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教学案一体化弊端之我见
【作者】 刘震宏
【机构】 江苏省靖江市第一高级中学
【摘要】教学案一体化在很多地方盛行,?我们在收获它带来的成果同时,也慢慢感觉到它所产生的一系列负面影响:扼杀教师创造力,培养懒汉教师,不利尖子生成长,冲击正常教学秩序。如何应对教学案一体化现象?首先思想上要对其弊端有清醒的认识,不能把其作为教与学的万应灵药;其次,管理者不把其作为备课组规定动作来检查;再次,如果采用一体化教案,要加大教师二次备课的督查力度。【关键词】教学案一体化;弊端;应对策略
什么是教学案一体化?其一,是同轨老师使用同一种教案,达到“一体”;其二,同年级学生,使用同一种学案(包括课前预习、课堂练习、课后作业等)达到“一体”。把老师的教案与学生学案连为一体,即为教学案一体化。
教学案一体化不知从何而起,但是却在很多地区很多学校盛行,甚至成为上级教育部门或者学校对教研组备课组工作考核的重要依据;也成为一些地方广为推介的提高教学质量的不二法门。
应该说,教学案一体化从某些方面来说,有其可取之处:规模化集约化作战,为教师减轻了过重的备课负担;改善了教学基本功较差的教师的短板现象,教学质量(考试分数)得到相应提升,短时间内效果比较明显;对领导而言也可以放宽心,因为使用了一体化教学案,教育质量不会出大的乱子。但是物极必反,随着教学案一体化的常态化程式化,不少弊端也逐渐暴露了出来。
其一,教学案统一使教学无法“回到具体的人(教师和学生)”
大家知道,统一的教学案,作为对象进入备课程序的是泛化意义上的学生的整体和泛化意义上的学科老师,因而按照统一的教学案进行教学,教者既不能“回到自己”,以自己的经验、功底、习惯为基础,从自己的思考出发,体现这是张老师而非李老师的教学;也没有“回到每一个学生”,考虑张学生、李学生具体学情而针对性地教学。须知,每一个学生都是带着他的生活背景,领悟与心智能力、学科已有知识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以他们自己特有的方式对教学作出反应,而能带给不同学生个体的课堂新鲜感、知识敏感点、情感共鸣度、思维锤炼力等等即时生成的教学因子,在被固化了的教学案里都是不被设计的。于是教者与大部分学生会无法真正发挥自我驱动力,课堂上生命的活力得不到激发,教与学的效率自然会大打折扣。这种做法其实是与新教育理论相违背的,它以貌似1+1>2的优势使教学变成了“没有现场”的教学。新基础教育理论提出,“教学要从生命的整体性出发,唤醒教育活动的每一个生命,让每一个生命真正活起来”; ①而采用统一的教学案去实施的教学,只是一种概念性的教学,没有自身个体、本班学生个体及授课现场信息等差异性与个性的因素介入其中,那教学就是没有“回到具体的人”,没有“回到现场”,也就不能在具体的意义上创造“他”(教师以及学生个体)的审美世界。
其二,明显违背因材施教教学原则,牺牲了学生个性化发展,抹杀了主体多样性可能的客观存在
所谓个性,是指在一定的社会条件和教育影响下形成的一个人的比较固定的特性,它源自于对生活的独特领悟和由此而产生的特异行为姿态。我们知道,生物的多样性可以确保人类自身的安全,物种不断的灭绝将会带来可怕性的灾难。然而,我们的教育,为什么依旧把学生众多的生命样式放在一个模子里铸造呢?更令人忧虑的是我们对此熟视无睹,以为理所当然!在这个什么都可以“复制”的时代,独特的个性显得是多么重要啊!教学案一体化粗暴干涉了学生个性化发展,抹杀了主体多样性可能的客观存在,剥夺了师生探究创新的权力。学校要尽可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培养个性化人才。教学案一体化的做法,和现代教育理念背道而驰了。拍脑袋的人总以为教和学都“一体”了,木桶理论中的“短板”现象不就解决了吗?可是,培养人和生产产品毕竟不是一回事,用这种模式训练出来的教师固然难成大器,而培养出来的学生,和流水线上生产出来的整齐划一的产品又有什么差别呢?长此以往,教育殆哉!换一种方式,强调并实践着“教学内容适应学生”的理念,使教学不再僵化、刻板、统一地照本宣科地展开,减少学生因学习基础、领悟能力、心智能力及环境经历等因素形成的意趣偏好力而导致的排斥、被动、应付学习的成分,真正贯彻美国教育家雷夫所提倡的“以学生为本、以艺术教育为本、以学生天性为本”的教育理念,达成学生学习中创造与自由的新境界,这样的教学行为,才能真正做到了“把握现有状态,着眼未来发展、促进健康成长。”
