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议小学生数学兴趣的培养

【作者】 林秀清

【机构】 贵州省赤水市旺隆镇群福小学

【摘要】兴趣是推动人们进行活动的内部动力,人的创造力往往起源于对事物的活动的兴趣。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兴趣能有效的引发学生处于活跃、兴奋状态,直接影响到学习的效果。因而教师在教学中要创造生动的、愉悦的学习氛围是数学教学的关键环节,同时也是诱发学生求知欲望产生内在的学习动力的前提。
【关键词】兴趣;小学;数学
【正文】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特别从小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以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切入点,在新的教学理念的指导下,以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为主,共同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从而促进学生数学知识能力的提高。如何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孩子的数学兴趣,构建生活化的数学课堂呢?

  一、兴趣引入——让学生知道生活离不开数学

  数学就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例如,过年了,学生压岁钱的处理,存入银行利息如何计算;每月零花钱如何合理使用;家中电费的抄表交付情况等等。让学生亲自动手寻找实际问题进行解决。新教材中出现的大量的主题图和情景图,与生活息息相关,给数学教学提供了具体、丰富的生活情景,又是学生所熟悉的生活情景,从熟悉的情景中引导出计算问题,就极大地激起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就愿学乐学,知道为什么要学习数学,了解数学其实就在我们身边,就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离我们近在咫尺。 

  二、解决实际问题——进行数学问题生活化教学

  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作为教学活动的切入点,学生能迅速进入思维发展的“最近区”,掌握学习的主动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的。如教学“折扣”一课时,谈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师:麦当劳的套餐打折了,你说买哪种最合算?

  先出示模拟广告1: 套餐1(原价18.60元,现价10.00元); 套餐2(原价18.60元,现价11.00元);套餐3(原价18.60元,现价12.00元)

  学生当然选择了套餐1 ,它下降得最多。

  再出示模拟广告2: 套餐1(原价18.60元,现价12.00元);套餐2(原价14.60元,现价 9.20元);套餐3(原价17.40元,现价11.50元)。问:现在买哪一种最合算?在数字的变化中,学生感到有的困惑,这时教师引导他们先算算再讨论交流。部分学生认为,套餐1 价格下调了6.60元,下降的钱数最多,所以选择套餐1。还有部分学生提出不同意见,套餐1的原来价格最高,下降的幅度并不是最大。双方各执己见,学生在矛盾中迫切期待结果,此时教师引导学生他们算一算下降了百分之几 , 学生很快找到答案,此时再来教学“折扣”,学生易于掌握。创设的问题情境力求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与课本信息建立联系,在激发探究兴趣的同时,指出探究的方向。学生的数学知识,数学经验,必须依赖于学生的实践活动,使数学知识成为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现实。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接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

  三、拓展空间——实现数学生活化延伸

  让学生置身于逼真的问题情境中,体验数学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品尝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感受借助数学的思想方法,真正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同时还必须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加强实践活动,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生活,从而引发思考生活实践中的数学问题,认识现实中的问题和数学问题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四、打破陈规——不一样的授课方法

  传统教材注重数学知识的严密性,逻辑性,在内容的选择上,往往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忽视数学与学生生活之间的联系,因此,教学的引入,显得比较枯燥,缺乏生动,学生常常很不感兴趣。为此,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一堂成功课的关键。新课的引入,应重视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才能很好的激起学生的求知欲。例如,教学《可能性》一时,老师一上课先与学生掷骰子玩,学生玩得很兴奋。突然,教师掷骰子之前问了学生一个问题:“你们能猜一猜老师这一次掷骰子会掷出什么?”老师这一问,学生七嘴八舌的,有的说:“我猜大概会是三红吧。”有的说:“我想可能是二举吧。”有的说:“也许是状元。”……老师这时不慌不忙地掷下骰子。“啊,是秀才。”“我猜对了。”“我们猜错了。”……“同学们,老师在掷骰子同学们用‘大概’、‘可能’、‘也许’等词语,说明同学们对老师掷骰子之前对结果的判断能确定吗?”“不能。”“这就是我们生活中的可能性。”……这样,教师很自然地引入“可能性”这一内容,使学生初步感受“可能性”这一概念的含义。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过程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通过再现学生生活中常见的数学问题,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服务于生活,让学生实实在在的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联系,真正的爱数学,学数学,用数学。

  五、动手操作——提高数学实践能力

  数学首先是为了应用,学生学习数学是“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的,必要的日常生活的工具。”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联系,运用于生活实际,可以促进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形成,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例如,学习《圆锥的体积》一课后,布置学生这样一道题:给每一小组一条2米长的绳子,一把米尺,一副教学用的三角板。请同学们测量校门口的一堆沙堆的体积。又如,学生学习完《目测与步测》一课时,留给学生的作业是:请你运用步测的方法计算从学校到你家门口的距离是多少米?

  总之数学教学与生活是密切联系的,在教学中高度重视数学知识的生活化,那么,一定会使数学更贴近生活。同时也会越来越让人感到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也会变得有活力,学生才会更有兴致地喜欢数学,更加主动地学习数学,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使学生发现生活数学,喜欢数学。

  参考文献:

  [1] 刘巧仁;浅议数学兴趣的培养[J];考试周刊;201150

  [2 ]张郁民;运用数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J];考试周刊;201132

  [3 ]杨英豪;创新意识应在数学教学中得到培养[J];考试周刊;2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