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

【作者】 龙 飞

【机构】 贵州省纳雍中等职业学校

【摘要】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是在继承和整合积极心理健康、积极心理治疗、积极心理学、积极教育诸方面思想和实践的基础上,而形成的以积极和发展为取向,有目的、有计划地增进学生和国民心理健康的理论和实践体系。
【关键词】中职教育;心理健康;文化根基;心理健康
【正文】

      一、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由来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不是概念的主观臆造或翻新,而是在整合借鉴西方积极心理健康、积极心理治疗、积极心理学、积极教育诸方面思想和实践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具有历史的必然性。

  1、积极心理健康

  积极心理健康这一概念最早由玛丽·贾赫德1958年在《当代积极心理健康观》一书中提出,认为积极心理健康可以被视为促进持续发展的人格特征或为人格和社会环境的良性互动状态。他认为积极心理健康包括:积极的自我态度,全面的成长、发展和自我实现;自主发挥功能的能力,对现实的准确认识;能掌控自己周围的环境。目前,积极心理健康的内涵有了新的演绎和发展,主要包括:情感控制;情绪调节;自我感觉良好;积极的人生观;良好的应对技能;交朋友的能力;幽默感;积极的自我感觉等。“积极心理健康”为创立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理论基础。

  2、积极心理治疗

  积极心理治疗是由诺斯拉特·佩塞施基安1969年在德国开设自己的心理诊所之后,逐渐形成的心理治疗思想。与从疾病出发、把患者看成是疾病载体的传统的心理治疗有所不同,积极心理治疗从人的发展的可能性和能力出发,强调每个人天赋的潜能在解决心理问题中的重要性。积极心理治疗中的积极这个概念,意思是说治疗并非首先以消除病人身上现有的紊乱为准,而是首先在于努力发动患者身上存在的种种能力和自助潜力。积极心理治疗拓展了积极心理健康的实践领域,丰富了积极心理健康的内涵,为确立了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奠定了实践基础。

  3、积极教育

  积极教育是20世纪末美国发起的蔓延西方的一场教育运动。积极教育就是指以学生外显和潜在的积极力量为出发点,以增强学生的积极体验为主要途径,最终达成培养学生个体层面和集体层面的积极人格而实施的教育。积极教育重视技能、态度、行为、交流风格等的教育,强化个体自信、自尊、忍耐、尊重他人、爱护环境等积极品质,以此激励、促进个体和人类的发展。

  二、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中国文化根基

  文化学认为,“文化世界不仅是人类创造的,而且同时也在不断地创造着人类,创造着不同国家、民族、社区人们的性格、心理、行为方式、思维方式以及种种价值观念”。中国传统文化中包含着丰富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思想,创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必须扎根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1、“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民族精神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高度概括。《周易》中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天(即自然)的运动刚强劲健,君子处世应像天一样,自我力求进步,刚毅坚卓,发愤图强,永不停息;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君子应增厚美德,容载万物。这种“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浩然正气”,“至大至刚”,“塞于天地之间”,形成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文明进步的精神脊梁,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赋予了历史的灵魂。

  2、“天人合一”的生态思想

  “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以至中国文化中最古老、最广泛的概念之一。《周易大传》说:“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德,与日月合明,与四时合序”,深刻揭示了人与自然和社会发展共生的规律。当人遵守自然和社会发展和谐共生的规律时,“儒者则因明致诚,因诚致明,故天人合一”。表明了中国传统文化既强调人的主体地位,又注重人必须不断认识自然规律、遵循社会发展规律,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完美融合的特点。“天人合一”促使心理健康教育与自然、社会和谐有机统一起来,从而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生态学的理念和范式。

  3、“致中和”的理想境界

  《中庸》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也就是说,喜怒哀乐是人之常情,这些性情没有表现出来之前处于一种不偏不倚的平衡状态,就是所谓的“中”;如果表现出来时,则应遵循“道”,适可而止恰到好处,就是所谓的“和”。做到了“中和”也就使情感()得到了良好的控制和调节,从而使身心健康地发育,即“致中和……万物育焉”。积极心理学认为,对积极心理品质的缺乏、对立、夸大都会导致不同类型和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这实际上就是孔子所说的“过犹不及”。可见,“致中和”构成了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理想境界的历史基础。

  三、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对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的简单否定,而是对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矫正、发展和补充。国内外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可分为四类,分别是医学模式、社会学模式、教育学模式和心理学模式。综合这几种模式不难看出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基本趋势:心理健康教育从消极、被动、补救向积极、主动、预防和发展的方向转型;从面向个别学生和学生的问题向面向全体学生和全面开发心理潜能、提高心理素质方向转型;从专职教师的专门服务向全员参与的全过程、全方位服务方向转型。

  总之,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就是根据教育对象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以人的向善性为价值取向,运用积极的内容、方法和手段,从正面发展和培养个体的积极心理品质,防治各种心理问题,促进个体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活动。创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必须扎根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在继承和借鉴经典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经验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构建起自己的基本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