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初中数学教学的探索
【作者】 达 吉
【机构】 青海省循化县教育局基教科
数学是研究数量、结构、变化以及空间模型等概念的一门学科。透过抽象化和逻辑推理的使用,由计数、计算、量度和对物体形状及运动的观察中产生。然而,许多学生进入初中之后,还应用小学的学习方法,跟随老师惯性运转,没有掌握学习主动权。再加上学习不得法,又不重视基础的归纳,久而久之,数学学习就会出现“卡壳”现象,以致于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不适应数学学习要求。笔者认为,要彻底根除学生“惧怕”数学的病因,教师除了考虑到学生年龄特征因素以外,更重要的是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教学要求去组织教学活动,指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促进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提高其学习能力和适应性。
1.活用教材
首先,对教材的掌握应“熟”。义务教育的初中教材,立志高远,其内容是今后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所必须的。新教材难易程度适中,面向的是全体初中生,精选了一些基本的代数、几何知识,将部分与高中联系紧密的知识点移到高中,删去了一部分作用不大的内容。这样就更加突出了基础知识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当中要进一步了解教材,理解好学习目的,明确书中数学思想的形成,以及概念、公式、法则、性质,定理理论的推理过程。这样教学才会游刃有余。其次,对《数学课程标准》的理解应“透”。《数学课程标准》中指明了初中阶段的培养方向。就《数学课程标准》中对于基础知识、技巧和能力等各方面的要求,要透彻地领会其含义。只有领会了《数学课程标准》的精神才能明确所要实现的教学目的,这样教学才会有“方向感”。再次,对教学内容的讲解应“细”。数学新教材图文并茂、文字简洁、语言流畅,起点低、坡度平缓,注重新与旧的联系,出发点建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并通过复习巩固扫清认知障碍,创设了一定的学习情境,让学生拾级而上。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时,讲究一个“细”字,细到每个知识点在大纲中是如何要求,教学中如何实施,做到心中有数;细到每一课时中的应知应会,学生是否都已掌握,若能做到会事半功倍。
2.故意设错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根于错,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适时合理地设置错误能使学生及时地发现错误,在此纠正错误中,透过表面现象, 抓住问题的本质,全方位、全角度地分析、研究解决问题,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在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的心智状态出发, 抓住学生的原有的认识和新授知识的矛盾及知识能力不足产生的障碍,并以此设错,在学生与问题之间构造桥梁。教育心理研究表明:思维的动力来源于学生认知结构与学习内容之间的不协调,学生思维是否活跃主要取决于他们有没有解决问题的需要,在课堂教学中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探索和求知欲望。在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教学中可这样设计一道数学题:甲乙两人从相距28公里的A地出发,甲以15公里/小时的速度骑自行车先走一小时,乙以30公里/时的速度开汽车追赶甲,试问,甲何时才能被乙追上?解得乙开车1小时才能追上甲。看起来这一答案具有意义,但仔细分析题意这又是不可能的,因为乙开车一小时虽然可行30公里,但AB两地才相距28公里,他实际上只行进了14/15小时,而甲先走1小时他共用了28/15小时,因此在AB两地间,乙不可能追上甲,而只能是甲在B地等候乙,因此本题答案是甲不可能被乙追上。这样设错犹如一石投入学生的脑海,必会激起思维的浪花,激起智慧的涟漪,从而激起学生强烈的探求新知识的愿望和动力。
3.激发兴趣
心理学告诉我们:学习兴趣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活动的心理因素,它是激发学生求知欲、探索欲的必要前提和主动学习的前导动力。大多数学生的数学成绩不好,乃是由于对数学缺乏兴趣所致。教师在教学中可根据教学内容,通过运用一些生动形象、直观有趣的教学手段,为学生创造运用数学的环境;引导学生动手参与,鼓励学生积极探讨。让课堂学习的每一个环节都能感受到学习步步为营的踏实,体会渐入佳境的喜悦,树立学习的信心。备课各环节,如情境创设应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相适应,造成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参与欲望,使学生迅速沉浸于自主探究、欲罢不能的境地;达标检测注重基础练习,让每个学生都能通过训练感受到学习渐入佳境的喜悦,题目设计应注意难度梯度,让每个学生都能通过训练真正领悟到快乐的学习境界,树立起学习的信心。
4.加强训练
探索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过程中最生动、最活跃的思维活动,探索性问题存在于一切科学领域中,在数学中则更为普遍。初中数学中的“探索发现”型题目,是指命题中缺少一定的题设或未给出明确的结论,需经过推断、补充并加以证明的命题。例如纸张的开数问题。⑴给每位同学发一张8开的白纸,然后,叫学生沿纸的长边对折成16开的纸,再将16开的纸折成32开纸,通过测量和计算回答下列问题:①8开的纸和16开的纸的形状相似吗?②16开纸和32开纸的形状相似吗?③猜想:如果将纸的对折操作继续进行下去,那么得到的16开、32开、64开、……、2k开(k为自然数)纸都相似吗?⑵要使一个矩形纸沿长边对折后仍同原来纸的形状相似,那么该纸的长和宽之比为多少?⑶翻开你手中教材的第一页或最后一页,找出纸张的开数,如“开本787×1092 1/16”或“开本850×1168 1/32”,计算纸的长和宽之比。试问:①纸的长和宽之比是否同1.414很接近?并解释误差的原因。②试讨论,如此设计纸张大小的好处是什么?进而,造纸厂生产纸时,如何设计的大小为最优?上例教学中观察学生利用操作(折纸)来发现关系(相似),猜想结论,作出验证。教师只用数值成绩是很难描述学生怎样获得不同数学概念之间的关系,要了解学生怎样解决一个问题及其遇到的困难,应拓宽数学评估观点。在教学实践中应鼓励学生利用题设大胆猜想、分析、比较、归纳、推理。
总之, 作为一线教师的课改实践者,如何从传统课堂的“框架”中走出来,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更多的机会表现自己所学到的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等,是当前教学过程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当然,这样的课堂,教师最需要做的事情不是讲解与提问,而是“创设让每一个学生都有一种心理期待,心理安全,心理自由和心理满足的学习条件和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