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谈如何进行小学数学《连乘应用题》的教学策略

【作者】 姚柏煊

【机构】 贵州省玉屏县田坪镇田冲小学

【摘要】在本文中笔者从“寻找突破口,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重视课堂练习,培养思维能力。练习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为此我进行了多层次,多形式的练习”;“从实际问题引入新课程引导学生理解题意,进行推理能力的训练”三个方面对标题进行浅议。
【关键词】小学数学;连乘应用题;教学策略
【正文】

      教师运用尝试教学法,逐步由浅入深,由已知到未知,步步扎实地突破重点和难点,从而使学生从成功的喜悦和积极地掌握了本类应用题的结构特征和列式特点。

  小学《数学》第六册P71的例4是本册教材的难点,学生第一次碰到这种结构的连乘应用题。如何让学生了解并掌握此类应用题的结构特点,如何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如何突破重点、难点,我在连乘应用题,这堂课的教学中作了如下努力:

  一、寻找突破口,突出重点、突出难点

  本节课的难点是被乘数不易找对,被乘数与乘数的对应关系容易搞错,因此我利用每份数、份数与总数之间的对应关系作突破口来解决重点、难点问题。

  1、在“基本训练”中加强对应关系训练。我在“基本训练”中出了两道练习题:

  (1)、出示“每组种6棵”,“每班种6棵”,“每12个装1箱,”请学生说出“6612”分别表示什么数,为什么,并说出对应的份数(组数、班数、箱数),然后教师给出对应的份数,请学生说出对应的总数,并列式。这一题为新课找准对应关系作好初步的分析能力训练(2)假定“一共可卖多少元”、“一共运进多少个”,是要求的总数,请学生在“每个卖9元”、“每箱有30个”中选取与总数对应的每份数。这一题的练习为解决新课中出现两个每份数,而应把哪个每份数作乘数作了突破重点问题的解题能力训练。

  二、在新授时突出寻找对应关系

  在出示“吴老师买来3盒圆珠笔” ,“每盒10枝”、“每支两元”后,我让学生边找对应条件边推理。学生回答说”每盒10支”中“10”对应的份数应该是“盒数”,所以与“3盒”对应;“每支2元”中的“2”对应的份数应是“支数”,所以与每盒10支对应。我说:“不对呀,怎么把210这两个每份数对到一块去了呢?学生这下得意地告诉我说“每盒10支”可理解为“一盒子里装10支”,对于“2”来说,“10是个份数。从而学生清楚地看到“每盒10支”这个条件的两面性;与“3盒”对应时,“10”是份数;“与每支2元”对应时,“ 10”是份数。但为什么没有人把“3盒”与“每支2元”看作对应条件呢?我把这个问题交与大家讨论得出正确结论,避免出现被乘数与乘数不对应的错误。接着我乘胜追去,引导学生解决两个每份数中哪个作被乘数的问题。我在进行推理训练的基础上,先让学生尝试列式计算。由于学生理解题意,尝试准确率达95%。我装作疑惑不解地问:题目初看有两个每份数,你们为什么都选“2”作被乘数而不选10呢?学生抢着告诉老师:因为“2“才是与总数直接对应的每份数。所以作被乘数。

  三、重视课堂练习题,培养思维能力

  练习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形式技把,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为此我进行了多层次,多形式的练习。

  1、巩固练习。先让学生找出对应条件及与总数直接对应的每份数,再列式计算(半扶着走,进一步突出重点、难点、准确率100%)→只列式不计算(独立走,准确率10%)→选择题、判断题(准确率98%)。

  2、对比练习。为了清除思维定势,防止新旧知识的相至干扰,我出了发下两道练习题,(只列式)(1)水泥厂用汽车运送水泥,每一辆汽车一次能运5吨,12辆汽车7次能运多少吨?(2)水泥厂用汽车运水泥,先来了4辆汽车,后又来了3辆汽车,每辆汽车运5吨,一共能运多少吨?通过以上两道练习,学生知道并非所有连乘题都是今天学的题型,也不要一看见每份数盲目用连乘法,从而从此比较中进一步掌握了例题的本质特征。

  3、发展练习。在这一部分练习中,让学生的知识与实际结合起来,进一步帮助学生掌握连乘应用题结构,升华认识,且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1)出示“我们三年级”(3)班有56人,为扶助失学儿童如果每个人捐教5元,全班一共可捐多少钱?”要求 “56人”改成间接条件,改完口头列式,并注意比较不同结构。(学生改成“三年级(3)班有8个小组,每组7人”和“三年级(3)班有男生27人,女生29人”等这一题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还渗透了思想教育。

  (2)出示实物3包练习本(每包50本)和2包卫生纸(每包10卷),请学生编出例4结构的连乘应用题。(3)在最后一分钟请同学回忆生活中有意义的连乘应用题,进一步把数学学习和解答生活实践的问题结合起来。这时,全班同学分成小组热烈讨论抢着编题。我又鼓励大家课后进行调查研究,编出更有意义的题。一节课在愉快的气氛中结束。

  四、从实际问题引入新课,引导学生理解题意,进行推理能力的训练

  数学教学法有句名言;“理解了题意,等于题目做出了一半”。理解题意也是进行推理的前提条件。三年级孩子的思维正是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为此在进行这种特殊结构的连乘应用题的教学时,我创设“从学具操作掌握运用规律”的教学过程。首先从实际问题出发,引起兴趣;我拿出3盒圆珠笔,问学生知不知道老师这些圆珠笔一共作了多少钱,大家都说不知道;接着我请学生说出要求这个问题必须知道什么条件;然后根据食物给出“吴老师买了3盒圆珠笔”、“每盒10支、”“每支3元”这三个条件,请学生根据对应条件求出对应问题。学生反应热烈。根据学生回答我板书如下:(“盒”、“支”“元“分别用蓝色、绿色、红色写出)吴老师买来了3盒圆珠笔,每盒10支,每支2元,一支多少元?(2元);3盒共有多少支?(  );1盒多少元?(  );一共有多少盒?(3盒);一共用了多少钱?

  由于教师帮助学生从学具操作理解题意,形象性强,学生容易从实物分析中掌握题意,并随着教师的设问激疑,引起探索兴趣,从而进入分析推理的抽象思维训练的环节。在教师的板书帮助下,自己的找出对应条件,成功地得出解题方法。这时,学和们面露喜色,学习情绪高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