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从文言阅读中寻找设题契机

【作者】 廖雁隆

【机构】 江西省龙南中学


【正文】

      在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中,文言文的世界是那样的博大精深,异彩纷呈令人叹为观止。然而谈到文言文学习,不少学生颇有微词:交际对话不用,为何要学?文字晦涩难懂,怎么去学?学了单纯为应付考试,有何意义?显然,这是学生认识上的一种误区。关于高中文言文的学习要求,《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高中学生应该能“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

  文言文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主要语言载体,是传承我国古代文明的重要媒介。培养学生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不仅是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也是文言文教学的基本任务。然而,随着社会文化的革新,以及时间的推移,文言文中相应的文化背景、历史条件、社会形态等等都与学生生存的环境存在着巨大的时空距离,文言文语言表达形式、表现方式、词法语法等方面与学生现实语言交际之间也都存在隔膜。加之隐藏在古代诗文中的微言大义,又增加了学生认知理解的难度,学生因而对学习文言文产生了一定的排斥、疏离、拒绝的心理。而课堂上,文言文的教学往往是枯燥乏味的,即使为了应付考试,硬着头皮学了,大多数学生也感到学习起来十分僵硬,因而兴趣不大,障碍很大。久而久之,文言文也就成为学生学习中一头庞然的“拦路虎”,在心中留下了恐惧的阴影。

  那么,如何开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潜能,消除学生的恐惧心理,充分调动其积极性,树立学好文言的信心,从而扭转当前文言学习中的被动局面?我想,关键要突破旧的观念束缚,提高认识,在阅读中寻找设题契机,对此,我想从以下三方面谈谈我的认识——

  一、培养问题意识

  现代思维科学认为,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意识是行动的先导。强烈的问题意识可以促使人们不断地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直至进行创新思维、创造发明。大家都知道蒸汽机的发明,其实每天都有无数的人在烧开水时见到水开时壶盖会跳,但没有人能像瓦特那样提问:壶盖为什么会跳?爱因斯坦也是在发现了经典物理学的基础——牛顿定律存在问题后创立狭义相对论的。可见,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也是创新的起点和开端。正因为如此,心理学理论中一个极其重要的观点是:科学上很多重大发明与创新,与其说是问题的解决者促成的,不如说是问题的寻求者促成的。中学生的好奇性强,求知欲旺,思维活跃,这是问题意识的表现。学生具有的这种潜在的问题意识能否得以表露和发展,取决于是否有一个民主的环境和氛围。学习文言文,在阅读中培养问题意识,就是要打破思想的枷锁,挣脱成见的束缚,放飞自由的灵魂,是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求,从而增强对事物的判断力和理解力,提高认识的深度和广度。

  要培养和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要充分爱护和尊重学生的问题意识,师生之间要保持民主、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消除学生在学习中、课堂上的紧张感、压抑感和焦虑感,从而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展现个性。有了这样的适宜环境,学生的问题意识就可以获得充分发挥和显示,学生就会从“怕问”到“敢问”向“乐问”“善问”发展,各种奇思异想、独立见解就会层出不穷。

  二、选择设题角度

  文言文阅读当从什么角度设题?看看历届高考题及各种模拟检测可知,文言文的命题基本上都有一个共同点:“离本不离纲。”也就是说,考题从课外选材,但紧扣大纲要求。《大纲》要求,高中学生要“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因此,无论课堂教学还是课外阅读,教师都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文言词句、文化常识、断句翻译、理解鉴赏等方面去学习设题,强化训练,从而达到提高文言阅读哪里的目的。

  1、从文言词句入手。这是疏通文意,进行阅读活动的必备工作,是阅读理解的基础。

  新《大纲》要求重点掌握120个文言实词和18个文言虚词,教师可以对其进行集中整理,打成资料印发给学生。对于古今词义差别较大的词和文言文中的通假字、词类活用现象,要指导学生专门归类掌握,切不可马虎懈怠。句式也是文言文语法教学的一个难点,但教师的任务是让学生逐步认识,掌握诸如”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固定句式“等常见文言句式,了解他们的一般构成、识别和使用方法。

  2、从传统文化方面设题

  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除了讲解字、词、句的含义,指导学生理解文章思想内容外,还要注意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学生在中国传统文化气息与氛围中学习,才能深刻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吸取养分,达到古为今用的目的。

  从文学艺术上,弘扬中国传统优秀文学艺术。优秀文言文语言优美,辞藻华丽,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讲解它的艺术特点,鼓励学生从文章结构、语言修辞、风格等方面学习古人,运用到写作实践中,提高写作水平。在思想文化方面,教育学生学习古人的优秀品质和高尚人格,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读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从“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中感受他不贪富贵,崇尚自然,安贫乐道的崇高品质。品《赤壁赋》,感悟苏轼“自其不变者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的乐观旷达。

  ?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还要讲解中国传统文化知识,比如古代政治制度、古代礼仪、地理环境、风俗习惯、饮食服饰等等,让学生更多地了解古代社会。

