融为一体来教学;发挥体育教师自身的言传身教作用;通过学生自我心理活动与体验来教育、培养。

  贯彻因材施教的基本要求是:面向全体,有意识地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弱化、扭转不良的心理倾向;重视部分,即对心理素质不稳定的学生,多加鼓励,多给机会,强化健康心理训练;照顾个别,即对缺乏自信心、自尊心、争胜心的心理脆弱、失调的学生,多鼓励、多谈心,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氛围,通过“手拉手”结伴活动等方法消除他们的心理负担,保护学生脆弱的心灵。

  体育教学是促进健康的有效手段。心理健康是青少年走向现代化、走向世界、走向未来建功立业的重要条件,体育活动对于促进人的心理健康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学校体育应坚持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在体育教学中应努力寻找教学锲机,创造教学环境,积极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培养成为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健全发展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