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新课程理念下历史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作者】 简祖明
【机构】 贵州省惠水县高镇中学
【摘要】任何一次教学的革新,必然伴随着美丽与痛苦。伴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高中历史也在阵痛中突破常规,新教材的体例发生了变化,从通史体例转变为专题体例,形成新的学术体系。专题体例下的历史教学有很多优势,新体例在新课程标志的要求下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能充分参与到教学中去,从而提高了历史教学的有效性。但是在发展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新的专题体例也给历史教学带来了一定的挑战;这就要求我们在历史教学中看到不足,转变思路,转换观念,在思维和行动上转变教学方法,从而弥补不足。【关键词】新课改;历史教学;现实;创新思维
一、创设历史情境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陶冶学生情操
历史情境教学就是教师运用或渗透情感并利用各种教学手段,通过对图片、录像、电视、多媒体课件的展示,学生表演等方法,渲染出形象、生动、感人、逼真的教学环境和氛围,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地唤起学生的注意,使学生身临其境,并在这种环境和氛围中去感知和探究历史。如在教学《封建土地制度的废除》一课的土地改革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针对教学内容布置学生课下查找资料,编写活动剧本——三个农民谈《土地改革》,把农民获得土地的喜悦、用活动剧的形式展示出来,揭示土地改革的总政策、基本内容、成果和意义,其直观感受远远超过了教师的平铺直叙。
二、爱国主义教育经常渗透
爱国主义教育是中学历史教学中情感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课改,并没有改掉我们的情感目标,它仍然是我们历史教学三维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当今市场经济的冲击下,中华传统美德和西方的金钱至上论在当代中学生的头脑中产生了剧烈的碰撞。再加之社会中不良思想的诱导,一些中学生易迷失自我,难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这严重地偏离了我国优良的民族精神和高尚的道德品质。面对这一问题,我们必须进一步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把它作为贯穿历史课教学的一条主线,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加强爱国主义教育首先要从情入手,用具体的、鲜明的形象去感染学生,以真情实感去打动他们。在我们的历史课本中,有很多活灵活现的事例,可以用这些事例去感染熏陶他们。例如,抗日战争时期,有一位以“拼死杀敌”“报祖国于万一”的决心,赢得人们敬佩的将军——张自忠将军。老师可以生动地向学生讲述他之所以能够成为民族英雄,在于他能经得起生与死的最严峻的考验,并把个人的生死与民族的存亡合为一流,与亿万人民的命运融为一体。他能够在国家忧患、民族不幸的关头挺身而出,敞开宽大的胸怀,变得忠勇、谦恭、坚忍、无私,担当重任,誓死奋斗,为国捐躯。难道他就毫不惧怕死亡吗?不,并不是,他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摈弃个人恩怨,率部与庞部协力作战。取得台儿庄战役的伟大胜利。我相信只要是中华儿女,都会被他的英雄气概所感动。
其次,结合当地的有利条件,采取现场教育的方法,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去深切感受我国灿烂而悠久的文明以及千万志士仁人为保卫、建设祖国而抛头颅、洒热血的感人事迹。最后,一定要注意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不等于进行激进主义教育。我们教育学生如何热爱自己的国家,是为了更好的建设祖国,而不是去危害别国。
三、创新思维的培养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如果不去创新,一个民族就难以发展起来,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因此,初中历史教学更应注重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虽然说创新已经成为时下中学历史教学界谈论最多的话题,但是我们应该怎样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人的“头脑不是一个被填充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点燃的火把。”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打破传统的“满堂灌”、“填鸭式”教学。中学历史教师不能够充当一个简单地填充机器,机械地向学生灌输事件的背景、内容以及影响。虽然历史教师必须要讲好历史课,必须要做一个好的讲故事的人,但是这种讲,应该是一种互动的讲,而不是满堂灌。教师不能因时间和条件的限制就讲的过满,不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思考余地,不给学生发表自己见解的空间。这样久而久之就会扼杀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成为一个被动的接受者。我们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还需要营造一个和谐民主的氛围,加强学生的创造性能力的训练。鼓励学生大胆的标新立异、反弹琵琶,大胆的提出疑义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的设疑、解疑能力。
四、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要使学生具有创造性人格。在课堂上,教师应尊重、信赖每一个学生,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质疑问难、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使其表现欲得到发挥、好胜心得以实现,深刻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进而推动其不断进步。其次要使学生具有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当创新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行为,知识创新的难度只能是越来越高,失败的风险也会越来越大。面对创新之路的艰难险阻,只有那些具有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并始终如一地坚持创新的人,才可能最终获得创新的硕果。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是历史学科的优势,这方面的历史事实可谓数不胜数。??
总之,新课程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潜能的开发者,课程改革的研究者,教学艺术的探索者。新课程视界下的历史课堂不再是教师自编独演的舞台,而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的空间;不再是教师对学生机械训练的场地,而是师生共同发展的乐园;不再是教师单纯传授知识的讲坛,而是师生探究建构知识和提高学习能力的平台;不再是教师模式化运用的车间,而是师生展现聪明才智的天地。课程改革已经吹响革命的号角,广大教师应该积极行动起来,树立现代教育观念,不断提高自我,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才能成为教坛上的常青树。
参考文献:
[1]《“鱼”和“渔”——课程改革下一个历史教师的反思》北京市世青中学 黄 辉
[2]《课改:教师要直面“蜕变”》 记者 李建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