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充分运用信息技术,优化数学课堂教学
【作者】 陶洪文
【机构】 山东省莱芜市莱城工业区陶镇小学
二十一世纪是个信息时代,网络的广泛普及与应用,它要求人才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计算机和数学是两大基础学科,也是两大工具学科。,两者的整合,可以相辅相成,使教学达到最佳效果。
首先,信息技术在备课方面的应用
我们在备课过程中,需要大量的资料及信息源。在传统的教学中,这种资料主要是通过书本、图片、录音和录像等有限的手段向学生传输信息,这样的信息来源显然是非常有限的,而且缺乏灵活性、方便性和交互性。随着电脑技术的普及,我们可以通过电脑自己制作,或通过光盘、网络等途径获取文字、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甚至三维虚拟现实等多方位信息用于课件制作,使教学内容更丰富,教学方法更多样、更灵活。
第二,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的学习方法是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包含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等四大要素。而这些与我们数学的学习规律是非常相似的。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教材所提供的知识不再是教师传授的内容,而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媒体既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方法,又是用来创设情境、进行协作学习和会话交流的工具,即作为学生主动学习、协作式探索的认知工具。作为数学教师,我们的任务应是“授之以渔”而非“授之以鱼”。
对于课堂教学来说,信息技术的应用并不在于它技术本身的高低,要看它的应用是否能够为教学创设最佳的情境、使教学达到最佳的效果。有时候用简单的Powerpoint课件上课确能带来很好的效果。用Powerpoint制作的课件,不论从技术上,还是从内容上都较简单。如果单拿课件去评奖是什么也得不到的。为什么呢?这个课件里面视频和图片的应用,不是为了教学生知识,而是创设一种情境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在教师的帮助下,利用必要的学习材料(课本)让学生用语言去表达,去讨论。通过意义构建的方式去获得新的知识。
因此考察一堂课的好坏,新颖与否,主要看的并不是现代技术应用的多少,而是看效果怎样,如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度,以及学生智能的培养等全面评价。如果该课的文本信息量很大,则宜用演示文稿;活动较多时,则宜用flash 等图形图像及动画工具;背景知识较多时,则宜用网络资源。
第三,信息技术在课堂评价中的应用
我们可以通过一些简单的程序设计编制一些课堂评价体系,以考查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师的教学效果。从而客观的反应出课堂教学的优点和不足,以便及时的采取措施弥补不足。
另外,我们还可以利用简单的网页制作鼓励学生或学习小组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数学水平,而且能提高他们的计算机水平。
总之,教学过程应用信息技术手段,使学生参与计算机操作,进而可以培养学生们的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操作能力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有利于强化学生思维训练,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