其三、扼杀了教师创造性动力,不利于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的个性化教学风格的形成和自我成长
备课是一件带有极强创造性的个性化劳动,在备课中,不同的教师彰显着不同的教学风格,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教师在吃透教材、吃透学生的基础上,精心备课,就像农民耕种、作家写作一样,在这种创造性的劳动中,奇思妙想往往纷至沓来,令人应接不暇,而教师在享受辛勤劳作获得成果的愉悦中,教学能力和水平也就相应得到提高。教育家李希贵强调,“教育,为了自由的呼吸”;名校长张志坚强调,“教育——为了幸福”。可以说,备课是教师的天职,同时也是教师的权利。任何人都不能放弃,任何人都不能剥夺。备课的过程,显现的是教师的自由呼吸,播种的是幸福的种子。但是,现状是,一体化教学案迷失了教师自身丰富复杂的个性特点,制约了他们教育思维的创新,影响抑制了他们的专业成长。
很多年轻教师已经不会备课了。因为他们一开始工作,就没有独立备过一堂课。他们总是抱着学习的心虔诚地聆听老教师的教诲,然后亦步亦趋,邯郸学步。个性化、创造力渐渐钝化,终至于消弭。所以靖江市教育局组织45周岁之内的教师参加基本功竞赛(竞赛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这是制约一体化教学案泛滥的一种很有远见的做法。
其四,助长了部分教师的惰性,导致一些学校某些学科教学质量的低位均衡
教学案一体化的产生,使教师缺乏了可持续发展的压力和动力。备课组在编写一体化教学案的时候,并不是通过合作探究达到一体化教学案的质量最大限度的提升,最通行的做法就是组内成员轮流负责。这样造成的结果是质量参差不齐。有的备课组长比较老实,驾驭不了同组教师,就只能独自包揽,质量暂且不论,其辛苦自不待言。有的教师工作不负责任,网上抄抄摘摘,资料拼拼凑凑。有时,我们把一体化教学案的内容任意输进几个字“百度”一下,就会惊讶地发现,这个“一体化”已经差不多和全国“一体”了,多么省心!他们对文本没有也不屑去研究(反正有一体化,不怕领导检查),没有通过一系列感性认识的材料积累而产生思想飞跃,从而转化为理性认识。总之,不管用何种方法,总是助长了责任心不强的教师的惰性,他们感到很舒服,因为省略了许多教学程序,可以坐享其成。拿着一体化教学案,就可以轻轻松松把课“混”下来。这样的课,质量如何可想而知了。这种教学的结果,使得一些学校某些学科教学质量低位均衡。每每联考分数一出来,大家“相视而嘻”,虽然差兄弟学校一大截,可是自己人还是差不多,感觉并不怎么坏。
其五,严重冲击了正常的教材教学秩序
教学案一体化导致教师轻视教材,学生基础得不到有效系统地夯实。一体化教学案往往轻基础知识的传授,重应试技巧的指导;轻师生个性特点的发挥发展,重知识的全面罗列铺张。有经验的老师,都知道课本的重要性,每当到大型考试前夕,总要再三提醒学生回归课本,记住书上的定理、例题,借助课本,构建知识网络。显而易见,一体化教学案的质量再怎么高,也不如教材来得规范系统;何况因为许多具体情况,导致它内容详略不一,质量参差不齐。教学中,某所学校意识到脱离课本的一体化教学案有其弊端,总感觉到学生所学的知识有些支离破碎一鳞半爪。于是,在一次抽测中,他们有意全部使用教材原题,结果不出所料,学生考得其惨无比。
有的教师完全是抱着敷衍的态度来应付一体化教学案的编写。有次笔者听课,发现负责编写某章一体化教学案的老师并没有按其授课。原来他保守了,在编写教学案时,自认为好的点子,好的题目有自己的“知识产权”,就藏着掖着。这样做,既不利于教师的团结,也严重影响了教学案编写的质量。
可以说,劣质一体化教学案所造成的危害是十分巨大的,它对全年级学生的学习造成了严重戕害,而不仅仅只是一个班级、一位学生。
