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怎样进行低年级语文朗读教学
【作者】 韦国云
【机构】 贵州省都匀市奉合水族乡中心学校
我国现行语文《大纲》对朗读教学提出的要求是:各年级都要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从一年级开始,就应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注意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纵观小学语文每篇文章的教学要求,我们不难发现这样一条教学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所谓“正确”是指学生做到:用普通话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流利”是指学生在正确朗读的基础上能读得顺畅、清楚,没有断断续续的现象;“有感情”是朗读的最高要求、最高层次,就是在正确、流利的基础上能根据课文的思想内容,读出不同的语气、感情、读出轻重缓急。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基本要求。足见,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我个人认为朗读在语文教学中具有以下意义:我校所服务的地区是奉合乡比较偏僻的自然村寨——联盟。这里是布依族、水族聚集地。这里的人们勤劳、朴实、热情、友好。但由于交通闭塞,人们与外界的交往不多,导致人们思想观念落后,人与人之间的语言交流相对较少。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多用地方语言与人交流,导致他们的方言浓重,语言贫乏,感情不丰富,用普通话表达的能力差。特别是一、二年级的学生,刚入校门,学讲普通话,由于识字量少,方言浓重,朗读自觉性差。不要说有感情地朗读,就连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都很难做到。根据少数民族地区的特点,我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谈一谈在少数民族在区开展语文朗读教学的一些做法,与大家共同商榷。
一、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
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是开展好朗读教学的前提。为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教学中我主要从三个方面去做:一是充分利用远程资源上课。远程资源中标准的配音朗读和优美的图片,能把学生带入课文的意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达到以听带读,以声传情,以情入义的效果。二是教师范读。教师正确的范读可把课文中所表现的感情直接传递给学生。“模仿是儿童的天性”,教师经常声情并茂地朗读,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并能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朗读水平。三是开展多种朗读活动,让每个学生有表现的机会,在无形中提高学生的朗读兴趣。
二、重视朗读的指导,体会思想感情
体会语句的思想感情,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关键。朗读语气的轻重、缓急等技巧的处理是否恰当,关键要看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是否正确。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和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不同情境所用的语气,指导学生朗读。如在指导学生朗读《小白兔和小灰兔》中小白兔和小灰兔的对话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读出不同的语气。小灰兔说的“谢谢您!”要读出感谢、有礼貌的语气。小白兔说的“我不要白菜,请您给我一些菜子吧!”要读出委婉、请求的语气。小灰兔说的“小白兔,你的菜是哪儿来的?”要读出惊奇的语气。小白兔说的“是我自己种的。只有自己种,才有吃不完的菜。”要读出自豪的语气。通过教师的分析引导学生就能读出不同的语气,通过不同语气的表达使学生学会了有礼貌,懂得了只有靠自己辛勤的劳动,才有幸福生活的道理。在《小壁虎借尾巴》中,小壁虎说:“燕子阿姨,你的尾巴借给我用一下行吗?”指导学生读出征询的语气。并适时为学生创设这样的语境——假如你需要向别人借东西,你会怎么说?鼓励学生进行说话训练。让学生在说话中懂得了有礼貌,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语文课本中像这样例子举不胜举。为了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轻重、缓急、赞扬、憎恨、高兴、悲伤等思想感情准确地表现出来。就必须让学在理解中读,在读中加深理解,从读中感悟,在感悟中升华,在升华中质变为自身的素质。
三、多种朗读方式加以巩固
巩固是逐步提高学生朗读能力的重要手段。巩固贵在多读,多读贵在创设环境,贵在坚持。良好的朗读环境要让学生做到三读——课上读,课后读,课外读。为达到上述目标,我在教学中坚持做到:一、课堂上采取听范读、赛读,评读等方式指导学生朗读;二、课下采取同桌听读,创建我的朗读录音和评选朗读大王等活动激励学生朗读;三、课外主要让学生家长听读、评议,督促学生朗读。这样不仅能为学生营造朗读环境,而且通过学生将普通话向家长进行推广,达到学生、家长共同提高的目的。让学生课上获指导,课外得训练提高。
四、注重优美词句的积累与运用
叶圣陶老先生说过:“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学习以致用是朗读教学的最终目的。对于课文中的优美词句教师分应析、指导、让学生体会其中词句的优美。再要求学生摘录、识记。然后充分利用电脑课件出示优美图片或带领学生外出写景,鼓励他们用这些词句去赞美或描写景物。将所学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以丰富学生的语言,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就能进一步推进学生的朗读能力。
1、提高学生识字、词的能力。认识字、词是学习语文的最基本的要求。通过各种形式的长期朗读,让学在各种语言环境中与字词多次“见面”。这些字、词就会在学生大脑中潜移默化在留下印象,使学生牢固地掌握了汉字的读音,识记汉字的字形。进而有效地识字、识词。做到了在语言环境中识字词,在识字词中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最终达到在语言环境中运用到字词的目的。
2、规范学生的语言,提高学生表达能力
学习语言,不单靠理性分析,主要靠语言的直接感受和积累。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勾画文中优美词句,指导学生反复地朗读,不仅能使学生读得正确,上流利,增强语感,而且能让学生不断积累、丰富语言。特别对于少数民族地区,规范学生的语言,避免学生方言,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3、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
语文教材中选编的文章,都是文质优美的名家名篇——或是优美的风景描写,或是科学家和革命先烈的先进事迹,或是为人处事的一些道理……这些词句优美、思想性强的文章,不仅为学生学习语言文字提供了丰富隽永的材料,而且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最典型的事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能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对学生理解和掌握规范的语言文字,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大有裨益。
总之,教学面对的是活生生的学生,因此教无定法。教师只有在教学认真分析学生和学生所在地域的特点因材施教,朗读教学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不管怎样,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都要认真钻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积极因素,多种形式地加强学生朗读训练,就能不断丰富学生的语言,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在不断的学习中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做人,以达到素质育人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