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小学语文学习多元化的探究
【作者】 汪秋志
【机构】 贵州省纳雍县沙包乡教育管理中心
【摘要】传统的教学评价方式往往比较单一,没有能够充分发挥对学生健康成长的激励功能,不利于教学评价的正常开展。因此,我们应该以促进学生人格的和谐发展为根本目标,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和精神状态,对小学语文教学实行多元化的评价。【关键词】小学语文;多元化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这些都强调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我们必须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努力构建开放性的语文教学,充分挖掘教学中的开放因素,创设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参与的课堂教学环境。如何在教学中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探讨多元化的学习方法呢?在教学实践中,笔者认为应该主要做好以下几点:
一、交还自主权,提供学生自主学习的时空
教学活动是师生双边的活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学活动以学生的学习为本,为学生的学习服务,才能够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有自我发现、自我探索的时空,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如提出“这段话你准备怎么读”“学习这篇课文时,你想提醒大家注意些什么”这类的问题,让学生在选择学习方法、交流学习情况、展示学习思路的过程中去独立思考、独立发现。?别外,在练习的层次上也应该让学生自主选择,在设计练习题时,根据教学目标分析新知识与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相关程度,设计出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题目,让学生根据自身的层次去选择、去创造。
二、拓宽学生思路,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
发散思维又称求异思维,它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运用这种思维方式,可以突破常规,从多方面寻求答案。如何启迪学生的思维活动,让学生自主发现、解答问题,进行发散性思维呢?俗话说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不断地变换角度,充分利用学生的旧知,创设思考、讨论的情境,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会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以培养发散性思维能力,发挥个性创造力。如在教学《鸟的天堂》时,笔者抓住“那歌声真好听”这句话,设计这样的思维训练题:“那歌声真好听,那就放一段鸟叫声(配乐)给你们听听。请闭上眼睛,围绕课文内容和中心,想象鸟儿在唱什么?”一段鸟叫声放完后,孩子们的思维活跃了,纷纷说出自己独特的见解:“这环境真幽静,晚上睡觉很舒服。”“这榕树又大又茂盛,真好玩!”“这里的农民真好,不许人来捉我们,我们生活得多么快乐!”“我们无忧无虑地在这乐园里活动、栖息,就像在天堂里一样幸福!”……多角度、多层次地解决问题,既使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使学生领会到文章的中心思想;既发展了学生的智力,又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语文课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它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往往是多元的。在语文教学中重视训练启迪学生的思维,有利于发挥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有利于加强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有利于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总的来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指导质疑,启迪思维
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古人亦云:“疑是思之?,学之端。”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瓦特发现蒸汽机,都是起源于质疑,“质疑”是开启创新之门的钥匙。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笔者针对少年儿童好奇、好问、求知欲旺盛等特点,鼓励他们勤于思考问题。敢于提出问题,促进创新意识的形成。借问题促探索,借探索促发现,借发现促创新。有位学生质疑:“日照香炉生紫烟”这句诗描写山间的烟云徐徐上升。飘在青山蓝天之间的景象,为什么‘生’而不用‘升’呢?课堂是属于孩子们的,教师只有根据学生的需要,引导学生学会质疑,大胆质疑,使“有疑——释疑”的教学过程成为学生自主参与、主动探求知识的过程,才能孕育学生创造的能量,点燃创造的火花。
四、联系实际,感悟文本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即“培养学生再次发现知识的探索精神,培养重新组合知识的综合能力,准备首创前所未有事物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在语文中,我们应把语文与现实实际相结合起来,引导学生结合实际进行创造性学习。因为只有在观察的基础上,才能使学生有新的发现。当然,在语文中,同样要注意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创造离不开想象,创新必须以想象为基础,只有丰富的想象,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得到较好的发展。所以,在语文中应重视充分利用各种手段,联系实际情况,对学生进敢于想象,敢于创新,敢于打破成规的训练。而所有的训练,都必须与现实实际联系起来,才能让学生更容易接受。如学习《海伦.凯伦传》一文后,笔者以《我与海伦.凯伦比童年》为题,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童年进行“说话”训练。经过这样联系现实的训练,唤起了学生丰富的想象,改善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实现认识能力的飞跃和突破,使学生的创新思维更活跃。
总之,多元化学习是新课程教学改革的一个方向,是新课程标准真正进入课堂的一把标尺。让我们真正走进新课程,树立为学生多方面主动发展服务的教学立足点,把教学过程看作是对话、沟通、合作共享的活动,为学生主动探索和发现提供空间和机会,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语文,实现有效的、多向的、高质量的互动,培养学生多元化的学习方法,为学生将来进行发明创造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周庆明;小学语文评价方法的实践探索[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素质教育研究);2007年01期
[2]还士珍;小学语文评价改革之我见[J];教育艺术;2003年12期
[3]李志强,张翠萍;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语文评价[J];当代教育科学;2003年2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