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议小学数学课导入原则和方法
【作者】 杨 灿
【机构】 贵州省织金县后寨小学
【摘要】导入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是一节课的开始。本文通过旧知导入、.情境导入、故事趣导、类比迁移和悬念导入等几种新课导入方式,阐述了巧设新课导入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关键词】小学数学;导入原则;导入方法
好的导入可以开启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使学生把注意力、兴趣集中起来,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在最佳的精神状态中主动积极地学习,从而为一节课的成功奠定基础。正因为有这样的感受和认识,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设计过程中,导入环节的预设也越来越受到一线教师的重视。如何更好地导入新课?我认为要坚持正确的原则和选择较好的方法,下面是笔者就数学课堂导入原则和方法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小学数学课导入的原则
1.吸引力原则。注意力是学习的先导,它对学习的影响是最直接的。由于小学生年龄小,好动,无意注意占很大成份,所以在上课伊始,有经验的教师都很注意利用导入新课这个重要环节,在极短的时间内,巧妙地把学生分散的注意力吸引过来,通过谈话或一些具体、形象、直观的事物引起学生的注意,使学生思维跟着教师讲课走。
2.趣味性原则。“知之者不知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导入时语言要风趣幽默、生动形象,方式要新颖有趣、多样化,举例要生动活泼,因材而导。最大限度地引起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让学生以最佳的心理状态,投身到学习新知活动中。
3.针对性原则。新课导入必须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征,针对不同年级、不同教材、不同条件、不同环境、不同时间,选择不同的方法。切记不能只图表面的热闹,追求形式花样,甚至故弄玄虚,画蛇添足,更不能占用过多的时间削弱其他教学环节。
二、小学数学课导入的方法
数学课的导入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特点和学生认知规律及心理特点精心设计,灵活运用,做到导入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
1.情境导入法
建构主义的教学观强调:用真实的情境呈现问题,营造问题解决的环境,以帮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活化知识,变事实性知识为解决问题的工具,从而完成对新知识的意义构建以及对原有知识经验的改造和重组。
2.旧知导入法
就是根据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找准新旧知识的链接点,沟通内在联系,以旧引新或温故知新。如教学“认识分数”,一位教师是这样导入的:
师:兰兰和花花在一次交流中遇到了一些数学有关的问题,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媒体出示课本主题情境图:图中4个苹果、2瓶水、1个蛋糕)
师:谁来帮她们把东西分一分?4个苹果怎么分?
生1:把4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2个。
师:2瓶水呢?
生2:把2瓶水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1瓶。
师:数学上把物体分得同样多,叫做…….
生:平均分。(师板书:平均分)
师:可是蛋糕只有一个,还能平均分给2个同学吗?(生:能)怎样分呢?每人分得多少?
生3:切成两半,每人分得蛋糕的一半。
师: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一份都是这个蛋糕的一半,可这一半该用什么数来表示呢?
学生交流各自的想法,教师结合学生的交流揭示新课:我们这节课一起来认识分数。(板书:认识分数)
运用这种导入法要认真分析教材,深入了解学生,找准新旧知识的链接点,精心设计针对性复习,铺路搭桥,巧设契机,使学生的思维暂时出现困惑或受到阻碍,从而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3.故事趣导法
去年,听一堂公开课《分数的基本性质》,让我感触极深,执教者是这样导入新课的:上课伊始,只见屏幕上正播映着歌曲《三个和尚》正当大家听得入神的时候,歌曲突然中断了,随之传来了一阵争吵声,这是怎么回事呢?乍一看,原来是三个和尚因分东西而争吵。只见他们都在抢着那3/6的,不要1/2和2/4的,接着教师伺机设置了疑念“三个和尚所抢的那份是否是最大的呢?大家能不能帮它们证明?”由此自然地导入了新课。精彩的课堂开头,就吸引了学生的全部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情感、兴趣,使他们愉快地进入学习。
4.类比迁移法
迁移是已有知识和技能对新知学习的影响。教学中充分发挥已有知识“例子”作用引导学生对学习内容类似、学习方法类似、解题技能类似的知识进行对照,凭借知识方法的共同点,可以诱导学生举一反三进行迁移,于同中见异,刻意求新。探求圆的面积公式时,学生用割拼凑的方法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在教学探求圆柱的体积公式时,可以这样启发学生:我们用什么方法,怎样推导圆的面积公式?能用这种方法把圆柱的体变成学过的几何体吗?可以变成什么几何体?怎样来推导圆柱的体积公式?从而促进学生已有知识的正迁移,在迁移的过程中推导出圆柱的体积公式。
5.悬念导入法
抓住小学生的好奇心理,巧设悬念,以疑激学,促使学生在高昂的求知欲中探求知识,引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例如在教学“年、月、日”时,教师可先出标题:小东今年12岁,过了12个生日,可小华也是12岁,他只过了三个生日你知道是怎么回事吗?(让学生略加讨论)这时学生情绪高涨,对疑问产生了好奇,好奇转化为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随即教师指出:等你们学了今天的课就知道了(出示标题),这样从学习一开始,就把学生推到了主动探索的主体地位上。
总之,一个精心设计的富有艺术性的新课导入,是教师对教学过程通盘考虑、周密安排的集中体现。教师应该根据不同教学内容、课型结构以及授课对象等因素综合考虑,设计符合自身教学风格的导入教学。在新课改背景下的现代教师必须重视新课导入的研究,不断地提高课堂教学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