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例谈数学课堂的文化味
【作者】 刘立功
【机构】 江苏省滨海县正红镇第二中心小学
《数学课程标准》的“前言”部分指出:“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数学是一门高度抽象的科学”这样“大众化”解读下,数学往往给学生抽象、晦涩、深奥的灰色形象和负面回忆,最终使数学与学生保持庄严、冷峻和遥远的距离,并禁锢了学生的好奇心。数学文化往往更给人一种高深莫测、不可想象的感觉,如何让数学文化显而易见、通俗易懂。并能够充分展示数学学科的魅力、张显数学的文化艺术,激发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形成探究数学的激情。使数学的课堂教学和数学实践活动散发出淡淡的文化气息,发挥数学学科的文化育人优势,下面结合本人的教学活动经验谈谈自己的想法和做法。
一、走进生活,发现数学的美妙
《数学课程标准》在“前言”中指出:“数学与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息息相关,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数学更加广泛地应用于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内容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师要引导学生走进生活,探寻生活中的数学,发现生活中的数学,让学生学生发现生活中数学的美妙和神奇。
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一课时,“圆的认识”是学生在小学阶段研究曲线图形的开始,在这以前学生研究了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但是对圆的认识还是比较陌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寻找生活中的圆,发现圆呈现于自然、社会、工业、艺术等各个方面,例如:太阳、水晕、车轮、剪纸、建筑……
接着教师运用课件动态展示工业中的圆、宇宙中的圆、自然中的圆、体育运动中的圆、艺术中的圆等,学生在寻找圆的过程中发现了圆,发现了圆的存在,更重要的是发现了圆的美妙和神奇。此时你会发现学生不由自主地发出了阵阵感叹:圆真的很多,真的很美!学生也真切地理解了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的数学名言:“在一切平面图形中,圆是最美的”。
二、再现历史,凸现数学的经典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数学领域出现了很多著名的数学家和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数学成就。这一切均是数学文化的集中体现。教师应该联系自己的教学内容,充分挖掘教材内容所蕴藏的数学历史文化因素,让学生在走进文本的过程中也感悟到数学文化的浓烈氛围。
纵观新课标理念下的教材,在每一个与数学发展的历史有关的知识点后面都有一个“你知道吗?”的小栏目,这不是无关紧要的数学课外知识,这是数学文化的集中体现,是数学思想和数学历史的记载。教师要以此为落脚点,可以联系学生的学习实际,引导学生加以整理、拓展和延伸。
例如:五年级数学下册,在学生学习了第三单元《公倍数和公因数》之后,“你知道吗?”的小栏目向学生介绍了:我国古代著名数学名著《九章算术》里,记载着一种求最大公因数的方法——“以少减多,更相减损”。同时介绍了大约在公元前300年,古希腊有大数学家欧几里得把这样的计算方法称为“辗转相除法”。这里包含着众多的数学文化内涵。
一方面,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数学研究取得的成就,让学生知道,求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方法。同时也表明了我国古代数学研究成绩领先于世界。这一切都是优秀的数学文化素材,是对学生进行深入浅出的数学文化渗透的重要内容。在走进数学文化的同时,应该自觉地引导学生把了解到的数学文化与当前的数学学习相结合。学生在学习求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时,一般用的是例举法,学生解题时间长,当我们和学生探寻了古人的解题方法后,可以对前人的知识加以概括和总结,引出“短除法”。这就是对数学文化的一种继承和发展。学生在了解数学文化的同时,还能对数学文化进行应用和创新,学生从数学的文化中受益匪浅。
再如:“确定位置”、“圆周率”等都是数学文化的集中体现,是教师向学生展示数学文化的优秀题材。
三、参与实践,感受数学的神奇
数学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要求教师转变教学方式,并以此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努力营造一种学习氛围,促使学生充分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并表现出自己的价值观,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感悟数学的神奇。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条件,引领学生参与问题的设计和探究。例如:在学习《圆的周长》时,教师让学生准备一些大小不同的圆的物品,再设计一些表格,让学生测量每一个圆的周长和直径,让学生在想象中预设,在操作中验证,在交流中共享,在互动中共赢。最后学生会发现同一个圆的直径和周长的关系。此时教师再向学生介绍中国古代数学家对圆进行深入研究的情况。大约2000多年前,在我国古代的数学著作《周髀算经》中就有“周三径一”的记载,意思是说圆的周长大约是直径的3倍。大约1700年前,我国的数学家刘徽用“割圆术”来求圆的周长的近似值。直到1200年后,西方人才找到了类似的方法。在这样的学习活动中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探究为主线、创新为核心、发展为主题的理念指引下,学生就是一名“小小数学家”,学生发现数学规律的激情是学习的强大动力,同时与古代数学家的发现进行比较,使学生能够与古代大师进行对话。在中外数学家的成就比较中,学生会变得更加的自豪,这一切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内在动力,是提高学生数学文化素养的重要手段。将数学的历史与学生学习数学的现实相结合,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方法,变单一的数学知识传授为以数学文化为主线的综合学习。
四、立足课堂,渗透数学的思想
《数学课程标准》将“数学思想”作为“四基”之一,这说明“数学思想”在《数学课程标准》中不仅作为课程的一个重要内容,也作为课程的一个基本目标,更加凸现了数学思想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中的重要地位。数学课堂是学生探究数学的主阵地,获取数学知识与技能、经历过程与方法,体验情感与态度的主渠道。教师在引导学生探究数学的过程中,要将学生探究的数学内容与数学哲理名言有机地相联系,进一步验证数学的哲理名言,也能够让学生尝试自己成功的喜悦。每一节课数学知识的发生过程,实际上就是数学思想发生的过程。概念的形成过程、结论的推导过程、方法的思考过程、问题的发现过程、规律的被提示过程等,都蕴含着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及方法的极好机会。
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一课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剪出一个圆,再通过反复折叠,学生观察后容易发现圆的直径,并且知道同圆的直径的长度是相等的。此时教师可以提示古代学者墨子说过的:“圆——一中同长也”。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发现了圆的直径,并且验证了古人的发现。当学生尝试用不同工具画出圆时,教师可以用一句数学名言告诉大家。古代学者孟子曰:“不以规矩,不成方圆”。通过这样的数学名人名言,让学生知道画圆必须借助于专门的工具——圆规。当学生发现在所研究的平面图形中圆是最美的,教师可以向学生提示: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的数学名言,在一切平面图形中,圆是最美的。这种将数学知识的探究与古人的发现有机的结合,也是一种很好的教学尝试,是数学文化在数学课上的重要体现。
数学与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息息相关,人类进步的历史,也是数学发展的历史,数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数学史上有许多数学家的故事、数学的哲理、数学的问题和重大的数学发现等,这一切是数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名小学数学老师,必须重视数学文化的传播,以数学课堂为平台,以数学实践活动为载体,充分挖掘数学的文化因素,张显数学的文化魅力,发挥数学的育人功能,引导学生研究数学,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