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谈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作者】 陈新萍
【机构】 贵州省龙里县草原小学初中部
【摘要】随着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进一步深化,重视对学生实施全面素质教育的理念已经成为一种共识。而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生物学,其知识内容和教学手段都蕴含着丰富的创新教育素材。【关键词】创新教育;生物教学;全面素质教育;能力的培养
创新是人的本质特征。创新教育中的“创新”,是指通过对学生施以教育和影响,使其作为独立的个体,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能够善于发现和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新思想、新事物、新方法。它的最终目标是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也是生物学科进行素质教育的归宿。下面谈谈笔者在初中生物教学中进行创新教育的几点做法。
一、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课堂中教师应“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环境,营造一种尊重学生的观点、问题,鼓励学生提问、概括、假设和陈述的环境,高度鼓励和评价学生的积极参与,营造一种有利于开展创新教学的课堂教学氛围。
创新教育的特征之一是问题性。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生对问题产生困惑并产生求解问题的愿望,是创新的前提。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与教师思维的灵活性和丰富性密切相关。教师要创造性地设置问题的情境,营造一种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氛围。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观察、讨论,独立地去发现问题,抓住问题的实质,从不同的方面、不同的思维方式,探求多种求解的途径。如“绿叶是制造有机物的‘工厂’”,这一节的教学中,提出为什么绿色植物不用“吃东西”也能生存呢?越多同学回答不出来,学生越困惑,就越想解决问题,学习气氛就越浓,当得出结论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来获得营养后,学生思维还处于活跃状态,还继续提出是不是所有植物都可以进行光合作用?除了阳光,其它光可不可以让植物进行光合作用?老师引导学生思考得出结论,不仅加强对本节课知识点的掌握,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加强问题的探究,培养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也称创新意识,指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观念和意识。只有在强烈的创新精神的引导下,学生才可能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树立创新目标,充分发挥创新潜能,释放创新激情,进行创新活动。这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也是生物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基础。
创新精神是指一种敏锐地把握机会,敢于探索的精神状态。创新精神是培养创新能力的保障。而一切创造都始于问题的发展、问题的探索,问题的解决。而发现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解决问题是探究问题的一般过程,在探究的过程中能逐步培养创新精神。教师平时要多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发问,敢于质疑教师;要教育学生不要满足于书本提供的现成答案,要去发现、去追踪概念和理论的形成过程。
此外,对学生来说,教师、教材、辅导资料、试卷等是“权威”,这些“权威”的积极作用不可否认。但“权威”不等于“真理”,也会有错误。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坚持“信仰”,即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根据最新科技成就和自己的实践,对一些问题大胆提出质疑,通过师生之间交流探讨获得“真理”。
三、重视设计性实验
创新能力主要包含敏锐的观察力、感受力和丰富的想象力,优良的思维品质和联想、重组能力。设计性实验是要求学生根据已掌握的知识进行的开拓意识的创造性劳动。它能较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灵活应用知识的方法,引导他们进行创造性思维和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学习了《营养繁殖》一节以后,布置了以下一个设计实验课题:怎样繁殖蜜桃和月季?怎样提高其成活率?繁殖的方法、时间、材料、用具、步骤等全由学生自己设计,自己操作,自己设计记录表,将其完整地记录下来。不容置疑,所有的学生采用的方法都是蜜桃采用嫁接、月季采用扦插,在怎样提高成活率方面学生都进行了自己的探索。特别是在怎样促进月季扦插生根方面拿出了比较切实可行的方案,用什么样的生长素,用多大的计量,都有详细的记载.有效地激发了学生自我创新的能力。
学习完《动物的行为》一章后,布置了以下一个设计实验课题: 自己设计实验方法,观察某一种动物的行为,并作好记录后到班上交流,有很多同学为此在家里饲养了小狗、小猫、小乌龟、小甲鱼、小鸭、小鸡等。每个学生都建立了记录卡,并利用自己设计的记录卡对不同动物的各种行为进行了探究和完整的记录,且都是亲自观察所得,培养了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创新能力。
四、运用电教媒体进行模拟实验,激发学生兴趣
在生物实验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多地给学生提供感观刺激。如在认识青蛙捕虫的动作时,即使把死昆虫吊在青蛙面前抖动,让它捕食,也是看不清楚青蛙捕虫时舌头的动作,因为这只是瞬间进行,根本不可能用人的肉眼看清楚。突破这个教学难点,可以采用电教媒体,播放编辑过的青蛙捕虫的录像片,使青蛙的动作通过特技慢动作,甚至一帧一帧地展现在学生眼前,使学生能仔细而清楚地观察到:青蛙分*的舌头翻出口外附有粘液的舌头粘住昆虫、舌头缩回原位、上颔下颔合拢的整个捕虫过程。通过录像,使学生的印象深刻,兴趣浓厚,很好地了解和掌握了这一知识。在进行演示实验时,利用投影呈现实验现象,学生容易看清楚,老师便于讲解。比如认识植物的导管时,把吸收了红色水的叶片放在投影仪上,红色的导管便能非常清晰地呈现在学生的眼前。在有些演示实验中还可以利用投影仪作实验器具,使实验现象更加明显地呈现给学生观察。
总之,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渠道,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主要途径,只要我们生物教师把握创新素质的培养目标,充分挖掘创新教育素材,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一定能在传授生物学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迎接新时代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