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架起沟通的桥梁 让孩子健康成长

【作者】 冒银娟

【机构】

【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一大批未成年的孩子被留在家里,形成了所谓的“留守儿童”。农村“留守儿童”因为长期不能和自己的父母住在一起,造成亲情缺失。农村“留守儿童”在学习、行为和个性方面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尤其在和别人交流问题上,很多“留守儿童”都不能积极主动地和别人交流,本文通过对一位农村“留守儿童”的个案研究,旨在解决“留守儿童”不善交流的问题。
【关键词】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不善交流
【正文】 

 一、学生基本情况

  许某某,男,13岁,性格内向、腼腆,沉默寡言,课堂上从不主动回答问题,很少参与小组讨论,即使是很简单的问题,他也不敢发表自己的见解,自卑心理严重。课堂上经常表现出目光呆滞、走神、注意力不集中。每次上课只要一接触到老师的目光,他就会躲避,好半天才敢抬起头偷偷的望老师一下。课间,他总是一个人默默的坐在座位上,不爱讲话,很少与同学玩耍,偶尔也流露出想和同学们交往的思想,但总是显得不知所措,跟同学相处十分困难,所以无论是上学还是放学,还是在其他地方,他始终都是自己一个人,身边没有一个朋友。也从不主动和老师打招呼,老师问他话,他总是闭嘴不答。在校园里遇到老师时,他总是绕道而行……

  二、家庭情况

  通过了解,我知道他是一名留守儿童,家境贫困,父母长期在外打工,平时较少与孩子沟通,遇到心理问题得不到正常疏导,学校召开家长会,他的家长没有参加过一次。爷爷奶奶已经年迈,只能勉强照顾他的温饱……

  三、个案分析

  造成孩子不善交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我觉得家庭教育的缺失是导致孩子交流障碍的主要原因。

  首先表现为家庭生活环境的缺失。

  孩子的个性与和他一起相处的家长是有决定性的关系。许某某的爸爸妈妈长期在外,很少回家,他平时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而许某某的爷爷天生木讷,不善言辞,在家很少说话,整天板着面孔,让孩子不敢亲近他。而且许某某的爷爷不让他和同学一起玩耍,认为那是在浪费时间。所以,当许某某想要出去找同学玩时,他总会找出一些理由阻拦,有意无意地限制和减少其与同伴的交往。有时候,他还会觉得让孩子出去玩会闹矛盾、受委屈,还不如让孩子在家学习。这样导致了孩子喜欢独处,变得不合群。长期下去,孩子也不善和别人交流了。

  其次表现为家庭教育环境的缺失。

  许某某的父母都是初中毕业,有一定的文化知识,但由于他们长期在外打工,不能给孩子进行及时的教育;爷爷奶奶年龄偏大,身体不好,又没上过什么学,在学习上不能给孩子辅导,而且由于年龄相差就多,和孩子之间代沟严重,经常为了一件小小的事情而争执不下。再说他们白天还要干农活,晚上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孩子的学习,更别说和孩子主动交流交流了。许某某回到家,经常一个人关在自己的房间里,除了吃饭,很少出来走动,也很少和爷爷奶奶说话。记得有一次,我布置一项作业,让学生回去将新学到的课文《皇帝的新装》讲给家长听,第二天让学生将讲故事的经过写成作文,许某某是这样写的:放学了,我把其他的作业做完了,我想把故事讲给爷爷奶奶听,可爷爷奶奶说田里的稻子还没运上来,没有闲时间听我讲故事。我打电话给妈妈,妈妈告诉我她在加班,没空听我讲故事,我打电话给爸爸,电话那头没人接听。所以我没能讲成故事。就这样,孩子由于得不到家长的关爱,渐渐的孩子就不愿意和家长、老师同学交流了,这些都或多或少地影响着孩子个性的形成。

  最后表现为家庭心理环境的缺失。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重要阵地,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良好的家庭环境和家庭文化将对少年儿童的身心健康成长产生终身的影响。父母的呵护和关爱,是儿童最为安全、温馨的环境,在爱的环境中成长是孩子的基本需要。正处于青春期的许某某,由于身体迅速发展,生活中常常会遇到许多问题,可由于父母双方外出,他不能像其他孩子一样,与父母进行正常的感情交流,更没有机会向父母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碰到不顺心的事只能闷在心里,得不到解决。渐渐地,性格发生了变化,变得孤僻、脆弱,整日沉默寡言,不愿与人交流,把自己隔绝在同学之外。同时父母也没有机会传达自己对他的爱,父母一年到头忙于打工,对孩子内心的困惑、需求、兴趣无法关注。偶尔打打电话,也只是关心能不能吃饱、穿暖之类的,没有时间与精力过问孩子,这样,无形中使父母与孩子之间产生心理上的隔阂,使许某某丧失基本的心理归属和心理依恋。

