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语文生成性教学浅探

【作者】 韩明才

【机构】 青海省循化县教育局


【正文】

      新课程认为,教学是封闭和开放、预设和生成的统一体,教学不应是预设教案的机械执行,而应在预设的基础上动态生成。“动态生成”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它是指在师生交往互动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以即时出现的有价值、有创见的问题和情景或观点为契机,善于调整或改变预先的教学设计,挖掘学生的潜能,引发学生深入思考,充分展现学生的个性,从而到达或拓展教学目标使教学获得成功的课堂教学新观念。生成性教学是在弹性教学预设的前提下,根据不同的教学情境,教师引导学生对文本、事物进行独特体验、感受与理解,完成自我知识构建的一种教学模式。

  一、精心预设,酝酿生成

  “预设”与“生成”是课堂教学中的矛盾统一体,“预设”是“生成”的基础,“生成”是“预设”的升华。有效的预设就是留有空间的预设,即弹性预设。教师对教学目标、内容、形式的预设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会随着教学的展开而不断地修改、调整、直至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这才是有效的生成。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学内容预设是实施教学的前提。教学内容预设经历三个生成阶段,首先是对文本的解读。文本具有不确定性和丰富性,对读者而言,对文本的理解就是一种创造性阅读,对文本的创造性解读与个性化理解是学生获得学习经验的前提,在很大程度上会直接影响教学内容的预设。其次是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师通过自己对文本的深层次理解,根据教学任务与教学要求,针对学生的需求与现状,选择适宜的教学内容来满足学生的学习体验,选择的过程就是一种生成的过程。最后是教学内容的组织、整理成教案或者教学课件及其他书面材料,以备实施教学时使用,这又是另一层面的生成。

  二、创设情境,引导生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应该……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这个独特体验主要生成于教学活动中。然而,生成不是教师一个人所能完成的,需要师生共同来构建。而要促使课堂生成,需要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引起学生学习的欲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成为课堂的主人。

  在实际教学中创设情境的方式方法可以丰富多彩,灵活多变。一般可以通过展示媒体、设疑、组织课堂讨论、自主学习,激发学生想象探究;可以模拟文本内容的情境、再现文本场景等;也可以从生活中的真实事例导入,联系生活实际,由此及彼,引入学习中心,展开探究学习等方式来创设情境。

  比如在讲《邹忌讽齐王纳谏》时,先由学生即兴表演一个模仿邹忌的小品,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几个问题:邹忌一天之内如此关注自己的相貌——清晨“窥镜”,白天对徐公“熟视之”,就寝前又“窥镜而自视”,为的是什么呢?邹忌早晨“窥镜”时在想,每询问一个人时也在想,“暮寝而思之”,晚上还在想,这样“朝思暮想”是想什么?为什么他要这样做?这样的讨论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欲望,从而各抒己见,从不同的角度、层面使学生体会到作为政治家的邹忌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操,进而深深地触动了学生的爱国情怀。

  三、创设活动,自主生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这里的“语文实践”就是指语文学习活动。在活动中思考、在思考中活动是学生学习过程的重要心理特征。语文教育资源如同一泓清泉,源源不断,开放、丰富而有活力。从宏观上说,学习语文的外延与生活外延相等,即“生活即语文”。社会生活中各行各业出类拔萃的人才都可以请进课堂作为活生生的教材,农村、厂矿、军营、大自然都可以成为生动的课堂和语文教科书。教学中,我充分挖掘语文教育资源,结合班队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

  语文教学活动有朗读、背诵、复述、吟唱、改写、演示等,这些活动都是最基本的,也是最生动的。通常的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学前,要求学生通过搜集资料、询问、质疑等手段对课文内容做一个比较深入的课前预习。课堂上,主要采用“读——议——写”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读”就是读课文里面的生字新词、含义较深的句子或写得比较优美的句子。“议”作为课堂教学的重点,就是引导学生对这些字词、句子进行讨论,谈自己的理解、体会或看法,有时,学生之间会有许多不同的看法,但只要能说出理由,就给予肯定,不要寻求唯一标准的答案。“写”就是模仿作者的写作方法或文章的结构组成,进行写作,不一定是写成篇的文章,有时也写一些段落或细节描写。这样的读书交流会,学生自由发言的空间更大,自主学习的能力、主动探究的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动口、动手的能力也加强了。学生更加明白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同学是自己的学习伙伴,教师是组织者和引路人,学习过程就是认识与实践的过程,更是自主生成的过程。

  四、引导总结,升华生成

  “一千个读者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语文课程的生成是复杂的、多变的。一节课生成的知识、情感会很多,它们之间的关系也会很复杂,并且有的时候学生不清楚生成的结果,这些都需要教师加以引导总结,促使生成的东西再一次升华。

  引导总结的方式是多样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生成的东西加以系统化,也可以引导学生对已生成的东西再作进一步的生成,以求得生成的深刻性。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反思本节课中值得借鉴的方法、存在的不足以及从反面去批判已生成的东西。比如,学生有意义的独特见解要加以“扩大”,鼓励学生发表独特的感受,发展创新思维,多角度解读文本,丰富阅读感受,让全班学生共同分享;学生“节外生枝”而有生成价值的,教师可以改变教学方案,实现对文本、对教师自身的超越;对于学生之间存在的不同意见,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展开争辩,做到既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又形成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