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谈初中“体育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

【作者】 韦启辉

【机构】 贵州省织金县阿弓镇阿弓中学


【正文】

      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对各种动作学有困难、成绩落后的学生,可简称为“体育学困生”。相对于其他“学困生”来说,一个班级中,“体育学困生”多就难以完成体育教学内容。况且“体育学困生”一直以来都未得到学校、教师的关注。虽然探索转化的教科研活动及措施也相应到位,但在教育实践中对“体育学困生”的关注却相对不足,有关转化“体育学困生”的问题也较少论及,这种现状如不加以改变,素质教育就会受到影响,学生全面发展就会成为空话。本文就这个问题谈谈笔者的一些肤浅认识和基本做法,请同行斧正。

  一,“体育学困生”的成因

  在多年的体育教学中,发现在实际教学中存在一些体育学困生。体育学困生是指体质差、基础差、技术差、没兴趣。他们不属于有伤、有病或残疾的学生,调查表明,体育学困生占学生总数的10%15%。为了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和成功的乐趣,那么教师就必须要尊重、关心、亲近他们与其交朋友,挖掘其自身的“闪光点”,并以此为契机,多给予肯定和恰当地表扬,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心,从而取得进步。并落实在课堂教学中。

  初中阶段是青少年长身体、长知识和行为习惯初步养成的阶段,他们对老师充满崇拜,拥有对一切事物的好奇心,但组织纪律性差、自制能力弱。表现在体育方面,素质因人而异,造就了不同的“体育学困生”的心理特点及类型。

  1、体育学习动力不足型:学生对体育学习和锻炼的目的认识不清,仅停留在老师要求我练。上课表现为懒惰、学习积极性弱。

  2、缺乏积极的情感体验型:由于自身身体素质差等原因,导致体育成绩较低,体验不到成功的喜悦,从而造成学生被动参与锻炼活动。

  3、意志品质薄弱型:意志品质比较薄弱,缺乏毅力怕吃苦。如:对于持续时间较长的单调项目,如长跑等项目难以坚持。

  4、性格内向、缺乏自信型:在集体活动中难以适应,往往被动地参与活动或不参与活动。

  5、心理矛盾,情绪不稳型:通过各种方法,如放纵、逆反,想要引起大家的注意,但对同学和老师又有莫明的对立情绪,自制力差。

  二,“体育学困生”的转化

  在体育教学中,由于学生个体的素质不同,“体育学困生”便成了一个客观存在的问题。在教学活动中,每位教师都曾碰到过“体育学困生”,而如何在教学活动中对“体育学困生”进行转化教育,是每位教师都力求解决的问题。因此,对于这些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显得尤为迫切。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摸索,总结出以下对策:

  1、转变学生的思想观念,提高对体育的认识。

  教学中结合体育影片,看电视、体育录像、VCD等方法,介绍、讲解古今中外的体育趣闻、体育的起源与发展,扣人心弦的体育赛事,如刘翔、姚明等事迹,培养和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了解体育锻炼的意义和目的。另外,还重点向学生介绍了本校田径队和中长跑队在各级比赛中获得的荣誉,并展示比赛时的照片和奖状。学生通过视觉感受而增强了集体荣誉感,激发了体育的热情。

  2、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培养学习兴趣

  在体育教学中,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营造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以及学习兴趣。如果上课时教师扳着脸,那么学生就会望而生畏,这样就会使师生间拉开很大的感情距离,学生的思维受阻,对学习产生厌烦,则不利于学习兴趣的培养。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发扬民主,课堂上面带微笑,启发引导,循循善诱,并运用面部表情、眼神、姿势等肢体语言,对学生的学习给予鼓励、肯定和赞许。教师既要做他们的家长,关心爱护他们,又要做学生的朋友,帮助、尊重他们;组织好每一次活动,关注每一个学生,对“学优生”、“学困生”要一视同仁,认真对待和设法满足他们的每一个正当要求。当学生练习失败时,要给予鼓励;当学生练习成功时要及时表扬,当学生焦虑不安时要给予安慰。

  3、平行教育。教师要想影响某一个学生,不是直接找他做工作,而是先影响集体,由集体再去影响那个学生。所以,教师教学中可采取以优帮差,以小集体帮个体、以大集体促小集体的组织方式,增加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影响,以直接的良性刺激,增强“体育学困生”的信心。

  4、耐性教育。引导学生正确对待自身生理上的缺陷,并充分发掘他们的“闪光点”,并抓住不放,及其成为推动他们前进的动力。此外,要创造良好的“周边”环境,使其他学生尊重“体育学困生”。例如开展“我为你喝彩”活动,在身材肥胖、瘦小或有生理缺陷的学生做练习时,以掌声鼓励,让“体育学困生”放弃自卑,勇敢面对现实,增强耐挫力。

  5、情感教育。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学生与教师之间加强交流、促进教学的纽带。学生如产生逆反心理,就会给体育教育带来不良影响,因此,教师要以自己的行为举止去影响学生。要常以亲切、友善、乐观、镇静和信任的教学态度熏陶学生。对违反课堂常规的学生,教师更要爱护、关心、以理服人,使他们感到批评是善意的。有了这种向心力,“体育学困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就会被激发出来。

  5、激励教育。首先,教师可用中国运动健儿刻苦训练在奥运会及许多国际比赛为国争光的事例去教育学生,让他们从小树立为国争光的志向。其次,要让“体育学困生”知道,只有积极参加体育,练好身体,长大才能为祖国作出贡献。再次,在教育中增加竞争性因素。为让“体育学困生”逐渐适应竞争、敢于竞争,可先从像拔河比赛这样的集体竞争的活动开始,再慢慢过渡到个人对抗竞争。“体育学困生”在竞争中取得那怕是小小的成功也要大加赞扬鼓励,通过设计丰富多彩的集体、个人竞争性体育活动,让“体育学困生”逐渐树立自信,增加乐趣,解除对体育的厌倦,最后摘掉“体育学困生”的帽子。

  总而言之,一个学生思想觉悟的提高、道德行为的形成、学习成绩的取得都离不开教师平时的关心和呵护,而对“学困生”的转化,更应倾注教师不懈的努力,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更应更新观念,探索新的教育方法,努力做好这方面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