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试论新课改下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作者】 王宇文

【机构】 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田坝中学

【摘要】传统的语文教学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如何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的德育工作,是值得我们研究和思考的重大课题。本文从分析当前中学语文教学中德育工作面临的困惑和原因入手,结合自己的一些实践和体会,努力探索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切实有效的新途径,使人文精神重新回归到课堂当中。
【关键词】课程改革;语文教学;人文精神;德育渗透
【正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该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我们不难看出,德育渗透艺术是语文教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借用赫尔巴特话说:“教学如果没有进行德育教育,就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没有课堂教学,就是一种失去手段的目的。”那么,语文教学中又如何进行德育渗透呢?

  一、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在精神文明建设中被放在了首要地位,是学校德育的主旨。语文教材中有许多优秀的课文为我们的语文教学提供了思想品质教育的优秀的素材。例如:课文《七根火柴》,再现了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宏伟画卷以及红军战士不怕远征难爬雪山、过草地的英雄气概,使学生的内心感到震撼,心灵受到洗礼;课文《谈骨气》,多方面、多角度地指出了一个人应具有的品质,阐述了生命的意义和做人的真谛,深度刻画了人物的性格,让学生领悟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课文《我的叔叔于勒》,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和是非颠倒、黑白混淆的现实……这些课文充满了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的激情。在教学中,我们应充分运用听、说、读、写等方式,以发挥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的优势,在学生的心里树起一座座丰碑,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社会道德观,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优秀接班人。

  另外,数千年来,无数的爱国英雄在中华民族大地上孕育而生,如代父从军“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的木兰“,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辛弃疾“,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的陆游,“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我们应该通过课堂语文教学在心理上、思想上使学生产生共鸣,通过对英雄人物的敬慕和仰慕,陶冶学生的爱国情操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此外,还可以组织学生观看相关的爱国影片,激发他们的热情。

  二、在语文教学中渗透集体主义精神教育

  现代青少年大都是独生子女,在农村有许多是留守儿童,优越的生活条件和教育条件使他们有聪慧能干等优点,但同时也滋生着个性强、突出自我和娇纵任性、孤避等缺点,尤以自我为中心表现特别严重。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引导学生懂得个人服从集体的协作关系,要有团结合作,互帮互助的集体主义观念。

  三、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环保意识教育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环保已经成为与人类息息相关的热门话题。实践表明,搞好环境保护既要靠管理,靠科学技术,更要靠不断提高全民族的环保意识。而学校教育首当其冲要承担起培养下一代人环保意识的任务。初中语文有许多篇课文就与环保有关,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增强学生环保意识。如在学习《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一文时,让学生了解沙漠对人类的危害,并借题发挥,总结当今社会对环保的重视及采取的措施。引导学生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为环保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四、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意识教育

  生命对于每个人来说,都仅有一次,是来之不易的。针对我们的一些学生有小珍惜生命的现象,在授《紫藤萝瀑布》一文时,教育学生要热爱生命,正确对待生活中的困难。教育学生只有尊重生命,才会爱惜自己,进而爱惜他人。在学习《爸爸的花儿落了》时,让学生了解到生活中常常会有意想不到的灾难,要勇于面对,不要轻易放弃。我们的一些中学生由于缺乏对生命的认识,不尊重自己的生命,把自己的生命当作儿戏,吸毒、泡网吧、轻生、群殴致伤致死等这些不光彩的事不乏发生。初中语文有关热爱生命的篇章较多,我们要充分引导学生认识到作为世纪之交的中学生,应该去尊重生命,热爱生命,那么就会发现我们的生活处处有爱心。

  五、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个人品行修养教育

  阅读好文章,就是和大师对话,由于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社会阅历有限,不能很好地理解文章的言外之意,这就要求老师要引导学生体会蕴含在文中的深层含义,如《论语<十则>》中的内容有许多待人接物的道理,对学生很有腑发意义,但要教师加以引导,并拓展开去,让学生明白其中的道理。除了引导学生领悟课文,还应注意鼓励学生多读课外书,如《钢铁是怎样练成的》,对学生形成坚强的个性很有作用。

  除了课堂教学这一主要的寓德育于语文教学的渠道外,课外,我们还可以将专题讲座、作文比赛、演讲比赛、社会调查等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把德育渗透于各种健康有益的活动中,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另外,语文老师还可以带领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在社会实践中开展德育,陶冶情操,净化心灵。

  总之,语文课堂需要人文性,需要人文精神。新课改下的中学语文教学必须与德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充分挖掘语言文字中丰富的思想内容,在教学中自然渗透德育内涵,可谓“寓德育于语文教学之中”、“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渗透思想教育”,才能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受到德育的情感熏陶,让“空白”丰富语文课堂,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真正寻找到自身的精神家园。

  参考文献:

  [1]陈旭远 《中小学教师视野中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3

  [2]周卫勇 《走向发展性课程评价》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3]余文森 《树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学观念》 教育研究 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