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语文课外阅读对新时代高中生的重要性探究
【作者】 赖善美
【机构】 江西省龙南中学
【摘要】当前高中生的课外阅读现状令人担忧,阅读量严重不足,阅读面窄,新课程把语文课外阅读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近年来的高考也越来越重视考查学生的语文能力。本文主要探讨课外阅读对新时代高中生的重要性?,着手从对高考和人文素养这两方面的意义进行探究。增强学生课外阅读意识,认识课外阅读的重要意义,从而让学生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以增强审美修养和提升人文底蕴,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关键词】高中生;课外阅读;重要性
一、当前高中生的课外阅读现状
在实行新课改,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高中生学业负担过重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每天自由支配的时间少之又少,就连假期也被作业充斥;再者电子科技的飞速发展,数字电视、电脑、智能手机等推广,高中生课外阅读量普遍不足。我们都知道,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延,可是,看看我们的学生,整天被圈在教室里,没有报纸,没有新闻,没有阅读,很少实践,2013年已经过去了,但是对于2013年的社会时鲜素材,他们知道了多少?对于自己的身边社会,他们关注了什么?
虽然从2008年我们江西实施新课程后,我校意识到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在每周五节语文课的基础上增加了一节阅读课,并在学校建立了图书俱乐部,让学生到里面自由阅读,但每周四十分钟的一节阅读课远远不够。让人触动的是今年的一次月考,大阅读考的是路遥的长篇名著《平凡的世界》的开头部分。这样一部影响深远的当代名著,绝大多数学生竟然不知道,连知道路遥这名字的学生一个班也寥寥无几,悲哀呀!对于高考要求阅读的八部名著真正阅读了全文的一个班没有几个。每次考试时时遇到名著题就猜。我们语文教师该怎样面临这样的问题。学生没有时间读书、没有阅读视野,阅读量严重不足,怎么办?
二、新课把课外阅读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新课程改革的春风吹来了,2008年我省高中实施了语文新课程,《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把阅读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期中“阅读与鉴赏”中明确提出:高中学生应该“具有广泛的阅读兴趣,努力扩大阅读视野。学会正确、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读好书,读整本书,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位。课外自读文学名著(五部以上)及其他读物,总量不少于150万字。”,为了更好的落实好学生课外阅读,我省2011年高考中首次设题对名著进行考查,并从2011年的3分上升到2014年6分。很多教师已清醒地认识到:课外阅读的有效开展可以丰富语文课程资源,提升学生人文素养,有利于推动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形成,促进青少年健康和谐发展。因而要提高学生的整体文化素质,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让学生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不失为一种好策略。为了推进新课改必须开展好课外阅读。
三、课外阅读对高中生语文能力提升的意义
高考作文其实是一个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展示,如何在有限的篇幅里,展现自己所思所想,以及自己的文学素养。这是很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从近几年的高考作文题看,除了话题作文依然是主流外,命题作文也很有市场,而不管话题作文,还是命题作文,留给考生选择的余地还是比较大的。考生完全可以根据个人的情况,选择自己有话可说的话题或题目去写作。例如2006年上海卷“我想握着你的手”,题中的关键词是“你”,这个“你”小到自然界的一花一木,大到社会人生,古今中外,虚的实的,无一不可。2006年安徽卷以“读”为话题作文,“读”的内容也可由考生自己来确定。所以我们越来越看到现在的高考作文是在比底蕴,比才气。大量有思想有文化底蕴的高考佳作被推崇就是很好的印证。 课外阅读是提高考生文化底蕴和精神底子的最好办法之一。高考作文与阅读的关系越来越密切,阅读对于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正如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如果学生的智力生活仅局限于教科书,如果他做完了功课就觉得任务已经完成,那么他是不可能有自己特别爱好的科学的。”我们必须力争使每一个学生在书籍的世界里有自己的生活,学生的知识体系是通过课内外的自主学习而逐渐建立起来的。广泛的课外阅读是学生搜集和汲取知识的一条重要途径。学生从课堂上掌握的知识不是很具体和容易理解的,而是意识性的知识,需要再消化才会吸收。学生可将自己从课内学到的知识融汇到他从课外书籍中所获取的知识渠道中去,相得益彰,形成“立体”的牢固的知识体系。课外阅读伴随着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我们不要将课外阅读片面地理解为语文学科的学习,对于从各门学科的学习中所获得的新知识和新内容都需要大量的课外阅读作为补充和配合,使学生更牢固地掌握和吸收。
四、课外阅读对提升高中生人文素养的意义
课外阅读不仅对学生的学习有着重要作用,对学生的道德素质和思想意识也有重大影响。“一本好书可以影响人的一生。”这句话是有道理的,学生更应“多读书、读好书”。几乎每位学生都有自己心中的英雄或学习的榜样,如军人、科学家、老师、英雄人物,哪怕是身边的同学或者自己的父母等。这些令他们崇拜或学习和模仿的楷模相当一部分是学生通过阅读各类书籍时所认识的。当学生进行阅读时便会潜意识地将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与书中所描述的人物形象进行比较,无形中就提高了自身的思想意识和道德素质。
(一)、与书对话,陶冶品性情操
一本好书就是由这些黄金似的思想和那些珠玑似的字句堆砌而成的宝藏,其中闪耀的灵智是那样令人怀念,令人珍爱,实在是人类最忠贞的良友和精神的食粮。通过阅读好书,学生可以学会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精神世界。
高一高二学段,我和学生一起阅读,结合每学期语文教材,我推荐给学生三类书:
第一类书是高考必考的长篇小说。如《大卫?科波菲尔》《家》《巴黎圣母院》《红楼梦》《高老头》《三国演义》《堂吉诃德》等名著,不仅有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还有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而且学生能从中领略到人生的重要意义,获得对人的洞察力和对人生的感悟力。正如一个伟人所说:“学生们读书,就可以在桌灯所射出的小光圈里,准备从事人生的大战。”
第二类书是散文。在所有的文体中,散文是最美的一种,它优雅出色的文采,处处像行云流水一般轻快,又像迷蒙的蒸气一样,使我们心中充满了美丽的梦境。如朱自清、老舍的鲁迅的散文等等,学生每天读读文中句子,不仅仅是一种享受,更是一种美的熏陶。
第三类书是综合性的。《史记》《上下五千年》、《世界五千年》《史记》是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浓缩,而且以故事串起,有人物情节,是学生再适合不过的历史读物。《成语故事词典》中的成语典故不仅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劳动人民的智慧,还可以从他们身上学习到许多传统美德,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
(二)、与书对话,学会处事做人
饭要天天吃,书要天天读。有的学生总是抱怨没有时间读书。时间总是有的,唯一的是前提是要有天天读书的意志。有了这样的意志,不管学习有多忙,都会有时间来阅读。我和学生制定了读书计划,这个读书计划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容易操作。开始阶段可是一天一查,到一周一评,有益的奖励机制也使学生乐衷于读书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不断约束自己,学会了坚持不懈的良好品质,为个性成长奠定了必要的基础。
除了用计划自我监督外,还需要多交几个志同道合的读书朋友来相互促进。英国大戏剧家萧伯纳说:“如果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那么每人仍只有一个苹果;如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彼此交换,我们每个人都有两个思想,甚至多于两个思想。”所以,有了趣味相投的读书朋友,经常在一起交流读书心得,互荐书目,就会在潜移默化中,挖掘和发挥各自的潜力因素,从而在学习品德和修养上取长补短,相映生辉。
课外阅读是高中学生语文学习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学生只有在广泛的课外阅读中才能不断地增强语感,提升阅读写作能力,提高语文综合素养,培养健康的人格。