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如何做好农村小学生家访工作的新思考
【作者】 梁月汉
【机构】 广西容县六王镇六青小学
长期以来,由于应试教育产生的负面影响,班主任工作中存在着这样一种倾向。重成绩,轻思想,重智力教育,轻思想教育。因此,在同家长共同配合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方式上有了一些明显的变化:电话联系多了,直接见面少了;被动地解决问题多了,主动地了解情况少了;请家长到学校的“校访”多了,老师亲自到学生家去的“家访”少了。其实,这种现象的出现也有诸多客观原因:一方面,由于学生的家庭远离学校,不少学生的家庭还分布在偏僻的小山村,确实给家访带来了不小的困难;另一方面,现代化的通讯设备也给家庭与学校的联系提供了不少便利。因此,有时在家长方便的情况下,请到学校面谈,或者开个家长座谈会,应该说也是合情合理的。然而,家访这一特殊的教育方式以及它所产生的独特作用是不可低估的,是其他工作所代替不了的,尤其是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高度重视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的今天,更有必要提倡家访工作。那么,如何做好家访工作呢?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
一、家访是携手育教,构建和谐校园的粘合剂
家访是教师、家长、学生三者沟通思想、联络感情、切磋教育技艺的重要途径。家访是老师在切身感受学生的成长环境,了解家长的文化素质,家庭教育状况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全面认识、分析、理解,真正实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过程。家访时教师、家长、学生三者共处一处,促膝谈心,能拉近彼此心理距离,有利于交换意见,达成共识,商量解决问题的办法。老师上门家访,学生能感受到老师的关注和重视,这对学生是个激励,对家长也是个触动,对教师也是一个再学习再提高的机会。通过家访教师能进一步了解学生在家的学习、社会交往情况,以及在家庭做家务中的表现情况;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了解学生的性格特征,窥探学生的内心世界。家长也能注意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小事,鼓励增强孩子的自信心、进取心。从而取得家长的支持与配合,家校携手育教,形成教育合力,提升教育效果。
二、选择家访最佳时机
一方面,家访是教师与家长之间的一种互动,主要表现为双方的言语交谈以及言语交谈过程中的情感交流。这就要求家访时交谈双方开诚布公,坦诚相见,任何情绪化的交谈都无助于对问题成因的客观分析。另一方面,家访是为了取得家长的支持与配合,有效地转化学生,而取得家长支持与配合的前提是增进家长对孩子的全面了解,增强家长对转化孩子的信心。
以上两方面都说明对学生家访必须选择最佳时机。这就需要老师改变工作中的思维定势,不能只看到学生的“头痛点”,更要看到他们的“先进点”,善于捕捉“闪光点”,抓住教育契机进行家访。这样,既可以增强教师和家长对转化学生的新信念,也能对潜能生起激励作用。
当然,并不排斥在学生出现某种不良行为甚至违法行为时进行家访。原来我班有一个男同学可说是班上的“刺儿”,不管什么情形下,他总要惹同学来告状,尽管和他交流了许多次,当着老师、同学的面也道歉,做过保证了,但关于他的“恶语”还是接连不断。一次放学后我邀他一同回家,“顺道”去他家与家长交流了一番。那次的家访还挺有一些成效的,接下来的那段时间,很少有同学再来办公室“告”他了,我乘机让他为班上的“爱心行动”做记录,同学们都夸他做得非常棒。当我再次遇见他的家长时,大家也都喜笑颜开了。但我的工作还必须坚持下去,只有抓住时机进行教育,孩子的品行才能真正地改变。
三、突出“三化”带着真情做好家访工作
成功的家访,能使学生更亲近教师,从而激发积极向上的决心。做好家访需要教师带着真感情,突出“三化”,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家访方式多样化。家访不是简单的事情,需要教师平时做个有心人,对班上每个学生的在校表现了然一胸,才能将普访、随访和重访有机结合起来,有的放矢进行家访。一是普访。教师每接一个新班级,都要对每位学生家庭普遍访问一次,沟通教师与家长的感情,全面了解学生基本情况,为班级工作打下基础。二是随防。当发现某个学生有苗头性“问题”时,应根据学生的实际随时家访,家长和教师齐力帮助学生把“问题”化解在萌芽状态。三是重访。对家庭贫困生、品德与学业双差生、身体残疾生、有心理障碍的学生等应当重点访问、经常访问,对于这类学生教师要与家长经常联系,定期家访。
2.家访内容具体化。家访前教师应做到心中有数,明确家访的具体内容和家访要达到的目的,才能有针对性和家长沟通与交流。一是初次家访要明确家访的目的是快速、全面、准确地了解掌握全班每位学生的思想、学习、性格、兴趣、爱好、身体、家庭等方面的情况,建立 “学生信息库”。二是学生情绪出异常时要明确家访目的是了解学生情绪出异常的原因。发现这种情况教师就要及时和学生谈心,并根据了解的情况,进行相应的情绪矫正。如果学生情绪异常的原因来自家庭,教师就要及时通过家访告知家长,与家长共同商议帮孩子矫正异常情绪的办法和措施,以引导孩子尽早走出不良情绪的“沼泽地”。三是学生成绩往下滑,要明确家访的目的是取得家长的支持与配合,教师和家长齐力抓。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学习成绩仍是学生综合能力的外在反映。当学生某一方面的成绩出现滑坡时,教师要马上和学生“对话”,帮学生分析成绩下滑的原因,并通过家访提醒家长和老师搞好配合,一起帮助孩子端正态度,改正错误,弥补不足,努力提升学习成绩,鼓励引导孩子沿着全面发展、学有所长之路,不断进步。
3.家访语言艺术化。教师家访主要通过语言表达与家长交流沟通。因此,要讲究谈话的语言艺术性。切实做到“三要”。一是人称要亲切。用第一称来与家长谈话,把“我”放在谈话中,变“该生如何如何”为“我认为你如何如何”这样学生听时就会产生亲切感,觉得老师是在和自己倾心交谈,从而达到情感共鸣。二是要多鼓励,多肯定,少批评。在反映学生在学校的学习、行为表现情况时,不要一味地告状、批评学生的种种不良行为。却要以表扬为主,从赞扬的角度切入话题,对学生的缺点却用借桃喻李委婉地指出,通过表扬别的学生在某个方面的优点来提醒家长,让家长明白自己的孩子在这方面的不足,知道今后该朝哪个方向努力。这样,不仅在家长面前给学生留了脸面,拉近了师生距离,也使谈话气氛活跃,场面融洽和谐。三是要全面忌片面,以便家长了解掌握自己的孩子在校全面情况,有针对性地配合教师教育好学生。
总之,家访是以教师为主导的一种活动,整个家访进程主要由老师把握,准确把握家访的尺度,是家访成功的基础,掌握好尺度,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则会失去家访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魏书生.魏书生文选.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年
[2]夏丐尊·《爱的教育》·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9月
[3]魏书生;班主任工作漫谈;漓江出版社;1993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