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培养学生的兴趣是学好语文的关键
【作者】 朱雪武
【机构】 江苏省靖江市城南新区中学
【摘要】本文试从沟通师生感情、营造融洽的氛围,把握教学尺度、使之有一个明确、可及的目标,注意提炼课堂语言,努力使之准确、通俗、机智、幽默,恰当使用教学“添加剂”,寓语文教学于课外活动之中等几方面进行论述,从而激发并保持学生语文的学习兴趣。【关键词】培养;兴趣;语文教学
兴趣是我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是人们的一种行为动机。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孔子看来,学习的最高境界是乐。瑞士的心理学家皮亚杰也指出:“一切有成效的活动须以某种兴趣作为先决条件。”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把语文课堂由单纯的传授知识转变为学生满足求知渴望、培养能力、陶冶性情、净化思想的乐园,是语文教学所要追求的目标,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
在语文教学中要想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质量,首要的问题就是培养他们语文学习的兴趣。那么怎样才能激发并保持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呢?本人以为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沟通师生感情,营造融洽的氛围
教学活动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发展智力的活动,而且也是师生情感交流的纽带。有效的教学活动,必须重视“爱”在其中的桥梁作用。师爱生,生爱师,“爱屋及乌”,学生往往因喜爱某个老师而喜爱这位老师所教的学科,从而对这门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在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师生之间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同时也伴随着心灵的接触,情感的交流。良好的师生关系能使学生积极配合你的教学,在良好的教学气氛中完成教学任务,达到预定的目的。反之,如果师生关系紧张,甚至对立的情况下要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几乎是不可想象的。学生一旦对教师失去感情,那再高明的教法都将无济于事。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对本门学科的思维、理解、记忆、想象等一切认知机能均受到抑制。
二、把握教学尺度,使之有一个明确、可及的目标
心理学告诉我们,青少年往往对自己力所能及,又要开动脑筋、克服困难的问题愿意去想,去做,一旦做对,就会体验到一种十分愉快的情感,这种情感反过来又会激发他们的兴趣,二者循环往复,对教学工作大有裨益。因此,语文教学的每个单元或每个课时都应有明确、具体的学习内容、训练方式、达成目标,学生可依此自我检测,及时发现自己学习中的成功和失败,从而激起学习兴趣。实践证明,学生学习时目标意识越强,兴趣就浓厚,学习效果就越好;相反目标模糊或不当,学生就会因此失去获得成功的快感,更谈不上有何兴趣,甚至产生厌学情绪。
三、注意提炼课堂语言,努力使之准确、通俗、机智、幽默
“准确、通俗”是对教师课堂语言的起码要求,而“机智、幽默”非有一番刻苦研究是难以具备的。所谓“机智”是指课堂语言具有较大的灵活性,随机应变不呆板。教师面对的是有思维能力的人,而且是一群活泼喜动的青少年,因此课堂上往往出现一些出人意料的问题,如学生提出一些令教师想象不到的问题,对此教师如能灵活处之,势必能保持学生的亢奋情绪,反之,学生兴味索然,对上课顿时失去兴趣。所谓“幽默”是指语言有趣可笑,而且富有意味。近日看到这样一则故事:编辑赵景深向作家老舍催稿,在信纸上写个大“赵”字,用红笔圈起来,并附上一行小字:“老赵被围,速发救兵!”老舍接信,在原纸上画了一杆直刺红圈的枪,也在旁边写一行字:“元帅休慌,末将来也。”这个故事中二人的书信用语可谓绝了,在令人捧腹之余,恰到好处地表达了所要表述的内容,我想如果我们每个语文教师都能使我们的课堂语言达到这样的境界,何愁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提不上来,何愁教学效果不佳!
四、恰当使用教学“添加剂”
所谓教学“添加剂”是指同教学内容关系不十分密切但却能起到活跃课堂气氛、从不同角度补充教学内容的知识、趣事。比如在介绍鲁迅时讲述这样一个故事:郭沫若和茅盾在一起谈论鲁迅的业绩,郭沫若说:“鲁迅先生将自己比作孺子牛,比起鲁迅先生来,我只能是一条牛尾巴。”茅盾笑笑说:“比起你们两位,我只是牛尾巴上的毛,为你们赶走苍蝇。”这段风趣的对话,既肯定了鲁迅先生在我国文学史的卓越地位和甘做人民公仆的精神,也表现了郭沫若、茅盾的博大胸怀、谦逊的品质和对鲁迅的敬佩之情,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五、寓语文教学于课外活动之中
课外活动通常是开展教育的重要场所,其优点是可以将课堂上学到的东西运用于实际,可以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可以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动手能力。学生对某项活动产生了兴趣之后,就会有一股动力驱使他努力去参与,直至自己得到满足为止。语文学科具有明显的综合性、实践性特点。所谓综合性主要是指它与其他学科、与整个社会生活紧密联系,互相渗透。所谓实践性,是指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离不开它,只有在不断地实践、应用中,才能熟能生巧地掌握它,使之成为得心应手的工具。语文课外活动正是建立在这两个特点基础上的一种重要教学形式。开展语文课外活动应把握四个原则:一是新异性,即要求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力避单一呆板,落入窼臼。二是知识性,指要通过某种形式的活动,获取一定的科学知识,不能为活动而活动。三是可行性,就是说要把握尺度,无论是形式,还是要求学生获得的知识均须同学生的感性经验、心理水平、知识基础、技术能力等相适应,达到“跳一跳能摘下果子”的难度。四是主动性,就是要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这并不是不要教师指导,而是要教师更好地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发挥出更大的主动性、积极性。
总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提高语文教学效果的关键是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我相信,作为老师只要在课内课外,在教学的各个环节,有计划、有目的的对学生实施兴趣的培养和激发,我们不仅能营造一个好的课堂气氛,重要的是还会使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欣赏与创造美的能力得到培养,成为知识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