  3、从标点翻译方面设题

  老师先教给学生文言文翻译的方法,文言文翻译要做到五个字“留、删、调、补、换”,留:年号、地名、职称、器具等,可照录不翻译;替:用现代汉语词语替换古义词;调:调整倒装句的语序,如宾语前置、介宾短语后置、定语后置等;补:省略句中省略的主语或谓语;?删:删去不译的词,如发语词等。然后要求学生借助课下注释,小组学习翻译,教师巡回指导,答疑解惑。?学生朗读时觉得明白了课文的意思,在用笔翻译时,才感到有许多地方很不顺手,一些难词,难句的障碍横亘在面前。他们被逼迫着看注释、查资料、动脑筋、小组讨论,问老师。解决问题的自觉性、主动性增强了,咀嚼知识、消化吸收的能力提高了。诸如文言文的词法、句法老师这时不必肢解,不必讲授了。?这样做的好处是,提高学生整体感知文言文的能力,养成利用注释,翻查资料,质疑请教的学习习惯。?笔译之后,让学生分段分层说说翻译的内容,再让别的学生评价、校正,最后教师给予点拨。

  三、掌握设题方法

  培养了设题意识,也知道从何角度设题,但局限于此还远不够,关键还要掌握设题方法。一般来说,设题时可以从未知到已知,从课堂到课外,从一点到其余,进行联想思维、发散思维、创新思维,下面就我在文言教学中总结的几种设题方法略作陈述。

  A、 联想式

  即立足于阅读材料,联系社会生活,联系自身实际,设定情境,设身处地,引发联想,进行拓展训练。如教学《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可以这样提问:文中几个学生谈了各自的理想,孔子为什么只赞成曾皙的看法?如果你也在场,你会怎么说?请以《我的理想国》、《假如我是……》为题,表现你的设想和主张。又如,针对《触龙说赵太后》一文提出的“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一句话这样设题:从现实生活中选取事例说明“爱子”和“溺子”的表现。题目一出,学生很快便联想到父母对自己的态度和做法,有的还把邻居或亲戚对待孩子的做法摆出来评说、议论,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B、对比式

  文言文中,词句用法灵活,有些词句往往会在同一篇文章中反复出现,而词的意义和用法在所处的语境中或相同或不相同,句子的形式也可能会出现某种不同,如一般语序和特殊语序的不同、省略句和完全句的不同,教师若在施教中注意到这一点,用对比的手段来解决问题,则可使学生轻松地掌握有关知识点,收到化难为易、举一反三的教学效果。《邹忌讽齐王纳谏》中,“吾孰与徐公美”与“吾与徐公孰美”表意完全相同,只不过前者是合式结构,而后者是分式结构,二者只是形式上的不同。教师讲解时略一对比,学生便可掌握用法。

   《新五代史·仱官传序》一文中:“庄宗受而藏之于庙,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此句便可利用对比,由“庄宗受而藏之于庙”而补足“及凯旋而纳之”的省略成分,这样“及凯旋而纳之”的完全形式应为“及凯旋而纳之(于庙)”,“盛以锦囊,负而前驱”的完全形式应为“盛之以锦囊,负之而前驱”,便很容易找出“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及“凯旋而纳之”两者均为介宾短语后置的相同关系,“及凯旋而纳之”同 “盛以锦囊”和“负而前驱”均为省略句的相同之处。

  C、归纳式

  这种方式适合于文言词句的学习,例如,对于文言中掌握词类的活用现象,可以归类如下: 1, 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 动词、形容词、名词用作有“使”、“令”意义的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这就是使动用法。 在古代汉语中,动词的使动用法一般只限于不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用于使动时,后面就带宾语,但这种情况较少。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在中古以后就改变了读音,例如:“晋侯饮(yìn)赵盾酒”,这就与及物动词的其他用法区别开来了,但并不能一概而论。 2, 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 这是指形容词、名词用作有“认为”、“以为”意义的动词,表示主语认为宾语怎么样或者主语把宾语当作什么。 3, 名词用作动词。 名词活用作动词后,就具有动词的语法特点,不再表示人或物,而是表示与这个名词有关的动作、行为。例如:“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籍:登记。《鸿门宴》)。名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都属于名词用如动词,在古代汉语中,名词作使动、意动的较少,但用着一般动词的则相当普遍。在古代汉语中,方位名词也常作动词。 4, 名词作状语。 在古代汉语中,名词常用作状语,直接修饰、限制动词谓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方式、处所、凭借的工具等。

  D、仿拟式

  即仿照材料中的某种形式再创新的句子,如《齐桓晋文之事》中一段对话:“曰:“否,吾不为是也。”

  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仿照这种句式,设想一下,用“南辕北辙”、“守株待兔”、“掩耳盗铃”等情形,合理构思,用现代文表述出来。

  (仿句):                                    ,这不是“南辕北辙”(“守株待兔”、“掩耳盗铃”)吗?

  此外,还有几种实用方法,如拓展式、牵引式、延伸举例式等等,这里就不一样赘述了。

  总之,文言阅读中掌握一定的设题方法,对文言学习兴趣的培养,对文言阅读训练的提高,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二对扭转学习中被动挨打的局面更有帮助。其实,文言文教学的策略还有很多,不管哪种策略,都应着眼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文言文教学效果,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只要我们能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为目的,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对文言文的教学进行科学的、人文的、有效的教学设计,就一定能能让文言文教学成为语文教学的一道亮丽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