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语文教学中的合作探究
【作者】 刘 惠
【机构】 贵州省瓮安第三中学
【摘要】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关键词】引导;自主;合作;探究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对农村学校的学生来说,由于存在大量的知识缺陷和教学环境的局限,在教学过程中,常常出现走过场和摆花架子的现象,很难达到新课标要求的深层意蕴的要求,更不能奢望学生在课堂中提出一些视角新颖的、有价值的问题来进行合作探究。那么,如何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语文这门学科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转变角色,服务主体
课堂本来就是学生的课堂,教师的教是为了帮助学生的学。教师如果只是一成不变,按部就班地教学,而忽视学生的存在与感受,是不利于学生发展的。要把握教学教程中的突发事件,再加以适当地引导和指导,教学效果也将大为提高。教师需要不断反思、用心去关注、才能成为一个称职的专业教师。
教师永远只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而不是学生学习的主导者,教师最重要的职责不在于教传授给学生多少知识,而在于教会学生学会获取知识的方法和能力,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做的就是利用教学这个平台,激发和引导学生们去大胆自信地去听、说、读和写。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他们的想法也许很幼稚,也许很荒唐,也许他们的表达很笨拙,没有我们心中期望的那样完美,但只要是孩子们在此时此刻此情此景下的真情实感的流露,我们为什么不为他们的真实、坦率和勇敢的精神而喝彩呢?因为教师再多的感受也取代不了学生自己的体验和感受,终究有那么一天,这些可爱的孩子要用自己的眼睛独立的观察,用大脑去认真思考,用口去表达自己内心的真情实感。所以,我们千万不要为了所谓的“标准答案”去剥夺学生思考的自由权利,而应该给他们创造有利于打开思维闸门的空间,在创设的恰当情境中,把课堂还给学生。
二、分层教学,因势利导
由于学生在语文基础知识上的水平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为了避免教学中“一刀切”,造成基础稍好的学生因要求太低,而基础较差的学生因为要求相对太高的不利局面,教师在进行有关基础知识方面训练时,应该把这些知识点根据其难度大小进行一定的调整,对学有余力的学生给予较高的要求,而对学习感到吃力的学生,则给予一些难度较低的要求。如对生字词的积累掌握中,我就要求那些基础较好的学生,不仅要掌握那些词语的读音和写法,还要求他们掌握这些词语的各种常见意思及用法,比如会用这些词语造句等。对那些基础薄弱的学生,则仅要求他们会读会写字词的同时,知道这些词语的基本含意就行了。在学习文言文时也是如此。对那些基础好的学生,我不仅要求他们较为透彻地掌握课文的主旨和写作特色,我还要求他们把每篇精典的文章完整的背诵下来,以积累语言材料;而对另外一些学生,我只要求他们能基本了解文章的意思和特点就行了。因此在课堂上,我常会有意识地针对基础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提问方式,同时也会给出不同的要求,从而避免了课堂上为照顾全体学生,而面面俱到而费时又费力的问题。
三、结合实际,因地制宜
传统的教学模式,束缚了学生的思维。教师在处理一堂课时,从引入新课到新课的教学,以致于新课的总结,都避免不了书本的束缚。使得学生一节课下来,收获甚少,而且显得非常疲倦,总觉得语文是极其复杂的东西,是喜欢学的,但又难考高分的学科。学习起这门学科来是有意思的,但是语文知识点难于记忆,有的文章篇幅很长,要背诵就非常困难。长此以往,学生会变得厌倦语文,如何改变这一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变得爱好语文呢?学生是生活在实际生活中的群体,周围的环境随时随地都在影响着学生,学生对生活最亲近,实际的生活对学生最有吸引力。只有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优化课堂教学环节,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在语文教学中,常常会涉及到脱离农村中学学生的实际问题,例如对新课标认识不足,认为教学内容的设计有科学合理的意义,应该积极地实施,而对于我国城乡经济发展不均衡引起的教材内容不能全面适用问题,我们则采用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加以解决,即根据学生们的兴趣,灵活地使用教材中的活动内容,或增或删,或加以适当变通,这样,就能提高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四、变“讲”堂为“学”堂
新的教学方式并没有真正落实到实践中,绝大多数课堂教学依然秉承旧法: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在课堂唱主角,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灌输。产生这种现象不单是一方面的原因,以语文教学中的古文为例。它的古奥难懂。由于年代的久远,与口语相脱离的文言越来越艰涩难懂了。佶屈聱牙的句子,生僻古奥的词语,还有许多陌生的名目。这一切,在初学者的眼中成了捉摸不透的“迷言”。,众多教师一致认为它的教学是比较难的,要涉及查找资料,不便于放手让学生自己自主学习。课堂上自主学习的培养正是对一个人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只有通过一定的自主学习,学生才能更好,更深刻的理解、掌握、应用,同时通过自主学习,才能发挥学生的潜能和能动性,形成主体意识。
面对势不可当的课程改革潮流,我们应该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和改革,积极地学习新课程教育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力求把气氛沉闷、严肃的“讲”堂变成轻松欢快的“学”堂,把竞争和激励机制引入课堂以调动学生发言的积极性,鼓励他们想说、敢说。另外,还可以把多媒体带进课堂,以有声有色、有形有貌的课件帮助学生达成对课文重点情节和场景的理解。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只要我们不断总结教学经验,改变教学方法,就能适应新形势下新课程新教学改革的需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