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作者】 李俊玉

【机构】 贵州省平坝县十字乡民族中学

【摘要】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本文从情知互动理论出发,阐述了如何帮助学生构建积极的情意素质,以及通过从培养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独创性入手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关键词】情知互动;创新思维;流畅性;变通性;独创性
【正文】

      初中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建立创新思维的关键。初中阶段是学生思维能力与思维品质形成的关键阶段,因此初中教学、素质教育中创新意识的建立显得尤为重要。初中的基础知识教学,是对前人研究、发现所积累的基础自然科学知识成果的传播再现,不具有首创性。所以,初中化学中的创新教育不是去开拓和创新未知的知识和知识体系,而是创设一定条件和氛围,引导、启发学生去模拟、探究原科学家的实践活动过程,发现“新”现象,通过联想、判断、推理和综合分析,归纳出物质呈现如此现象的本质和规律,这就是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为此,作为教师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积极鼓励、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培养创新能力的关键是培养创造性思维,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特别是要培养学生敢于提出问题、阐述自己的观点、不盲从老师、不盲从书本、不迷信权威的思维品质。例如例如,在演示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这一实验时,引导学生展开设想①能否用稀硫酸代替希盐酸?②能否用浓盐酸代替稀盐酸?③能否用碳酸钠代替石灰石,有些学生认为都可以,理由是它们都产生CO2,但从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要求来看,能吗?笔者就支持学生上讲台,按其想法一一大胆实验演示第一个设想实验,同学们观察到,刚开始能反应,一会儿反应就停止,原因是石灰石表面覆盖了一层白色固体,阻止了反应进行。演示第二个设想实验时,将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通往澄清的石灰水,结果未观察到石灰水变浑浊,为什么?原因是用浓盐酸反应制得的二氧化碳气体中含有杂质氯化氢气体的缘故。演示第三个设想实验时,同学们观察到反应很剧烈,一瞬间,反应就完毕,显然来不及收集。通过以上实验,使同学们深感高兴,这是因为其设想通过实验都得到了不能代替的原因。使学生既领会了知识,又发展了创新思维能力。

  二、创设情境,培养创新意识

  作为一名教师要为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创设一个适宜的情境,在班级工作中竭力提倡创新,善于接受学生新的合理化的建议,对班级采取开放式的管理。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和能力,养成创新习惯与胆识。班级任命干部引进竞争机制,竞选担任;让学生写出竞选纲领,提出搞好工作的计划和设想,鼓励有创新意识的计划。进行竞聘演讲,让能者居之。并鼓励和帮助学生将大胆的设想、创新的计划变成现实。让学生品尝成功的喜悦,领略创新的意义。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化学科学有着强烈的探索欲望和对化学知识及规律的拥有欲望以及将所知化学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造福人类的动机,才可能激发创新潜能,才可能产生创新欲望。教师可以集色、态、味、光、声于一体的化学实验给学生强烈的视觉刺激来吸引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镁条燃烧、爆炸实验等。但这种好奇与兴趣是本能的、不稳定的认识倾向,还应激发社会性动机使之成为主导动机,方才起着持久、稳定、强有力的动力和维持、调控作用。如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激思激趣;理论联系实际,讲解化学在尖端科技工农业生产、环境保护、日常生活中的巨大作用;讲述结晶牛胰岛素的合成,侯氏制碱法等化学史激发学生为祖国富强而发奋学习的社会性动机等。另外,化学教师良好的教师形象;生动、准确的讲授;热情真诚的关心鼓励;幽默大方的举止等因素在培养和强化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动机也起着不可忽视的情感作用。

  三、设计、探索实验,培养创新思维

  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特别是在中学教育阶段,化学实验对于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设计性或探索性实验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还要求他们灵活地、创造性地综合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设计性或探索性实验在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培养他们的意识和创新能力等方面所具有的作用是其它常规实验所无法比拟的。在学习《化学与能源》后,布置学生参考演示原电池装置,设计家庭小实验“水果电池”:用锌片和铜片作电极、铜丝、小灯泡等连成电路实验化学能转化为电能。要求学生画出原理图、写好实验报告、并记录实验操作中出现的问题。这种家庭小实验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感到化学就在他身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对优秀设计方案应加以肯定和鼓励,使其体会到创新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四、开展科技活动、展现创新能力

  创新活动的基础是科技活动,科技活动的开展状况深刻地左右着创新活动。为此在工作中必须千方百计、想方设法开展科技活动。没有条件必须创造条件。从课外兴趣小组开始,建立初步的创新活动的基础。通过教师的指导,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利用现有条件,想方设法开展课外科技活动。比如:可以先让学生完成课本上的家庭小实验;再结合课本,适当补充学习一些课外知识,拓宽知识面,进行一些趣味性而有意义的实验;并引导学生撰写科技小论文。充分展示学生的创新才华。

  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活动中,也要注意联系社会实际。可以让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到工厂、农村、商店等地进行参观、访问、调查。写出专题调查报告,并联系社会实际,提出改进意见和措施,条件许可的可以进行研究方案,并帮助实施。

  总之,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要培养创新能力,必须从各方面入手,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利用现有条件,想方设法地去进行各式各样的、丰富多彩的各项活动,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课堂教学过程操作策略全书   程方平主编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2]中国教育文库    赵先贵、陈贤华主编  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3]教育法全书    郭齐家主编  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4]学习的革命    []珍妮特·沃斯    [新西兰]戈登·德莱顿著  上海三联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