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让“法”成为一种习惯
【作者】 郑绍东
【机构】 贵州省兴义市向阳路小学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不以法治,难保安定。法是一个国家安定繁荣、和谐发展的根本保证。每个公民法制素养的高低,对于社会的稳定起着决定性作用。小学生就像一张白纸,上面的红橙黄绿青蓝紫,要靠身边的人去指点迷津。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如果能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适时恰当地渗透一些必要的法律法规,带着一颗法制之心去感悟文本带来的乐趣,语言带来的魅力,阅读带来的成长,该是多么成功的教学呀!
说话容易实践难。如何做到难教法兼备呢?如何让法成为一种习惯呢?在教学中既不能把语文课上成法制课,也不能漠视语文教材中蕴含的法制教育契机,教师应在不违背语文学科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将法制常识有机地渗透到课堂教学内容中,既实现课程固有的教学目标,同时又能艺术地完成法制教育任务,使语文教学与法制教育两者处在鱼水相融的统一体中,从而达到一箭双雕的效果。
语文教学在法制教育方面有得天独厚的地位,我们可以凭借学科特点,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提高法律素质。
一、把握文本,有机渗透
小学课文多是从古今中外名篇中精心筛选出来的文质兼备的美文佳作,其中有很多内容就可用作法制教育的素材,教师应有意识地适时挖掘,并将教材内容与法制教育挂钩,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法制常识的渗透教育。
1.用词语开启法制教育的大门。如:教学“孝顺”一词时,可以与“抚养”联系起来,教育学生“抚养”是指父母或长辈养育后代,而“赡养”则指成年子女对父母或长辈的养老行为。在学生理解词义后,老师应进一步引导学生:在《未成年保护法》《预防未成年犯罪法》等法律文件中规定,父母有扶养教育子女的义务,成年子女也有赡养老人的义务。权利和义务是对等的,你有要求父母教育扶养的权利,但也相应的有赡养父母的义务,从而明白享受权利就要尽义务的道理。
再如,“诚实守信”一词,帮助学生理解这个词的意思后,还应该进一步从法制视角去熏陶,如果我们欺骗别人,通过不正当的渠道谋取公有或私有财产,按照现行的法律规定,这种行为就属于诈骗行为,是要受到法律制裁的。
2.让句子点燃法制教育的火种。法制教育契机是靠寻找和创设的,一篇课文中的一些句子会成为某些法律条款的渗透切入点。老师如果把握得好,就能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法制观念的培养。
3.让经典之作成为法制教育的跳板。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课文情景交融,感人至深,能使学生走进文章作者,与作者进行心灵的交流,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如《牧场之国》《桂林山水》《美丽富饶的西沙群岛》《五彩池》《记金华的双龙洞》《七月的天山》等课文时,我指导学生欣赏描写自然景致的优美语句,并用赞美和喜爱的语气读出自己对大自然、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之情,唤起学生对大自然、对祖国的热爱,进而激发他们保护好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情感。同时 让他们了解和自然、环保有关的法律法规。如《森林资源保护法》《环境保护法》等。
二、在情境活动中渗透法制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可以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以及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特点,为学生创设法制教育的氛围,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切身感受。
1.通过活动,提高素养。通过辩论、模仿开庭等活动,不仅提高了学生动手能力,而且还认识到作为一个人必须有良好的道德,必须要学会公平、公正、公开对待每一件事,不能徇私舞弊,损人利己,这其实就是培养他们良好的法制道德素养。比如在学习外国神话《普罗米修斯》后,我在班里举办了一次“普罗米修斯应不应该受罚”的辩论活动,要求学生自己选择一方进行辩论。学生个个情绪高涨、参与积极,不仅提高了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锻炼了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也对法律奖罚有了更为直观的印象,法制意识大为增强。
2.充分利用学校的班队会活动,对学生进行生动、直观的法制教育。如在上交通安全主题班会,对学生上下学路上的安全进行教育时,我做一个身临其境的游戏: “今天我来指挥交通”,让学生了解交通规则: 红灯停,绿灯行,黄灯亮了等一等。再让学生亲身实践,遵守交通规则的好处。在讲校园安全时,让学生了解《刑法》中生命安全的相关条例尊重自己的生命,更要尊重别人的生命。
3.开展法制教育的主题演讲比赛和手抄报等活动。提供了生长的土壤。例如举行“生命 生存 生活”的演讲比赛,让学生深刻地认识到“三生”对自己和他人的意义;举行“健康与上网”的演讲比赛,让学生清醒地意识到自己不应该沉溺网吧,争取早日获得佳绩来回报自己的老师、父母和其他亲人;举行“小学生如何进行自我保护”演讲比赛,学生就可以明确地了解在遇到伤害时,采取什么方式才是真正的自我保护等,并懂得用法律武器维护生命安全。 制作相关内容的手抄报,加深对法律法规的巩固。
三、拓宽渠道,绽放法制之花
1.布置精妙的课后作业。如五年级下册的《梦想的力量》一文中就可以适当拓展,我在教学中通过布置拓展性作业的方式,引导学生到生活中去发现、调查、感受身边低收入人群的生活境况,这样做并非是教唆学生仇富、对现行社会体制不满,而是增加学生的生活体验,然后回到课堂讨论分析贫困产生原因、社会影响以及相关的解决办法,并从中初步了解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2.法制渗透,长治久安。每学期,可以抽出两节课的时间来专门用于给学生宣传讲解法律法规常识,组织学生学习《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守则》、《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公民道德建设纲要》等,学生在学习这些法律知识的同时,也对照自己的行为,不断提高法律意识,为学生遵纪守法奠定了基础,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3.法由心生。日记是真话,心里话,叶圣陶说过:千教万教,教人学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日记便起到教人求真的作用。我作为语文教师,充分利用日记这种写作形式,让学生联系生活中不文明、不规范行为,乃至违法犯罪现象,通过日记这个载体进行内心的真实表露,接受深刻的教育。同时对学生进行面对面的指导。
一年之际,莫如树谷;十年之际,莫如树木;百年之际,莫如树人。法制习惯的形成,是一个长期而重要的任务,作为小学语文老师,有理由也有责任在孩子稚嫩的心灵深处种下一粒遵纪守法的种子,并给予这粒种子充分的养分,让其在今后的成长路上生根发芽,让法在语文这片沃土中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