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析小学数学如何开展有效教学
【作者】 任小青
【机构】 广西钟山县公安镇中心小学九连教学点
【摘要】优化小学数学教学,需要教师遵照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改善改革教学方法,营造健康良好的学习氛围,这样才能激发出小朋友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主动进行探究、交流讨论,提高数学知识和能力效率。本文就小学数学中如何开展有效教学,结合笔者多年教学经验,浅要谈谈一些想法。【关键词】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果;策略
小学数学是义务教育的基础阶段,对学生的学习素质培养有奠基的作用。在数学教学中,小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学习能力、学习的积极性、行为品质等都是教学效果的体现,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成长。因此,数学教师要主抓教学效果。下面笔者就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若干实践问题,谈谈自己进行有效教学的一些体验,抛砖引玉与同仁共享。
一、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1.游戏活动激趣。数学知识是抽象的,如果教师只是进行理论的讲解,学生很难理解,学起来困难,对学习不感兴趣。教师不妨用游戏活动转变教学方式,来吸引学生。小学生都喜欢游戏,在玩的过程中在无意注意中学到了知识,学起来很轻松。例如,我设计了找朋友的游戏,让其中一个学生用卡片出一道算术题,其他几个学生在各自的卡片上写出答案,进行配对验算,如果答案正确的就是一组朋友了,没有对上的就不能做好朋友。教师还可以让学生玩角色扮演游戏,要求学生模拟生活中的场景,如扮演商场中的顾客和售货员,练习加减运算。
2.表扬鼓励学生。我们总听到有人说有的孩子是“人来疯”,家里人越多,孩子越活泼,尤其是被大家表扬了,更是活泼,这就说明孩子希望被表扬、称赞的心理需求。小学生这种心理就很重,当学生被教师夸了一句后,会在课下引以为荣,会去告诉家长,在学习上更加努力,学习兴趣高涨。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对每个学生都要表扬到,要发现他们身上的优点,哪怕是很小的方面,给予他们正面、积极的心理效益,学生自然会积极地响应,对自己的学习有信心,即便差生也没有自卑感。例如,我对回答问题声音小的同学说:“你说的完全正确,如果下次回答声音再大点就更棒了。”“你说得太好了!”“你们是最听话的学生。”除了口头表扬外,还有其他多种表扬形式。例如,教师在作业批改时,在作业本上写上表扬的话语:“你的作业非常整洁。”“你写的字很工整。”还可以画上表扬的图示,一个小笑脸、用英文写OK等,让学生感到很新奇。同时,教师也不能忽视体态激励的作用,当学生有进步时,教师竖起一个大拇指,朝学生点点头,给学生一个微笑,拍拍学生的肩膀等,让学生感受到被肯定的喜悦。
二、营造轻松环境
营造轻松数学课堂教学情境,密切关注学生发展动态。说到学生的发展动态,是教师在教学中要密切关注的问题。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让学生产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他们才能有强烈的数学学习动机。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营造出有效的数学情境,创造出有生活气息的活泼氛围,才能让学生主动地进入到课堂学习中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进而解决问题。例如在进行乘法运算教学的时候,可以通过下面这样的方式来进行情境教学。在课堂上我是采用游戏+引导提问的方式来进行教学的,通过游戏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进入到所学知识的状态中来。教师:我这有有一个数字:48,你们能通过哪几种方式乘积得出这个数呢?学生:6×8!教师:对,这是一种方式,还有呢?学生:4×12!教师:这也是一种可能。还有吗?学生:3×16。通过类似的游戏,不仅可以让学生加深对乘法的理解,还能在游戏的轻松氛围中体会到思维的方式与乐趣,充分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
三、积极动手实践
带领学生动手实践操作,鼓励学生进行交流式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进行动手实践操作,鼓励小朋友们进行讨论交流。对于数学教学,尤其是小学数学,一定要在经历观察、猜想、实验和推理验证等过程后,才能形成自己对数学模式和逻辑的有效理解和体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需要教师来组织引导,应该有着明确的要求和目的。学生可以在动手实践的基础上,借助教师的引导和启发,来获得新的知识和探究问题的能力。交流式的学习是要把学生整体中的思想进行重组和优化,以群体的力量来提升智慧和解决问题。交流的学习首先要保证每个人的独立思考,给他们足够的思维思考时间和空间,引导他们借助实践的方法来解决逻辑思维的问题。在实践完之后,还要引导孩子们学会去与其他同学交流,培养沟通交流的能力。
四、引导走进生活
让数学进入生活,用生活带给孩子数学体验。数学学习的基础,归根结底还是生活。因为,作为教师,我们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要加强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与生活体验上并驾齐驱,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待生活,在生活实践中运用数学。比如在学习加减法的时候,可以让学生主动去寻找生活中的“加减法”。有学生说买菜时找钱,有学生说坐公车时位置的减少……这时老师可以择机进一步深入,指出:“当上体育课的时候,老师要学生分成男女两组做游戏,总共有27位学生,其中男生13名,女生14名,由于游戏规定男女数量要平等,所以多出女生数是14-13=1(人)……”从学生所熟悉的生活实际出发,逐步运用数学知识,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和解决实际的能力。如果用生活来带动数学学习,用数学知识去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这样的交融才能真正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
五、摆正师生关系
长期以来,师生关系一直是令教师感到头疼的事情,尤其是面对小学生,他们活泼好动,调皮捣蛋。有些教师为了让学生听话,就摆出严厉的教态,用批评、斥责和体罚来加深学生的正确学习意识,认为“不打不骂不成才”。这样做会有一些效果,但是它属于强制性的教育,学生的听话只是因为惧怕教师,为了应付教师,学习上仍然不能真正投入进去。就像有的学生上课是听话了,但是坐在那儿,心思没在课堂上,不愿意用心学习。有的学生说,不喜欢教师,所以不想学习。这就是教育的方式没有被学生认可,自然对学习没有积极性。因此,教师在教育学生的时候,一定要摆正师生关系,不要认为自己是权威,学生就要按照自己的要求去听话,用高高在上的姿态去俯视学生,用严厉的眼神去威慑学生,用冷冰冰的面孔去面对学生,用尖酸刻薄的语言去讽刺学生。这些都让学生对教师敬而远之,也会让学生的身心受到影响,有悖师道。
综上所述,把课堂让给学生,把生活留给学生,把思考还给学生,只有做到这些,我们才能让孩子们不断创新,培养出真正的综合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严士健,《面向21世纪的中国数学教育》,江苏教育出版社,1994年。
[2]傅海伦,《数学教育发展概论》,科学出版社,2001年。
[3]钟启泉、崔允淳、张华主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4]王子兴主编,《数学教育学导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