教学案一体化是新生事物,它的出现应该有其一定的合理性,并且在教学过程的某段时间会产生一定的效果。但是,也正因为它新,所以还不成熟,还存有很多弊端,还有很大的改革和完善的空间。如果我们采用正确的方法使用它,会对我们的工作起到促进作用;假如把它作为我们教育教学工作的万应灵药,那么,就会适得其反,它不可避免地会带来一系列负面的影响。我们在思想上要对教学案一体化的弊端要有清醒的认识。那么,如何应对一体化教学案所带来的弊端呢?笔者以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考虑。
其一,从教师层面而言,教学案一体化的出笼要真正做到集众人之智慧,克服“短板”现象,做到质量上乘;同时,教师在使用过程中,要提倡“拿来主义”,把“二次备课”工作落到实处。
一体化教学案的编写,必须集众人之智慧。要集思广益,博取众长,群策群力,共谋提升。所有教师都应怀着对全体学生极端负责的态度,认真参与一体化教学案的编写。要做到“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千万不能是“三个和尚没水吃”。切忌“轮流坐庄,杜绝某一人闭门造车现象,千万不能因一己之局促而影响大局,更反对用敷衍塞责的态度对待编写任务。只有这样,所编制的一体化教学案才有价值。
同时,教学中,要把“二次备课”工作落到实处。所谓二次备课,就是教师按照自己班级的学情和自己的教情,对一体化教学案进行个性化增删修改,使之最大限度地“回到具体的人(教师和学生)”。我们应该明白,二次备课是使用一体化教学案的老师教学活动中的正常的必要的教学环节,如果只是捧着一体化教学案走进课堂,就是严重失职行为。关于二次备课,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值得我们我们借鉴。根据班情学情,对一体化教学案“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他占有,挑选。”看见鱼翅,就“吃掉”;看见鸦片,“也不当众摔在茅厕里,以见其彻底革命,只送到药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没有用的东西,则毫不留情地“毁掉”。把“二次备课”工作落到实处是对教学案一体化弊端的重要补救措施。我们提倡教师在二次备课中备出自己的个性特征,张扬自己的独特魅力,备出班级学情,备出学生的具体需求。
其二,从学校管理层面而言,对教学案是否一体化不做硬性规定,不搞一刀切。同时,在加强对一体化教学案质量检查的同时,加强对教师二次备课的督查力度。
我们要深刻认识一体化教学案的利和弊,既不迷信,也不排斥;既不把其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不二法门,也不视之为洪水猛兽。不要把教学案一体化作为备课组规定动作来检查,但可以把其作为一种值得研究的教学手段,一种短时段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学校相关职能部门,要加强对一体化教学案质量的抽查,不能因为是“一体”而忽视应有的评估验收。要能及时指出其存在问题,督促备课组按要求整改。同时,应该加强对教师二次备课的督查力度。要求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要在文本研读上下功夫,要认真钻研教材,吃透教材,了解班情,了解学情,进行有的放矢的二次备课。我们知道,人都有惰性,既然“一体化”已经集中了“集体智慧”,谁会真正再去吃力不讨好地“二次备课”呢?于是照本宣科者比比皆是。因此上级主管部门、学校职能部门要加强对教师二次备课的检查力度,以督查促备课(事实上,现在有的学校——像笔者所在学校,已经把教师的手写备课笔记作为正常的教学常规来检查了),以督查提效益。
中国人做事,总喜欢一刀切,这不好。尤其针对复杂的精神层面的活动,更不能一刀切。“风行水上,自然成文。”我们鼓励教师加强对文本的集体研讨,同时更强调个人的努力;我们提倡常态展示优秀教师教学案,让同事有个参照有个榜样;我们提倡教师写教学反思,以期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能够在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过程中获得教学水平的质的飞跃。当然,我们慎重对待教学案一体化的问题,既不一棍子把它打死,也不把它抬举得多高。
