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初中数学情境教学法之我见
【作者】 胡正荣
【机构】 贵州省瓮安笫三中学
【摘要】新课程改革以来,由于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一部分数学教师的教学理念未能与时俱进,课堂教学中仍然以训练解题为课堂教学主线,忽视了学生数学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逐渐消失,出现了厌学数学的现象,导致了数学学困生群体的扩大。为此,如何创设科学、有效的数学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是我们每一位数学人时刻关注和研究的课题。现结合平时教学实践谈一谈个人浅见。【关键词】情境;兴趣;思维;有效性
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成果显示,学习效果取决于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实践,既动手又动脑,创设能使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情境,激发他们学习科学的积极性。《科学课程标准》所确定的教学内容十分丰富,既有基础性经典内容,又有大量的新知识和拓展性内容。教学组织形式中有小组协同和小组讨论、班级交流、作业展示等形式。怎样组织好这些活动,培养学生相互协作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各项活动和探究,不使活动和探究只流于表面形式,真正提高新课程下的课堂效率,这需要任课教师巧设课堂情境,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才能获得较好的效果。其主要功能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巧设引入情境,诱引学生学习兴趣
要把一节课上好跟很多因素有关,其中运用恰当的导入是至关重要的。成功的导入,能够使学生尽快进入愉悦的情绪状态,如果教师能巧设引人入胜的情境把学生带入思维和兴奋中,为教学创造最佳的时机。我们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需要创设最佳的引入情境,力求尽快把学生诱入到教学中来,学生就可以轻松愉快地到达彼岸。
二、巧设探究情境,培养学生创造思维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中学生精神世界中尤为重要。”在实施中学数学新课标的过程中,探究意识的养成有赖于学生主体意识的生成,所以教师要抓住中学生喜欢刨根问底的特点,创设学生乐于探究的教学情景。
例如:在教学圆面积公式的推导时,教师设疑:1、用圆规画圆时,圆面积的大小是由什么决定的?已知半径,怎样算出圆的面积?2、想一想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你能否利用剪拼法去发现圆面积的计算方法?学生自由剪拼,思维异常活跃,除了书本上的推导方法外,还想出了以下三种拼法:把圆若干等分拼成近似平行四边形、近似三角形、近似梯形,从而推导出圆面积计算公式。为进一步训练学生的思维,接着教师再次设疑:如果不拼,有没有办法推导出圆面积公式?学生思考后,教师拿出一个圆,若16等分后的一份,问:这个近似三角形的底是多少?高是多少?能不能用三角形面积公式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经过教师启发,学生思维迸发出火花,三角形的底是πr/8,高是r,一个圆有16个这样的三角形,所以,S=πr2。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为他们提供思维摩擦与碰撞的探究环境情境,让学生的探究活动多些生气,多些欢乐,促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获得探究的乐趣进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
三、巧设活动情境,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皮亚杰说过:“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学生自身积极的活动,让学生探究、发现知识。”因此,数学教学如果只是靠刻板的“讲数学”“练数学”的教学方式传授知识的话,学生对抽象的数学知识往往不甚理解。所以,教师应该通过多彩的数学活动让学生在仿真的数学活动中,加强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例如,如:在学习三角形三边的关系(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或者是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时,我让学生课下准备了几根木棒,五根木棒,让学生任意拿出三根(不能再换)组成三角形,最后有的学生摆出来了,而有的学生没有摆出来,这时积极引导学生,给学生充分思考的空间和宽松的学习氛围,因为是任意三根木棒,摆出来的和没有摆出来的都要进行思考,为什么我的没有摆出来(或为什么我的摆出来了),这时,学生们就想到了三根木棒的长度,进而经过同学们的问题的提出、思考讨论,最后得出结论。
教学实践证明,多设置一些跟知识点有关的活动情境,比看教师拼、摆,听教师讲解获得的知识牢固得多,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发展学生的数学潜能。
四、巧设生活情境,促使学生学以致用
“人人学有用的数学,有用的数学应当为人人所学”成了数学教学改革实验的口号。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设计数学活动,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做到学以致用。
例如,学概率的时候,创设这样的情景:街头巷尾常看到一种摸球中奖的游戏:他们手中拿着一个袋,内装红、黄、白三种不同颜色的乒乓球各5个。他们说起来很轻松,只要付5角钱,就可以从袋里摸出5个球,如果摸出的5个球全是红色的,奖5元;5个球全是黄色的,奖4元……这种游戏花钱不多,诱惑力大,吸引了不少人,使不少人上了当。学了概率后我们就知道了:原来,中奖的机会是非常非常之小的:从红、黄、白三种不同颜色各5个球中,摸出第一个红色的可能性是5/15,摸出第二个红色球的可能性是4/14;同样的道理,第三个球可能性是3/13,摸出第四个球的可能性是2/12,摸出第五个球的可能性是1/11。这样,连着摸出都是五个红色球的可能性是5/15×4/14×3/13×2/12×1/11=1/3003中奖的机会这么小,怪不得绝大部分的人都大呼上当,同学们用自己的知识解决了一个被骗的问题,别提有多高兴了。
所以,在教学中,要善于结合生活实际来创设情境,使学生能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这样不仅把运用数学的过程生活化趣味化,而且能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
综上所述,巧设教学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求知的积极性,促使学生萌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在兴趣与自主意识的驱动下,掌握知识并运用知识,形成自主学习能力,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