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作者】 黄承健

【机构】 贵州省湄潭县永兴镇流河渡中学

【摘要】数学教材及相关材料的阅读是数学学习的基础环节之一,但它却常常被教师和学生忽视。人们习惯地认为,阅读是语文、英语等学科教学的需要,数学教学是不需要阅读的。数学学习只要记住公式、法则就行。其实这种看法是十分片面的,不正确的。从多年教学实践及调查分析发现,学生在数学学习上感到困难的原因,主要表现在对题意理解不当、语言表述紊乱及语言间的转换困难上——即数学阅读能力较差。
【关键词】数学;阅读能力;培养;建议
【正文】

      随着现代科技日益渗透到人们的生活,社会越来越数学化,仅具备语文阅读能力是不够的。近年来,阅读理解题成了数学考试中的新题型,具有很强的选拔功能。很多学生解题能力不强,学习过分依赖于老师,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阅读能力差导致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数学更是是一种语言。因此在我们的数学教学中,应该重视数学阅读的教学,充分利用阅读的形式,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数学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原则

  1、数学阅读能力培养与数学教学相协调原则

  任何学习能力的培养都必须结合具体的教学活动来进行。同样,数学学习过程中阅读能力的培养也应该寓于数学教学之中,以数学知识为载体展开。另一方面,不同学科有着不同的基本结构和知识体系。数学学科的知识结构和知识体系与其他学科的相异性决定了数学学习的特殊性,也决定了数学教学的方法、方式的特殊性。数学阅读能力培养必须与数学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才能符合数学教育发展的规律,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2、指导和实践相结合原则

  阅读能力的培养实质是阅读策略的指导及训练。旨在让学生熟练掌握不同内容、不同类别的阅读策略,以达到优化阅读过程,提高阅读能力的目的。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和提高离不开教师正确、恰当的指导与引导;另一方面,学生必须在教师的启发、指导和点拨下,将教师的“指导”内化为各人的知识能力,并在学习实践中发挥出来。离开了长期的、广泛的、认真的实践,要切实提高数学阅读能力是不可能的。

  3、集体指导与个别指导相结合原则

  中学的主要教学形式是班级授课的形式,教学的对象是全班所有学生,这决定了阅读能力的培养应以集体指导为主,但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往往不尽相同,阅读能力的起始水平也有所差异。对于个别阅读能力较差,在阅读过程中困难较大的学生应予以个别指导。只有集体指导和个别指导有机结合,才能使全体学生的阅读能力整体水平提高,同时每位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

  4、以主动式阅读为基本阅读方式,让学生自我建构最优化阅读策略

  数学阅读按阅读心理机制可分为:主动式阅读和被动式阅读。所谓被动式阅读就是先通过看书,先获得书本结论信息,然后通过思考理解该结论,进而掌握该结论的阅读,也称语文式阅读。而所谓主动式阅读,就是在阅读过程中,充分利用数学知识特有的逻辑性和数学内容的结构特点,运用由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推理方法,由具体到抽象,由个别到普遍,不断在课文的适当地方由课文的上文作出预测、猜想、估计,得出与下文将要给出的结论相符的结论。再通过与课文中给出的结论相对照,加以修正,从而获得知识的阅读。

  二、怎样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理解能力

  1、创设有效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心理学认为,兴趣是心理活动的倾向,是学习的内在动力,是开发智力的钥匙。有了兴趣,学生就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进行学习。是否有兴趣,阅读的效果很不一样。为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根据教材特点、学生年龄特征和个性特点,以教材为载体,以语言训练为主要内容,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学生阅读之前,教师适当地创设一些适宜的问题情境,可以诱发和保持学生的阅读兴趣。

  2、加强指导,掌握阅读方法

  (1)、“扶读”阶段,提纲挈领

  对于一些难度不大,适宜学生阅读的内容,教师都要给予学生足够的机会让他们阅读。进行时,可选择其中的一段或一节内容,照顾到各教学环节对时间的要求,合理安排出学生阅读的时间。对于学生的阅读,教师可针对教学的重点、难点、关键内容编拟出阅读思考题与提纲,让学生在提纲的指导下带着问题去阅读教材,明白教材中的主要内容和识点,通过阅读达到初步认识概念、定理、公式、法则等目的。  

  (2)、“解读”阶段,咬文嚼字

  数学教材中概念、性质、法则、公式以及解题方法、操作步骤的表述,往往具有更高的严密性和逻辑性。老师要恰当地分析教材,恰到好处地在重、难点及思想方法上巧妙点拨,使学生真正地吃透教材,对教材中的知识点的来龙去脉有更准确的理解掌握,明确本质、理清逻辑关系。  

  3、及时反馈,促进交流

  教师要善于把握契机,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让学生在交流中真正实现思维的撞击和智慧的交锋.在教学中,要注意给学生提供多向交流的机会,让和谐的氛围、成功的体验、竞争的机制激励学生主动求知、主动发展,使其主动将数学作为信息交流的工具,并及时反馈阅读信息,加强信息交流,检查阅读效果,随时发现问题,使指导更具针对性.

  4、拓展内容,培养习惯

  教材是数学基础知识的载体,是数学阅读的主要内容。通过阅读教材,不仅可以学习知识、探索规律、锻炼思维,还可以通过数学图形和数学规律感知无穷的数学美。拓展阅读内容,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可以使学生较快地提高数学阅读能力。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实践和训练来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从而节省学习时间,提高学习效率。

  总之,数学是初中课程中一门重要的课程,必须在教学中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改善课堂教学结构与课堂效益,有效激发和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全面提高学生的阅读分析理解能力。

  参考文献:

  [1]吴秀云,把握初中数学教学的三个环节[J],数学大世界:教师适用,2012(5)624-625

  [2]王梧枝,如何构建初中数学高效课堂[J],学周刊B版,2013(2)284-285

  [3]史志亚,关于初中数学高效课堂建立的研究[J],数理化学习,2012(11)218-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