课堂学生主体性地位的确立和强化,是课堂教学改革的基本理念。学生的能力如何才能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如何才能提高?首要的是课堂上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能动摇。因此,教师备课,首先要备学生、备学情。教师授课时要有针对性,要充分考虑如何教才能更大限度地发挥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现并培养他们的异于常人的特质,搭建他们实现自身发展的平台;教师授课时要张扬独特的个性和魅力,或潇洒飘逸,或沉郁顿挫,或豪放旷达,或婉约蕴藉。学生作业要有分层要求,先进生和后进生如果使用同一种作业,除了起到逼学生抄袭作业的作用,不知道还有其他什么效果:这些都不是一体化教学案能够解决的问题。格鲁吉亚著名教育家阿莫纳什维利说:“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困难会不会引起学生厌学、对学校和教师抱否定态度?会不会使儿童变为马虎、慵懒、不守纪律的人?……在两种情况下完全可能:一是困难超过了学生的能力可能达到的极限,而教师又强迫他学习;二是教师不帮助他,不同情他,让他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力所能及的困难才会给学生创造克服困难所带来的满足感和心理上的舒适感的条件。”(《孩子们,你们好》)——由此看来,我们在教学中,因材施教、分层教学,梯度布置作业是何等的必要啊!可是一体化教学案带给了我们什么呢?
“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们摆脱现实的奴役,而现在的年轻人正意图做着相反的努力——为了适应生活而改变自己。”古罗马政治家西塞罗在公元前提及的年轻人,今天看来仍如此熟悉,在我们的教师,我们的学生中,这样的人太多了啊!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能否扪心自问,这是谁之过呢?
①舒畅《走进“新基础教育”——叶澜教授访谈录》(教育文汇 2005.2)
②阿莫纳什维利《孩子们,你们好》(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9)
参考文献:
[1]“学校无分数教育三部曲”之《孩子们,你们好》 格鲁吉亚.W.A.阿莫纳什维利 教育科学出版社
[2]《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李希贵??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3
[3]《“教学案”的一体化设计》宋和《新课程(综合版)》2011.4
[4]《播种幸福》张志坚??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0
作者简介:刘震宏,男,江苏省靖江市人。大学文化,中学高级教师,靖江市语文学科带头人,泰州市中语会理事,靖江市第一高级中学副校长、工会主席。有多篇论文在《上海教育科研》、《中学语文教学参考》等国家级核心期刊发表。主编《名师精作精评?高中作文指南》(江苏教育出版社2011年出版)、《名师精作精评?师生同题作文选集》(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出版)。论文《教师下水作文的作用和意义》获江苏省第九届“蓝天杯”中小学教师优秀论文一等奖,2011年获泰州市中年教师星光大舞台优课评比一等奖第一名。辅导作文多人次获省级一等奖,被评为省级作文优秀指导老师。曾被国家级刊物《中学语文》作封二人物专题介绍。目前研究方向:基础教育。主持江苏省教科院十二五规划课题《高中语文文本解读差异性及对策研究》及泰州市十二五规划课题《教师下水作文的探究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