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析信息化战争条件下的装备运输保障
【作者】 曹 凯
【机构】 装甲兵工程学院
世界范围内的新军事变革,导致战争形态和作战样式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给装备运输保障也带来了深远的影响。素有“战争生命线”之称的装备运输在战争中的作用愈加明显,未来信息化战场,环境错综复杂且单向透明,伴随着敌精确的火力打击,势必对军事装备运输保障能力提出新的挑战。因此,加强信息化条件下我军运输保障理论研究和能力建设,确保在“保障战场”上取得主动权,不仅是提高部队后勤整体水平的现实需要,而且是做好应急作战和打赢未来信息化战争的重要环节。
1.准确把握信息化条件下装备运输保障的特点
信息化战争有别于传统战争形态,体现在作战空间广阔、信息技术含量高等诸多方面。传统战争时期的装备运输保障,在准备、组织实施等各个阶段和环节已不能适应信息化战争的需要。准确把握新时期军事运输呈现出的特点和规律,对提高打赢信息化战争的装备运输保障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1.1强调“信息主导”的新运输要求
信息化是信息化战争的基础和灵魂,也是军事运输在信息战中的新特点。加强军交运输信息化建设是信息化条件下军交运输工作的重要内容和必然趋势,代表着军事运输的发展方向,是顺应世界新军事变革潮流的客观需要。近几场高技术战争的实践反复证明,信息化的军事运输保障是现代战争中取得装备运输控制权的前提,是军交运输反应能力“快”的保证。
1.2强调“立体投送”的新运输方式
信息化战争将是诸军兵种一体化的联合作战,部队机动和物资输送将贯穿战争的全过程,仅靠单一的运输手段,难以满足部队大批量、快节奏的输送需求。只有打破以往各参战部队体系内集成,点、线、块供应的运输理念,运用铁路、公路、水路、航空、管道多种运输方式实施多维立体投送,才能满足信息化战争的供给需求。
2.汲取外军取得的成果为我所用
2.1把民用装备运输力量广泛应用于军事领域
世界各军事大国十分重视利用民用装备运输资源。例如:美英联军在伊战前的兵力投送方面,征用了50艘大型民用商船,并从国外租借商船11艘,使商用船占到了海上战略输送船只的50%,在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空中输送力量方面,美军动员了70余架大型民用运输飞机,其中包括47架客机和30架宽体货机,并与数十家航空公司签订了依据战况所需可随时再征用近千架民用飞机的协议。由此可见,信息化战争对商用运输的依赖性逐渐加大,军民通用性和互补性越来越明显,“军民结合、军地协作”是未来军交运输的发展趋势之一。我国拥有雄厚的民用装备运输资源,把民用装备运输资源用于军事领域,具有一定的条件和基础,但与军事斗争准备的需求还有一定的差距。我军应紧紧依托我国装备运输行业的体制改革这一有利时机。进一步健全军民兼容的军交运输保障体系。
2.2大力推广信息化运输装备
美军在信息化程度较高的伊拉克战争中,显著特点之一就是信息化运输装备的比例大增。美军采取的基本模式:一是对运输装备实施信息化改造。运输装备历经传统的“烟囱”式的发展方式后,各方面的性能指标已达到或接近其物理极限,针对这种“纵向”发展模式的局限性,美军借鉴武器装备建设中“横向技术一体化”的有益做法,通过对运输装备进行信息技术的“移植”,从横向上对现有运输装备实施现代化改造或改进,从而提高运输装备的信息化、智能化水平。例如:伊拉克战争中,美军将卫星芯片安装在集装箱上,成功实现了对发往海湾的4万个集装箱的监控,实时掌握了物资的运输和补给情况,对“人员流”、“物资流”的准确控制、接收、分发和调换起到了关键作用。另外,美军在战时为运输车辆和补给舰船安装了“移动跟踪系统”,该系统通过可显示的“滚动地图”将车船集成为“可视化”的装备运输装备,驾驶员能随时接收和发送电子邮件,提高了运输指挥效率。二是加快信息化运输装备的研发。随着信息化战场对抗程度的进一步加剧,尽管经改造的运输装备具有一定的信息化程度,但远远不能满足战争的需求,全新的信息化运输装备必将主宰未来战场。
3.在防护上巧做文章
信息化条件下作战,装备运输保障体系面临着较大的生存威胁,交通设施、运输分队以及交通指挥系统通常是敌方重点打击的目标。应本着“防为战”、“防为胜”、“防”“修”并用、“藏”“骗”结合的原则,避开敌方的锐气,铸造一条打不烂、拖不垮的钢铁运输线。
3.1增强信息防护意识
信息化条件下作战,军交运输面临的打击形式多种多样。各级指挥员要意识到,交通设施、运输部(分)队不仅将面临兵力、火力等“硬手段”的精确打击,军交指挥系统还将面临诸如电子干扰武器、计算机病毒等“软杀伤”的破坏和干扰。因此,必须高度重视信息的安全与保密,提高电子反侦察与反干扰技术,防止信息被敌截获,保持己方信息传递、处理和使用的稳定性。同时,积极借助、发挥信息防护专家、防护高技术装备和防护手段的作用,时刻保持军交运输指挥系统的安全。
3.2综合运用各种防护手段
主要措施有:一是防空。为适应信息化战争空袭与反空袭激烈对抗的需要,应在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交通线路和目标地段建立防空体系及配套设施,运用野战防空和人民防空等手段实施防护。二是隐蔽伪装。针对敌红外、热成像、微波等各种侦察手段,运用迷彩伪装、人工变形遮蔽伪装等伪装技术和谋略伪装相结合的方法,保证车船等运输工具的安全。另外,运输分队要充分利用地形地貌,及时组织车辆疏散隐蔽。三是加强运输部(分)队防卫能力建设。运输部队自身防卫能力弱,一方面,增加运输部(分)队武器装备的数量和种类,变消极防卫为积极防卫,做到“以打保安全”。依靠自身的兵员和火力,以及严密的警戒和防卫,阻止小股敌特袭扰。条件允许,可为运输车辆加装防护装甲,保护驾驶员和运载物资的安全。另一方面,提高“动中防、共同防”的能力。加强在带战术背景下的动态运输防卫训练,并纳入整体作战防护体系里,增强与防卫部队共同防卫的能力。
3.3提高抢修能力
现代高性能武器杀伤力大,对交通目标的打击破坏性强,因此,提高战时交通的抗毁破坏能力,是当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因此,应建立一支高效快速的应急保障队伍,预置必要的备用设施和物资器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