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作者】 李 智
【机构】 贵州省金沙县沙土镇第一小学
【摘要】数学是一门基础课程,在小学教学中,提高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效率对小学数学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关键词】数学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课堂教学,作为教学的一种基本形式,几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普遍接受和采用。而数学教学活动展开的主要场所就是课堂。那么,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就成为大家一直所关心的问题。众所周知,高效的课堂教学就是用尽量少的时间与精力,让学生获得最大限度的学习效益,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提高自身素质。因此,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我将从如下几个方面谈几点体会:
一、创设有效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是新课标的重要理念之一。问题情境设置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是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独立思考。我认为创设问题情境应该满足以下三个条件:(1)教学情境应与实际情况相似;(2)应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标;(3)情境教学内容要尽量真实。
数学教学应该立足于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因此创设的情境应该来源于生活,又要高于生活,让学生觉得学习数学不是不关己的事情,而是与每个人都密切相关的,这样学生就有了学习的源动力。情境教学不可以简单化,要让学生体验不同的情境,以此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于一些数学概念、定理、定律的教学,教师应该列举一些日常生活实例加以引导,通过学生总结等方式来提炼、验证,这样可以有效地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二、合理使用教具学具,引导学生动手实践
数学家华罗庚指出:数缺形时少直观,形缺数时难入微。这就要求在研究数学问题时,把数形知识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从数的方面用分析的方法进行抽象思维,从形的方面进行形象思维。通过教具的演示,学具的操作,可促进这一过程的完成。例如:学生学习一位数除法,用一位数除两位数,商是两位,十位上除后出现有余数的情况,如:54÷3,学生难以理解的是十位上余下的两个十要和个位上的数结合起来继续除。如何突破这个难点?可采用摆小棒的方法,让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体会:5 捆(5 个10)平均分3 份,每份是1 捆(l 个10),十位商 1;剩下2 捆表示2 个10,要继续平均分只能拆开和4 根合并成24 根,再平均分3 份,每份是8 根(8 个1),个位商8。通过摆小棒体会剩下两捆继续平均分,怎么分,使学生感知有余数的除法继续除的算理,以此让学生把动手操作活动和竖式相对照,数形结合,在操作中从形的方面进行具体思考后逐步过渡到数的方面进行思维,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较为深刻地理解算理,同时促进了学生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协调发展。又比如,在教学圆的面积公式推导时,教师通过教具演示,把圆的面积转换为长方形的面积,再让学生动手拼一拼,在教师的指导下,小学生通过动手拼摆几何模型,运用已掌握的长方形面积公式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又如:利用学具操作,学生将圆柱侧面转化为原来学过的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从而推导出圆柱侧面面积公式。通过使用教具和学具,学生找到新旧知识的连接点,把新知转化为旧知,运用旧知解决新知,把新知同化到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中,从而促使学生建立良好的认知结构。
三、适时运用动手操作,促进学生抽象思维
由于数学知识本身具有抽象性,又相对枯燥无味,与学生以具体形象为主的思维和生动活泼的特点构成矛盾。为了体现学生好奇、好动的特点,强化学生对每个知识点的认知和理解,使学生思维与能力有机结合起来,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参与实践,激发兴趣,使他们跃跃欲试。
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中,学生通过剪一剪、移一移、拼一拼等方法进行操作,主动探索、观察、讨论、发现、交流、大胆推导概括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当学生通过割补法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后,教师这样问:大家认真观察,割补后的长方形与原来的平行四边形有哪些联系?根据上面的发现,你能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吗?学生通过操作后,已经明确了两个图形间的内在联系,建立了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空间形式,这样他们要说的话就很多,就有参与的兴趣,完全有可能进行加工、整理、进而推导出公式,课堂教学也更加有效。
四、注重联系生活实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在教学中,我们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现实世界中寻找数学题材,让教学贴近生活,加强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在实践活动中加深对新学知识的巩固,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例如,小朋友去买酱油,一共给了五块,一包酱油三块钱,售货员阿姨找了你一块钱,小朋友想想对不对呢?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能积极主动地运用知识,锻炼了实践能力,而且也实实在在地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了自觉应用数学的意识。
五、以“幽默可亲的语言”替代“生硬严肃的话语”提高实效性
由于学习的压力,特别数学要求逻辑思维较强,学生要多动脑筋,再加上数学的课堂语言本身具有科学性、准确性,有些词语很难由其他词代替,一般情况下讲话比较生硬,所以学生不时会出现情绪低落的情况。教师应用幽默的语言和学生交流,使课堂富有情趣,使教师在课堂上极具亲和力和感染力,营造了一种平等、宽松、和谐的对话氛围。
总之,我们在教学中要敢于改革和创新,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优化教学方法,真正做到有效教学。应当充分做好课前准备,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合理使用教具,面向全体学生,特别关注后进生,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这样,教学效率就会得以提高。
参考文献:
[1]徐斌艳,《数学教育展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2]唐瑞芬,朱成杰,《数学教学理论选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出版社,200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