  四、具体实施过程

  1、引导家长参与孩子交往能力的培养

  我通过家长开放日、家长会、家校通等形式,向许某某的家长宣传培养孩子交际能力的重要性,还通过家访、电话等其他形式,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其家长介绍有关培养孩子交际能力的方法和信息,引导家长参与孩子交往能力的培养,提高家长的教育能力与培养技巧。

  2、引导家长帮助孩子树立交往的自信

  自信心的培养对于不善言辞的孩子来说是极为必要的,爱迪生曾说: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有了自信心,一切困难都能迎人而解。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对于那些性格内向、不善与人沟通的孩子来说我们的家长一定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孩子在交往中只要取得一点进步,家长就要及时进行表扬。对许某某来说,只要上课能主动回答问题,我除了上课及时表扬外,还通过家校通的形式,告知其家长,让他家长也及时表扬孩子,增强孩子的自信心。

  3、指导家长创设良好的交往环境

  为孩子提供良好的交往环境,绝不能限制孩子外出活动的自由,更不能索性把孩子留在家里,仅仅让他在一个狭小的圈子里生活。孩子只有在与同伴的交往过程中,才能学会在平等的基础上协调各种关系,才能学会用适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愿望,学会领导别人和被人领导,学会与同伴友好相处、互相合作。通过沟通,许某某的家长答应,以后工作再忙,至少半个月回家一次,创造和孩子相处的环境,同时答应利用节假日尽可能的带孩子走出去,看看外面精彩的世界。另外说服许某某的爷爷允许孩子在双休日到同学家串门,也允许同学到自己家来做客,多给孩子创造和同学交流的机会。爷爷奶奶对来家里做客的孩子要热情、温和,尽量为他们营造一个轻松和谐、自由自主的交往环境。

  4、鼓励父母积极主动与孩子沟通

  “留守儿童”比平常人缺少最多的就是父母的关爱和呵护,由于父母长期在外工作,很少有时间可以抽空与子女谈心,孩子的忧愁和快乐都只能埋在自己心底。“留守儿童”大多是未满14岁的少年儿童。这个阶段,正是儿童成长过程中第二关键期,亲子关系的正常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为了“留守儿童”能够像其他儿童一样健康快乐的成长,为人父母一定要多与孩子进行沟通,让孩子感受到父母那份贴心的关怀,与父母分享心底的苦与乐,从而学会表达自己的感受,让父母和孩子之间能彼此信任。以前,许某某的父母长期在外,除了10天左右一次的电话,他父母几乎没有其他与孩子交流的方式。每次通话时,他们也主要督促孩子好好学习。他们期待孩子能理解自己的辛苦,在家好好学习,听话,懂事。然而他们并不了解许汉文的内心,孩子正处在青春期,有好多话只能和自己的爸妈说。通过家访,许某某的家长答应今年妈妈就在家附近的工厂上班,早出晚归。爸爸也尽可能多回家,争取和孩子更多相处的时间,即使没时间回家,也经常打电话或QQ聊天,除了关心他的学生,更多地关心孩子心理、身体等方面的综合情况,让孩子感受到父亲的关爱。潜移默化中提高孩子的语言交际能力

  五、指导成果

  通过一段时间的跟踪调查,我发现许某某变得比以前爱说话了。在课堂上再也不逃避老师的目光了,有时还能积极主动的举手发言。课后和同学的交流也多了,有好几次我都看见他一下课就主动和同学答话,再也不像以前那样一个人默默地坐在座位上发呆了。遇到老师也能主动打招呼了,以前绕道而行的现象不见了。看着孩子的变化,我也欣慰的笑了。

  六、总结

  美国学者卡耐基曾说过:“一个人的成功百分之八十都是靠人际交往,百分之十五靠的是自身的努力。”青春期是人的身心发展和人格塑造最重要的时期,通过对这一个案的教育分析,我深刻地认识到鼓励和帮助孩子学会交流是十分重要的。在这个案中,造成许某某性格孤僻、缺乏自信和不善言辞的主要根源是家庭,因此,首先应耐心做好家长的工作,加强父母与留守学生之间的亲情联系全方位关心青少年健康成长。促使其转变教育观念和方式。

  参考文献:

  [1]778论文在线www.qiqi8.cn [1]刘祖云.社会转型与社会流动:从理论到现实的探讨.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8(5):1-7.

  [2]郭三玲.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成因及对策分 .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5,22,(6):86-88.

  [3]刘允明.关爱农村“留守儿童”.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5,(3):29-33.

  [4]李金涛.农村“留守孩现象”亟待关注.中国改革( 村版),2003,(6):49-50.

  [5]蔡澄,邰启扬,吴承红.农村“留守初中生”学业不良原 因分析及教育对策.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5,11(5):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