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如何让小学数学课堂生活化
【作者】 邹启军
【机构】 贵州省瓮安县银盏镇鱼河小学
【摘要】数学教学的生活化,就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学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将数学课堂教学变为学生认识生活、认识数学的活动课,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把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儿童化、生活化,再现数学知识与自然科学、人类生活的联系,让数学贴近学生生活,使他们在生活中学会数学,在学数学中了解生活。【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实践;探究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足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数学活动经验”。我认为数学教师的任务归根结底是把枯燥抽象的知识儿童化、生活化,再现数学知识与自然科学,人类生活的联系,让数学贴近学生生活,与学生生活实际产生碰撞与交融,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会数学,在学数学中了解生活。
下面笔者谈谈自己的肤浅认识,供教师们参考。
一、课堂内容生活化,提高学生课堂积极性
教师在进行数学的课堂教学时,要将教学内容充分的生活化,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探索数学规律,并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自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在教授四则混合运算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营造虚拟的课堂商店,让学生扮演售货员,教师扮演顾客,首先将学生们分为若干的销售小组,然后教师模拟到课堂商店里买东西,教师问第一组的同学:“皮球多少钱一个?圆规多少钱一支?我买2个皮球4支圆规,你应该收多少钱呢?”教师又来到另一组买3块橡皮,2个乒乓球。教师在各个小组之间询问了一圈,然后请各个小组售货员汇报一下,他们是怎么算最后的价钱的。由于学生们对购买这些文体用品都有过亲身经历,算起来自然是得心应手,学生们都知道应该先算一种商品的应付款,再算另一种商品的应付款,最后把两种商品的应付款合起来,算出一共应付多少钱。简而言之就是先算乘后算加。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在这种营造出来的氛围中反复练习,从而发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规律。这样,就让学生从生活中出现的数学问题出发,结合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自主探索出了四则混合的运算规律,使学生在实践中不仅学习到了数学知识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二、学习教材生活化,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学习材料的生活化完全可以立足于现行教材,加强书本与学生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沟通,改变数学知识纯理论教学的苍白无力状态。我认为学习教材的生活化要求我们必须走出小教室,把社会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学生的学习中,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灵活的调整教材,用学生们喜闻乐见的事例来制定习题,巧妙的设计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内容。通过这种贴近生活的课后练习,不仅可以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培养他们的技能技巧,还能在一定的程度上提高学生在生活中应用数学的意识,充分的激发出学生对数学的学习热情,真正建构属于学生自己的数学知识体系。如一年级下册《认识人民币》教学一开始,教师问:“在日常生活中,你们什么时候见过人民币?”利用这个问题唤起了学生的记忆,他们在生活中积累的与人民币相关的场景便会不断浮现:过年收压岁钱时,收到过人民币;自己买玩具时,用过人民币;自己买文具时,用过人民币;陪家人上街购物时,见过人民币。这样生活化的设计,巧妙的将学生置于生活情境中,沟通了人民币与生活中“钱”的联系,很好的淡化了教育痕迹。
三、捕捉生活素材,培养学生的数学眼光
生活是数学的源泉,生活中更是充满着数学问题。善于捕捉生活素材,沟通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引导学生捕捉生活现象,发现数学问题,将数学教学与生活接轨。用数学的概念与语言,反映和描述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问题。因此,教学数学就更应贴近学生的生活,并关注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才能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比如有这样一道低年级的数学题:60名小朋友去参加“学雷锋”活动,在乘公交车时应该选择55座、60座还是65座的公交车,从我们成年人的角度看这道题目是很简单的,但是有很多的学生选择了应该乘坐55座的汽车,他们有的说可以几个小朋友挤在一起坐,有的说可以让大的同学抱着小一点的同学。面对这样的情况,教师不能一概而论的告诉这些学生,选择55座的汽车是不对的,而应该从生活实际出发,告诉他们挤在一起乘车是有危险的,在乘车时互相拥挤打闹可能会导致安全问题。只有这样通过对一些生活实际素材的捕捉和利用,才能真正使数学更接近生活,让数学教学充满生活气息和社会色彩,才能真正调动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看问题,用数学头脑想问题的习惯,才能真正培养出他们的自主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生活中感受到数学是无处不在的。
四、从生活中抽象数学知识,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把生活中的问题逐步抽象成为数学问题,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使之产生学习需要的有效方法。比如:在讲授“利息”的知识点后,教师可以安排这样的课外作业,让学生去银行了解现在的储蓄利率,然后让他们把平时积攒的压岁钱和零用钱存起来,看看怎样存钱才最合算,才能够获得最多的利息?对于这样的课外作业,学生们展示出了极大的兴趣。在一系列的调查、分(下转第63页)(上接第64页)析、计算和反复比较的实践中,学生对利率、利息这一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而且此次活动还引导了学生养成不乱花钱,勤俭朴实的好习惯,真正实现了教育中授业与育人的统一。诸如此类从实际生活中抽象出来的数学问题,将学生在课堂中学到的知识返回到生活中,又从生活实践中弥补到了在课堂内学不到的知识,有效的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数学教学生活化的一个重要方面。
五、注重知识的课后延伸,引导学生学以致用
数学知识最终必须服务于生活,回归于社会生活。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若教育者只是让学生掌握知识,那就是把学生头脑当成了知识的容器,因此,教学中必须让学生了解知识的产生过程,但40分钟毕竟有限,因此教师应该注重数学知识在课外的延伸,引导学生在课外学习数学知识、训练数学技能。数学教学不应该是个只注重求知的过程,我们数学教师的首要责任是尽其一切可能来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可见,“问题解决”与数学教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小学生通过课堂以及课后的作业练习,能够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这些实际问题都是通过常规的数学方法来解决的。但只有把这些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才能真正让学生达到学以致用。如,在教学“厘米、分米、米的认识”一课时,可以让学生从比高矮的实际事例入手,让他们明白长度单位对于精确测量的意义,再让学生通过测量工具认识这些长度单位。然后让他们在课外动手测量手机的长度、手指的宽度、书本的长度、两臂双腿的长度、甚至可以给家人测量身高,测量扫把的长度以及教室窗户的长度等等。这些都是学生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而且在不知不觉中学习了数学,深刻的认识了厘米、分米、米等长度单位。让学生深切的体会到数学不再是抽象,枯燥的课本知识,而是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活动。同时也使数学知识向课外延伸,在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同时,更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总之,我认为数学教师的任务归根结底是把数学枯燥抽象的知识儿童化、生活化。教学中我们要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情境,把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学生可以体验的数学事实,唤醒学生的学习潜能,放飞学生想象的翅膀,还学生一个新奇、美丽、富有童真和灵性的数学课堂,让数学教学因生活而灵动精彩,成为学生舒展灵性的空间,真正架起生活通往数学的桥梁。
参考文献:
[1]刘兼、孙晓天编,《数学课程标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孙智昌著,《创造发明100例数学卷》 上海出版社
[3]俞正强著,《数学学习与“数学生活化”的课堂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