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新课标下小学数学创新能力的培养
【作者】 岑 果
【机构】 贵州省安龙县笃山乡云立小学
【摘要】小学数学是基础教育中最基础的一门重要学科,在教学中作为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一种“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的环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并由此使学生萌发求知欲望,开始对新知识的探求。探求的开始也正是创新意识唤起之时,我们教学的初衷也就达到了。【关键词】小学教学;创新能力;教学质量
创新精神是一个民族发展的动力,在实施素质教育的改革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创新能力,谈谈我的几点看法:
一、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
要有创新能力,首先必须有创新意识。学生的创新意识存在于数学的整个教学中,思考问题是创新意识的前提。教师在教学中要设定让学生思考设定的对象,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依据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把握学生思维的尺度,使学生在思考中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我设计了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个体学生的活动中,让学生在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基础上,通过剪拼的方法把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合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从而发现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在操作交流中,激发学生寻求不同的剪拼方法也是非常重要的。如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长方形;再如两个完全一样的等腰直角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正方形等。在整个教学活动中让学生讨论,教师针对性的进行启发,可以引发思维的共鸣,从而确立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让学生大胆质疑,讨论争辩
学习首先是从疑问开始的,疑则诱发探索,从而发现真理。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没有问题就没有紧张的思维活动,更谈不上创造性思维活动。因此,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适时组织学生讨论争辩,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办法,激发学生勇于探索的欲望。
例如学习“长方体的认识”时,有位学生提出了“一张信纸是不是一个长方体?”的疑问,全班同学对这一问题产生了不同的意见。这时教师因势利导,组织学生展开了讨论。有的说“它没有高,不是长方体。”有的说“它有高,只是底比较薄,所以是长方体。”有的说:“只有把纸放平后,它才是一个长方体”。学生畅所欲言,思维互相碰撞,发挥了他们潜在的创造潜能。
三、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主阵地在课堂,但这并不是唯一的途径。新课程要求我们数学的教学也应该树立大数学观,让学生在生活中去学数学,去发现数学问题,让数学教学走出书本走向生活,这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如:我在教学生认识重量单位“克、千克”时,在学生的脑海中没有具体的概念,特别是独生子女,他们与实物接触的少,一个鸡蛋重多少、一桶油重多少,有些学生无法确定这些重量单位。因此我要求学生在逛超市时,去观察物品,让他们去观察哪些物品用克作重量单位,哪些物品用千克作重量单位,并让学生说说你是用什么方法记住、辨别的。学生通过有目的地观察,在课堂上再通过分析比较,学生很好的掌握了这一单元的内容。这样,课堂中难以接受的问题在生活中解决了,而且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积累了好的、适合自己学习方法,创新能力也得到了有效的培养。与此同时,还要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去发现、挖掘数学问题,让数学教学走出学校,走出课堂,走出书本,走向社会,走向生活。
四、精心创设讨论情境,以语言促进学生思维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也是思维的结果,两者密不可分。语言表达越强,思维则越严密;思维活跃缜密,促进语言的表述。因此,教学中要精心设计例题、习题和讨论题等材料,给学生创设讨论的机会,让他们的大脑总是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讨论激烈时,智力达到平时难以再现的超长状态,不时还能闪现出创造的火花。如我在教学“平均数”时,出现187、195、206、213、214,要求学生展开讨论:列式求出五个数的平均数,并说明解题思路,学生积极性很高,汇报出现三种解法:①(187+195+206+213+214)÷5;②(200×5-13-5+6+13+14)÷5;③200+(6+13+14-13-5)÷5。然后,又让学生讨论三种解法的优劣,并用简单的词语或句子评说。学生表述为:第一种解法为一般性习惯性解法;第二种解法比较繁琐;第三种算法简便,最优。这种做法,学生学会多种角度思考,选择最佳解题路径,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思维。
五、加强实践活动,增强创新能力。
动手、动脑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实践活动之一。在教学中,一是组织学生通过实验、制作、动手操作、尝试错误和成功等活动,让学生接触贴近其生活的事例,使学生体会到所学内容与自己身边接触到的问题息息相关。让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在探讨解决问题方法的过程中,掌握观察、操作、猜测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发现意识。如,教师有意识地设置让学生动手的情境,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的实践活动中去探索新知识。二是指导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科学兴超活动,社会考察活动和各种内容的认识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放手让学生自己组织,自己制定方案,自行探索研讨等。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使创新思维的结果物化,体验创新快乐,进一步引起创新冲动。
总之,创新能力是一种智力活动,需要一定的知识,同时它更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创新能力不仅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精神状态,一种综合素质。只要教师能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充分调动学生创新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的创新能力就会不断地得到培养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浙江省基础教育新课程师资通识培训》浙江省教育厅师范教育处2002,12
[2]《教师教学用书》,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5月第3版;
[3]《中国教育学会小学数学教学专业委员会会刊 》小学数学教育 2006 7-8
[4]《苏教版小学数学》教科书第一册至第十二册,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5月第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